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真愛難以違心/羅斯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穿過葉尖的名字/游書珣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穿行吳越/楊明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09.17  天氣:  心情:

  在石門我感受到的是寧靜,然而我幾乎忘了石門原是吳越邊境,曾經是多紛爭之地,
  為了復國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與水邊浣紗可沉魚落雁的西施,都是我最早讀過的歷史故事...


◎文/楊明



晨起,坐公車去石門。

昨天桐鄉整日高溫,聽說是有一波由蒙古南下的冷空氣,正經過江淮平原,於是在此逼出高溫。
我們行走在新生北路,由逾橋西路轉至復興北路,新生復興,在此平行,台北亦如是,同名的道路卻是截然不同的風景。

今天果然天空沉下了臉,溫度略降,還好這一波冷空氣不強,我心下覺得這樣的陰天倒比昨日豔陽更適合遊石門。

車出桐鄉市區,便是一片田園景致,重陽剛過,田裡栽的白菊正開花,旁邊一隴一隴棉花也綻放著米黃的花朵,
那花的顏色極溫柔。在台灣時我未曾見過整株棉花,棉花是父親故鄉的主要作物之一,父親曾對我說,家裡留下的祖訓,
田裡收成時,不論麥子或棉花,都不能收盡,須留下些許供沒有田地的人撿拾,父親說時,因為魯南的風景對於我太過陌生,
因此心裡浮現的其實是法國畫家米勒在19世紀創作的著名油畫〈拾穗〉,畫面中秋季特有的麥黃色有些蒼茫,田裡彎腰揀拾
剩餘麥穗的人影也因而蒙著淡淡的沉鬱。而我對棉花最初的印象則來自好萊塢講述南北戰爭的電影,黑奴黝黑的手指採摘著
潔白的棉絮,別人的家園,別人的歷史,別人的堅持與衝突。不想棉花的花朵竟是美麗雅致的,花型與桔梗有些相似,
浸沐著軟軟的顏色與氣味。我們這一代,童年時幾乎都接收了大量歐美文化互染生成的印象,看的電影,穿的牛仔褲,喝的可樂。
如今我又疊印上江南小鎮的氛圍,古代近代的歷史糾結,看似混雜,其實在逐漸融洽的過程中,還能自成一格。

今日穿行吳越,倒是徹底沉浸在田裡菊花、棉花和翠綠的青蔬共組出陶淵明式的悠然恬靜。在石門我感受到的是寧靜,
然而我幾乎忘了石門原是吳越邊境,曾經是多紛爭之地,為了復國臥薪嘗膽的越王勾踐,與水邊浣紗可沉魚落雁的西施,
都是我最早讀過的歷史故事。因為是軍事上有重要價值的地理位置,戰國時期,吳越在邊界壘石為門,故名「石門」。
又因臨京杭大運河,且運河在此處有一彎道,稱為石門灣。如今這裡是遠離塵囂的鄉村,在杭州到上海的路上,曾有的紛爭已去,
只留下一塊刻著古吳越疆界的石碑豎立運河邊。

在石門下車,路上立著豐子愷故居的指示牌,我們依箭頭方向找到了一幢雅致的白粉牆小樓房,房前有一座橋,橋上是豐子愷的
題字和富童趣的漫畫,讓人意外的是豐子愷故居與相鄰的紀念館全都免門票。近年大陸各地紛紛重修下轄之名人故居,我就去過
多位作家昔時居處,魯迅、朱自清、徐志摩、茅盾、錢鍾書、梁啟超、王國維等,均收門票。豐子愷所居緣緣堂在對日抗戰中
因日軍轟炸損毀嚴重,今日見到的自然是後來修復的。抗戰八年,豐子愷離開家鄉居於後方,直至勝利才又返鄉,我卻不知
抗戰勝利後他曾來過台灣。1948年,開明書店的負責人章錫琛去台灣察看開明書店的台灣分店,約豐子愷同去,豐子愷此行有意
看看台灣是否宜於安家,可是到了台灣以後發現自己並不適應台灣的風土,這不適應的其中一項是沒有他喜歡喝的黃酒,米酒、
紅露酒,他喝不慣。後來錢歌川來台灣時還帶了一罈紹興酒,請豐子愷喝,幾個人在台灣開明書店共飲同樂,我想像著他鄉遇故友,
昏黃燈光裡酒酣耳熱的景象,杯子裡晃蕩著亮幽幽的褐色酒液,日後的回憶裡,記得是什麼樣的滋味,香甜醇厚,還是微微泛酸,
黃酒特有的氣息繚繞不散。

