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632682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知識份子論讀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石像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勸學後思維
作者: 日期: 2013.02.19  天氣:  心情:
  勸學一書閱畢,給予的第一印象不是裡面到底說了甚麼,而是這種寫法,就如同在無名小站發文章一樣,有人看,所以就寫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不是為了出書而著書,轉變為因大眾的需求而著;不過也因為如此,才可以這樣暢所欲言。也就是這樣駁雜的文章,觸動了當代日本人往後多方面的思考,也讓我構築一些詭異的思考,以下就先來個猜想:
 
  在簡陋稍微擋風阻雨石屋中,一個男子正綑綁稍微鋒利的石頭於桿子上,顯然正在等待一場為了繼續生存的狩獵活動。一旁的女子卻是無力的躺在地上,可能是因為體力的無法支應狩獵的劇烈活動,因此只能成為這位男子的依附品。突然外部傳來高鳴的叫聲,男子拾起幾個完成的石矛,就隨著部落出發去狩獵。而狩獵過中,領頭的人勇敢獵取大批獵物,卻沒想到男子只是幫忙做石矛的,其實並不出甚麼力。回去部落後,依功分了獵物;雖說男子沒出甚麼力,至少幫到忙,因此所獲還算可以,而一些體質虛弱沒出力幫忙的,卻只能分食剩餘者,並要做出一些貢獻才可得食。在一些特殊的條件下,因需要而依賴,經過長期的演化,人就此被評定了貴賤、男女因而不平等、人因此有些怨懟、、、
 
  當一個人很喜歡抽菸的時候,才會去提醒他說要戒菸,告誡他抽菸不是一件好的行為;不要隨地吐痰,也是因為大家都在做這件事的時候,才會被人給討論。就是說當一個人缺乏了甚麼,或是甚麼地方做不好,才會被注意,被阻止,如果大家的行為都端正,那也不需要禁東禁西的了。文的開頭就是:「天不在人之上造人,不在人之下造人。」簡明來說,就是人要平等,當然也就是人不平等的時候,才會開始討論這種議題,而能夠貫串這整本勸學的字句,其實也就是這兩個字而已。
 
  然而,他在勸學這本書討論平等,是因為要人讀有用的書,才可以脫離無知的狀態,讓自己不再處於那種不平等的狀態。這又想起之前自己寫過的文章:
 
  明白讀書只是「學習」的一部分。以前,我只是為讀書而讀書,太過執著於一個好的校系。這或許是個盲目追隨社會,準確說是被社會的思想而僵化的一個存在。「你不是唸好的校系就沒有出路!」「你不是唸實用的科系,以後拿什麼當飯吃?」。書,就是要讀對未來工作可以用得到的。興趣嗎?你以為興趣可以賺錢嗎?這些就是社會給我們的觀念,而人也因此被分了等級。

  小孩又真的事可笑的嗎?這是一種對無知者的批評。不管是什麼事,都是經過學習而才會有那方面的智識。小孩是還未經歷過許多學習的人,自然是會做出一些「看似」可笑的行為。但,反觀來說,每個人所會、所專精了領域是不同的;在不同領域裡,不就成了那個領域之中的小孩了嗎?那麼,我們又何必恥笑那些不懂我們專業的人呢?
 
  但是,人的等級依舊是被分出來了,只因為職業的不同,所學不同。又回顧到讀書的問題了。只有讀好書,取得所謂社會地位高的職業,或是能取得多金的工作,才是理想,這就是很多人的想法。尤其是在台灣,這種現象尤為明顯,打罵教育,填鴨式教學充斥其中。很多人也盲目追隨長輩的說辭,胡亂選擇了自己的人生道路。當然,這一切也都是社會所附加的牢籠。人也因此走上了僵化的道路,一個「社會」精心所鋪成的道路。
 
  以上是擷取自己的文章。現在看起來,實學已經不只是侵蝕了日本,台灣差不多也已經淪陷於實學的陷阱。然而由上文所寫的社會之框架又是如何產生的呢?若依據勸學一書的觀點,那就是因為人的無知所造成的。因為大家是處於未經學習的狀態,因此無法分辨做事的是非對錯,如同一開始無謂的猜想,要有所獲,就必須依照有能力者的規範,因此就產生出一個框框來限制住大家,若大家照著這個方向前進,就會慢慢使社會越來越進化。而進化總是不會是馬上就可以達到最適合的狀態,且不說社會是動態的這件事來說,不合理的習俗等,這都是文化進程的不當分支。宗教改革、百年戰爭、封建社會、專制主權、、、等,其實也都是社會當時的框架,人也因「習慣」而跟著這個社會前進。
 
