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想你能回到未來,預先展讀生命的完結篇,會希望看到怎樣的自己?難道不想好好去愛你生命中的每一個人嗎?到生命盡頭時,是否已然寬恕所有曾欺瞞過你的人?而眼前急需解決的要事,彼時的重要產又如何?大概沒有人願意看到生命結束前的自己,是個憂心忡忡、恕對不休的人吧!
其實,誰不希望能從此時此地起,好好地愛家人,和朋友鄰居相處融洽?相信這份愛是無條件的,而你的真心付出他必獲得他們的回應。當然,某些時候他們的作為可能叫人無法忍受,甚或形同陌生人;但是,在作任何結論前,務必要再想想:自己是否已徹底了解他們的心意,還是被自己主觀的看法誤導?設身處地,站在他們的立場:如果換成是你,出發點是為了愛護對方,那麼你覺得別人並未珍惜自己的付出時,會發生什麼事?
一旦情況演變「熟悉l旳陌生人」(the other),你無法了解他們,更無法忍受他們的作風,一切已無可挽回。然而,這樣的結論極可能是由於我們不熟悉其行事風格所引起的;先人為主的判斷,會封殺他們改善的可能性。或許,稍後他們回過頭想再接近你,但是你已之冷,一切似乎太遲了。
為什麼原本親密竟會形同陌路呢?以下是一些可能的原因:
● 你誤會對方:對方原意是希望接近你;然而動機沒有傳達清楚,即遭忽視。
● 對方誤會你。你的態度反倒讓對方誤以為是操縱和干涉。
● 對方忽略了你情緒的起伏。即使大多數時間你過得逍遙自在,但總無可避免地需要面對一切麻煩事吧!
● 你無法接受對方特殊的交往方式。你喜歡的交往方式卻不為對方所採納。
● 對方從不主動關心和參與。他(她)可能有新奇的點子和偉大的計畫,但從不主動提出實踐。和對方在一起,永遠是你在帶頭:談話、娛樂,無一例外。
● 對方希望你接觸那些你不喜歡的事物。他(她)自以為非常了解如何幫助你改善生活,卻得不到你的認同。
● 對方的輕忽傷了你的心。或許對方並不知道怎麼做才是對的。
● 你以為自己了解對方。真的嗎?還是你一直自以為是,認為對方應照著你的期望來做?
● 對方的表現與你的期望正好背道而馳:也許你勉為其難地接受了某些事,但並非對方所有的行為皆能合你的標準。
● 你的成見。例如:你總覺得對方囉嗦,又了無情趣。
● 你認定對方對你有成見。你覺得他們輕視你的想法。
● 你認定對方覺得你對他(她)有成見:當你確實欣賞對方時,你卻覺得對方並不感激。
● 有利於你進步的因素,恰好是阻礙對方的;討對方歡心的事情,又偏偏是你討厭的。
● 你覺得稍有疏忽,對方就會把一切搞得亂七八糟。在你的感覺中,他們總是搞砸那些好事。
● 他們的行為模式,正是你可望而不可及的。「以人為鏡」的理論指出:當我們能察覺出他人的困擾時,通常意謂著自己有相同的問題。
以上談到這幾種原因,只是供作參考。一旦發現身邊親近的人似乎變得愈來愈陌生,就要提高警覺。一般來說,最常見到的情形是:我們對身旁親人朋友的改變覺得不自在,他們卻仍泰然自若。反之也是如此。舉例來說,那一天你嫁(娶)了一位與自己孑然不同典型的人,身邊的人卻怎麼都看不順服他(她)。這是因為他們一向習以為常的事,卻是你急於有所改變的。
不要過分堅持,切莫試著改變所愛之人與生俱有的特質。如果問題的關鍵在於彼此不夠了解,應該多去認識對方。而對於曾發生的誤會,無論對方是故意的,還是由於你的誤解,寬恕和遺忘無疑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當你想進一步了解某個大異其趣的人,正是為自己多開一扇窗的大好時機。不但可以多了解不同的生命的特質,同時也可藉此反觀自省。每當朋友的行事態度叫我們感到受挫或不解,因而與之疏遠時,可能你已經錯失了珍貴的契機。不同的生命力總是帶來不同的衝擊,可以激發成長;所以,何妨想想他們是否有助於自己的成長?許多時候,我們四周的人只是傳遞自己的生命特質;如果你懂得了解和尊重,對方自然會真誠感激。
如果你缺乏實踐家的精神,恐怕擬定的計畫甚少付諸實行;如果你缺乏旅遊家的活力,可能凡事起頭難;如果缺乏科學家的毅力,可能就不容易建立親密的人際關係。深入了解每一種生命特質,即可反觀自省,彌補自己生命力的缺陷。
△ 每一種生命力都有其特殊之處。對於自己不了解的類型,何妨多花些時間與精神去接觸?如此一來,也許某些一直存在的困擾可以消弭於無形。
△ 首先,要真心接受自己的一切。接著問自己,是否真的願意去經歷一些不曾嚐試的經驗?可以找個朋友,看看他(她)不同的生命力會帶來怎樣的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