當年豐子愷前往台灣坐的就是後來沉沒的那艘太平輪,如果豐子愷沒有留在台灣的原因之一,真的和台灣喝不到紹興酒有關,
不知道他後來是否聽說,埔裡酒廠生產了紹興酒和黃酒,雖然這異地釀造的酒,其實滋味和產自會稽山的黃酒並不相同,水不同,
酒的滋味自然不同,所謂風土,大抵就是這些日常小事的積累吧。1948年十一月,豐子愷回到了大陸,這一決定影響了他的後半生,
包括初解放時的諸多榮譽以及文革時遭逢的屈辱。而當年帶著他與女兒前往台灣的太平輪,則在他乘坐之後的四個月,沉沒於同一條
航線,運載著其他想要前往台灣的大陸人。

人的命運無法預料,一念之間,便可能是兩個世界。

豐子愷倒是從沒有黃酒的台灣帶回了一隻小酒杯,黃色的細瓷碗上面還有畫,後來他常用這一隻杯子喝黃酒,如今就收藏在紀念館中
,看著玻璃櫥窗裡的細瓷杯,不禁猜測起在那如今被視為噩夢的十年裡,他是否還有機會用這只杯子喝酒,夜晚來臨時,他心中想的
是什麼?握著杯子時,可曾有過這樣的念頭:如果當時我留在了台灣...豐子愷曾經在自己的一幅畫上提了:不寵無驚過一生,
用的是宋詩,前面的原句是:「可憐一片無瑕玉,誤落風塵花草中。羨他村落無鹽女,不寵無驚過一生。」豐子愷畫了兩個姑娘,
一個著藍衣的挑著擔子,一個著紅衣的挽著籃子,看畫時,我不知道是藍衣姑娘羨慕紅衣,還是兩個姑娘就是別人羨慕著的無鹽女?
但他的心意已經道明,不寵無驚,平靜淡泊,卻因連年戰亂,終不可得啊。

昔時,豐子愷在緣緣堂的天井裡種了櫻桃與芭蕉,因為喜歡蔣捷寫的:「流光容易把人拋,紅了櫻桃,綠了芭蕉」。
他二樓書房的窗外便有著一棵芭蕉樹,在這張芭蕉依傍的書桌上,他寫了許多散文,畫了許多漫畫,還譯了許多書。
流光匆匆,他怨過早也瀟瀟晚也瀟瀟的芭蕉嗎?時移事往,一徑的平淡心境其實不容易,豐子愷沒等到文革結束,已經離世。
他曾居住的石門,如今還是透著靜謐,距離上海一百多公里,這樣的距離剛好,不必擔心繁華喧擾過重,想湊熱鬧時卻也不至於
舟車勞頓,所謂濃彩清歡,任人擇取安排。

安穩的田園生活中,住在石門灣老房子裡的人依然種田捕魚,來時路上見到的菊花棉花與青蔬,眼前小河裡船上老翁正從網裡掏出
銀灰色的鮮魚,在這樣的氛圍裡,不斷被流光拋下的人,會不會也忘了年月,年年歲歲花相似,若不去想下一句,其實便無傷感啊。



●2013/09/17 聯合報


.......................................《關於/豐子愷》........................................


豐子愷是我國漫畫藝術的先驅,同時也是近代有名的隨筆散文家、西洋美術音樂家兼教育家,更是多國語文的翻譯家,
一生著作多達一百五十多種,堪稱著作等身。其以寥寥數筆,刻畫出的漫畫,韻味無窮,號稱「中國漫畫之父」。

豐子愷,浙江省崇德縣石門灣(今江蘇省桐鄉縣石門鎮)人,生於清德宗光緒二十四年(西元一八九八年)十一月九日,
在家排行第七,上有六個姊姊,下有一妹二弟,二弟後皆早夭。先祖在故鄉開了一家染坊,父親豐璜,長於詩文,
是中國史上最後一年及第的舉人(光緒八年,一九0二年),科舉廢除後,仕途隨之斷絕,只得在家設立私塾,教幾個小小蒙童。
豐子愷五歲起,即由父親啟蒙教授。可惜父親庇蔭的日子並不長久,八歲的時候,父親因肺疾病故,享年只有四十多歲,
只得由母親茹苦含莘地和姊姊們相依為命。