  社會之所以有框架,其實也就是把一套程式灌輸到當時為學習的人腦中;然而會有想要破除框框的想法,也是因為社會已經進程到獨立思考可達的點,把無知變成了有知後,才會有的行為。因此人的框框其實是經過建構後,又破壞,再建構,再度破壞。如果要給予一種譬喻的話,就是說:溪水的強壯魚,以為自己已經夠強壯了,認為沒有任何一隻魚可以超越它,殊不知自己正朝向完全未知的大海前進,那裏有更強壯的魚,更甚是更強壯的非魚類;而等到它了解到以前所知甚微及海洋的廣闊之後,不料又被打到海岸上,才知道原來世界不是全由水所構成的。
 
  因此何謂破除框框,我又有了一些猜想:大學最初的成立,或許也是「知」到達了當時的點,因此需要有突破框框的存在,如:歷史上有孔孟儒家、西方柏拉圖之流、、、等一些時代下的智識,而這也是必經的旅程。勸學一書的做成時間也是剛好日本解除鎖國而要勵精圖強的時代,日本的框框更在被卸下然後重組。作者也是因為看過,所以想要破除當下的迷信。因此世界就是這樣一直的在運轉。
 
  所以每天每個人所看到的,也就是現在的社會而已,因此活在當下是最好的方法。若是每天只陷入於怎麼做可能會更好的無限迴圈之中,就無法跳離自己給予自己的框框了,因此必須要為自己找到當下的價值。比方說不可能每個國家都會像現在美國一樣強盛,但每個國家、每個人都是平等的,首要就是要知道自己是什麼東西,依我自己的淺見,台灣或許就是主持人的性格:不是在某方面特別有強項,但是都能涉略,圓滑且帶有人情味的幽默、古怪的特質,不特別強勢著什麼,似乎就像是為了聚焦、放眼的角色般。或許在外人眼裡,可能也是個馬戲團小丑般的主持者,但總還是會慢慢朝向更好的境地前進。
 
  因此框框是文化所賦予的東西,是經過時間慢慢冶煉的半成品,因此生存於當下的人,應該是要學習當下的知識,然後藉由各種面向,對於自己所見的框框給予一種見解,無論是完全照著這個法則行走,亦或是有其他不同更新的思維,重點是,你要知道自己在想的是什麼,並且至少要不愧對於自己就可以。人精神上的滿足,有時候不是在於自給自足,而是你達到了那個點,至於這個點要怎麼發現,那就是個人的事了。
 
  所以這個世界其實是由你自己所構成的,這個世界的樣貌是依照你所想的而達成的。若我對這世界若是感覺它充斥著黑暗以及不安,那麼我就會覺得這世界已經遭到不行了;但若我覺得這個世界還是充滿著溫暖以及救助,那麼我會覺得這個世界是美好的。這就好比是刺青,現下很多人對於刺青都是抱持著毀壞自身的一種手法,讓自己身上留下不可磨滅的痕跡。但刺青真正早期的涵義,是一種成年的表徵,唯有通過成年禮的勇士們,才是有資格次上這個光輝的印記。一件事物的存在其實本來就是好的,只是好的東西,在心智狀態的驅使之下也慢慢的扭曲成好幾種不同的解釋,這些解釋都是經過社會的洗禮就反射出各種不同的觀感。是因為這個社會的念頭太深,還是每個人都自願性的投身下去呢?
 
  說一個聽過的故事:
 
  從前有某個王國,整個村落的人都非常敬愛他們偉大的國王,所有的言行舉止,都是村民們最好的榜樣。然而,唯一流通過這個村莊的水卻被人下了不知名的藥,只要喝了此水就會讓人變得瘋狂。而所有的村民們都無可避免的喝下了這條河的飲水;至此,村民們開始覺得他們的國王瘋了,所有的行為都顯得非常不符合邏輯,因此慢慢的想要排斥國王的存在。而苦於萬般壓力的國王,最後也只好喝下這條河的水。最後村民們都慶祝了,他們偉大的國王終於又是他們所尊崇的人了。
 
  這讓我想起某同學的文章:若是我從出生以來,就沒有感知,那麼我就不會對人事物產生想法,因為我本身就沒有接觸過,或許我的一切,都是我的感知一直在欺騙我而已。我的眼看到的你,真正的樣貌真的是如此嗎?或許每個人生來都有天賦,是可以給不同的人看出不同的形象。所以世界上真的有所謂的罪人嗎?所謂的罪人也是你加諸了「他」是罪人的想法,他才是你這個世界的罪人。每個人都是生於完滿的,不因為自己信了什麼,相信了什麼,就背離了世界的軌道,他所背離的,只是你所想的軌道而已。(所以所有的框框其實也都是自己所造成的?)
 
  因此人是平等的,相信福澤諭吉不會是那個故事的國王,他也因此成為人類歷史上的一個推手。而這個世界依然這樣的輪轉著、、、
標籤:
瀏覽次數:38    人氣指數:3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知識份子論讀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石像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