-- 王菲〈致青春〉 我不否認會看這部片是因為王菲唱的主題曲, 卻沒想到電影結束之後會有如此奇特的感受。 什麼樣的感受? 很難形容… 像是斷了一根弦的琴還是可以彈彈唱唱那樣, 或似跳了針的唱盤釋放出來的樂音依然成調。 壓抑在我們心底裡的某些東西即使扭曲變形, 有時還是會回復沈重傷感的面貌來擾人清夢。 -- 其實並不是要解釋這是一部多好的電影, 只是想說一下伴隨而來莫名其妙的心情, 雖然一定說不清楚、卻又不吐不快… 簡單地說,這部電影,前段亂,後段好, 平均起來,只能說這是一部不錯的電影,卻不是出色的電影。 如果用社會效應的角度來看,《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之於中國, 有點像另一部青春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之於台灣, 但《致青春》比較內斂,《那些年》更大眾化一些。 兩部片最大的差別在於… 趙薇的《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是一部女性視角的電影, 九把刀的《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卻是以男性視角為出發點。 -- 第一次聽到《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的感覺並不好, 總會聯想到「小清新」、「文青」這些被炒得過火的詞兒, 再說我對趙薇和趙又廷本來就沒有什麼太好的印象, 只是好奇為什麼會有青春電影在對岸如此火紅, 再加上王菲的加持才趁著周日夜晚一口氣看完。 (查了一下,這部電影四月底上映,票房破七億人民幣,在中國影史排名第九) 電影的前段集中在大學校園,宿舍的劇情占了不少份量, 但坦白說,這些以青春為名的故事橋段感覺稍嫌做作了些, 雖然不致於假掰,但楊子珊飾演的鄭微被放大的情緒和肢體語言實在過了頭, 這不免讓人想到趙薇自己以前的那個活蹦亂跳的小燕子, 然後鄭微旁邊那個人見人愛的阮莞就像是紫薇了… 要說這些青春校園的劇情糟倒不至於,只能說是亂了, 我可以理解在中國社會裡生存、出人頭地的難度確實比台灣要高, 但趙又廷飾演的陳孝正在學生時期的執著似乎有點脫離現實, 反倒是在鄭微、陳孝正這個主線之外的人物還比較有味道, 像是圍棋社的老張,還有為了前途而埋葬愛情的黎維娟… (見鬼了,明明沒怎麼看過《還珠格格》,那種印象卻根深蒂固) 如果沒有後段幾位主角出了社會的情節, 只靠著趙薇的人氣與地位,電影絕對不可能會這麼成功, 後段不只是救了這部片,也讓前段的某些元素有了意義。 因為… 年輕歲月即使再荒唐、無羈,總是曾經走過的痕跡, 雜亂無章的青春已經逝去,但終究只能無悔地走下去。 長大的鄭微與還是學生的鄭微,落差不免大了些, 但回過頭來看看以前的自己,似乎又可以諒解這樣的安排, 如果說電影一開始看到的是天真活潑卻生嫩的趙薇, 結尾看到的應該就是成長之後的趙薇了。 雖然一向善於處理女性觸角的關錦鵬在監製的角色上肯定是給足了力, 但好的或成功的電影,施力點一定不會只有一面,環境要能使上力, 還要掌握社會觀,而將這些全都牢牢捉住的就是導演趙薇自己。 比較可惜的是,故事前、後段的比重有些落差, 奇怪點的說法是這個青春「消化」得有些快, 在劇情份量二比一之下,出社會之後的人心刻劃便顯得不足, 就以鄭微將林靜讓給別人的橋段來看,本來不一定不合理的, 但匆匆代過的結果,便顯得突兀了。
不是太過、就是不足,導演自己還有許多需要努力的地方, 但透過兩段時空來詮釋青春逝去的概念,依然是正確的方向。
只是做為北京電影學院的畢業作,還得讓普羅大眾來打分數, 風險未免高了點,但總得來說,也還算及格就是了。 電影本身,不滿意的部分不少,但共鳴點總是能徘徊不去, 聽到「我們都應該慚愧,我們都愛自己勝過愛愛情」或許覺得矯情, 但是「青春是用來懷念的」卻又成了我們每個人的人生寫照。 用這樣的方式來訴說青春,顯得生疏,卻很有誠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