父親病逝後,九歲時又進私塾讀書,十二歲進石門灣溪西小學(縣立第三高等小學)。
畢業時成績為全校第一,母親為減輕家中生計,鼓勵豐子愷投考公費的浙江第一師範。
當年報考人多,豐子愷怕考不上,多報名了省立一中和甲種商業兩所學校。結果,連中三元。


※恩師的教誨

豐子愷就是在讀師範時期,因為兩位恩師的帶領,培育了豐子愷的藝術心靈和認真苦學的精神,也啟發他的文學才華
和悲天憫人的胸襟,奠定一生事業、理想的基礎。這兩位恩師,一位是赫赫有名的藝術家李叔同先生,一位是教育家夏丏尊先生。
李叔同先生不但精於圖畫、音樂,也擅長文學、書法與金石,而在其他方面的知識,諸如國文、英文、歷史、博物等科目,
常是專業科目老師望塵莫及,所以成為學生崇拜的對象,豐子愷更是如此。

李叔同對學生不僅是言傳,更是身教,因曾期勉他要做好一個文藝家,要先做一個好人。豐子愷聽了老師的一番教導,
深感勝讀十年書,對於茫茫人生好似開了一扇窗。當年經老師的指點與鼓勵,豐子愷一方面寫生實踐,以一方面觀摩西洋名畫,
並學習繪畫理論。同時也向老師請益音樂課程,苦練鋼琴。在一代宗師的薰陶下,豐子愷不但奠定深厚的繪畫基礎和音樂素養、
人格修養等,李叔同日後的出家也對豐子愷起了很大的思想變化。

夏丏尊先生在第一師範本任舍監,後改任國文老師。 那時正是「五四運動」的前夕,夏老師以教授新文藝寫作聞名,
對學生教導甚嚴,寫作文時要求「不准講空話,要老實寫」。在這種嚴師出高徒的情況下,使得一向踏實、誠懇、坦率的豐子愷
得到莫大的鼓勵,而加深了寫作興趣。夏老師除了嚴格指導寫作之外,還常指導課外閱讀,幾年間豐子愷的閱讀、寫作有長足的進步
,故日後無論寫作或翻譯都能得心應手。畢業後,師生二人的關係也發展到亦師亦友的程度。

豐子愷的日語是當年向兩位曾是日本留學生老師──李叔同、夏丏尊先生學習的,所以選擇東京為成完成留學深造美夢的地方。

在日本求學期間,美術方面豐子愷專攻炭筆畫,但在一個偶然的機會,決定了他一生從事美術的方向。某日,
他在舊書攤上看到《夢二畫集‧春之卷》,細細讀出一幅幅的毛筆速描,其中的一幅〈同學〉,勾勒出人生境遇懸殊的兩位婦人,
使他深受感動如獲至寶;自此便四處收集夢二的各種畫冊,進而模仿竹久夢二的畫法。

夢二的畫構圖技巧來自西方,其中的畫趣卻是十足的本土東洋味;形體採西洋寫實筆法,意境卻又具東洋的詩趣,
更富饒人生百態,尤其令人激賞的是每一幅作品別具一格,頗有創意的題目,和俊秀典雅的筆觸。豐子愷認為,
這些畫作簡直就是「無聲的詩」,教人看了「胸襟為之一暢,彷彿苦熱中的一杯冷咖啡」。所以從夢二的作品中,
豐子愷找到了日後美術的途徑,算是此行最大的收穫了。


※豐子愷的漫畫

漫畫,這種以簡筆畫法,又趣味橫生的繪畫,自古有之,只是名稱不一,有的叫「諷畫」、「諷刺畫」、「諧畫」,
或叫「畫諷」、「諷字」等。而真正最早使用「漫畫」一詞的人,是日本的畫家葛飾北齋,他出版一本畫集《北齋漫畫》,
「漫畫」之名由此誕生,而以後漫畫也在日本盛行。民國七年九月,沈伯塵在上海創辦了一本漫畫雜誌,名叫《上海潑客》,
又名《伯仁滑稽畫報》。「潑客」是英文PUCK的音譯,意即詼諧戲謔。這是中國第一本的漫畫雜誌 。民國十四年《文學周報》的
鄭振鐸先生為豐子愷刊登漫畫,而題上「子愷漫畫」,才算是中國第一個使用「漫畫」的人。一般而言,漫畫是含有諷刺、幽默、
教育的遊戲畫,但豐子愷對漫畫則另有一番解釋,他說:「漫畫二字,望文生義:漫,隨意也。凡隨意寫出的話,都不妨稱為漫畫
,因此我做漫畫感覺同寫隨筆一樣。不過或用線條,或用文字,表現工具不同而已。」


※豐子愷的散文

對豐子愷而言,隨筆和漫畫是兩位一體的:「在得到一個主體以後,宜用文字表達的就寫隨筆,宜用形象表達的就作漫畫」。
郁達夫曾批評豐子愷的散文說:「他的散文清幽玄妙,靈達處反遠出在他的畫筆之上。」(《中國新文學大系》散文二集導言)
這是說豐子愷的散文寓深邃道理於眼前事物,細膩貼切,有時意在言外,靈巧高妙,有時連他最擅長的繪畫也有不及之處。
豐子愷的散文往往偏重描寫生活平凡中的點點滴滴,讀者可在字裡行間察覺出生活的情趣,與生命的源頭,體會到生活的美與哲學
。其實古今中外凡是膾炙人口的佳作莫不擁有這樣的特色,那就是藉著敏銳的觀察,加以豐富的情感表達,自然能創出
「凡景語皆情語」的作品。而這種寓情於景的手法,正是豐子愷將俯拾即得的生活場景,賦予一種新奇的美感,
喚起世人對於平日視而不見的事物,給予無窮的關注。


※豐子愷二三事

●人生四位良友

豐子愷稱他一生中有四位「良友」相陪,即:煙、酒、茶、唱機。這四位忠實的友人,不論環境是好是壞,總會在他身邊伴隨。

(1)
「老煙槍」這個稱號對豐子愷而言是不為過的。因為他老是煙不離手,一天一包半的煙癮,使他在早年得到肺結核,
醫生囑咐戒菸,不得已只好減到一天六、七根。但異想天開的他,想了一個理由,認為吸煙有害,乃在於煙吸入肺部,而造成病痛。
為避免傷害,只要抽煙的時候,不把煙吞入肚裡,而將煙吐出。既可解決煙癮,又不傷身,真是兩全其美啊!

(2)
酒,對豐子愷而言份量似乎比煙來的重要些。他認為喝酒是為了興味,是一種「久逢知己千杯少」的真情流露,
所以說「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感覺之間。而這種感覺,是話舊、是知心,有時也是澆塊壘之愁。

(3)
喜歡唱機(當時稱留聲機),乃是喜歡聆賞音樂。他認為:「精神勞動的人要休息,除了酣睡以外,只有聽音樂。
音樂能使人心完全停止思維籌算,而進入陶醉狀態。」

(4)
酒可醉人,茶可醒人。茶,是豐子愷書房中不可或缺的良朋益友。


豐子愷畢生竭盡心力於創作、翻譯,除了藝術上的作品,如:《西洋美術史》、《西洋畫派十二講》、《音樂入門》、
《音樂的常識》、《近世時大音樂家》、《近代藝術綱要》、《繪畫與文學》等,都是當時頗負盛名的學術作品,
和頗受學子歡迎的教材。而豐子最為世人所稱道的成就,在於他的隨筆散文,和獨樹一格的漫畫。他的漫畫出版的有
《子愷漫畫全集》、《豐子愷繪畫魯迅小說》、《豐子愷漫畫》、《豐子愷兒童漫畫集》、《護生畫集》等。
而膾炙人口的隨筆散文則有《緣緣堂隨筆》、《緣緣堂集外遺文》、《豐子愷文集》等傳世。目前在台灣找得到有關豐子愷著作集
傳記的版本有:楊牧編的《豐子愷散文集》(洪範版)、《豐子愷傳》(世界版)、《回憶父親豐子愷》(大雁版)等。

標籤:
瀏覽次數:220    人氣指數:3220    累積鼓勵:15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真愛難以違心/羅斯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穿過葉尖的名字/游書珣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