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不是停下來就能感受它的美,如果硬要把工作辭掉而換取閒情,那是不設實際。相反,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態度,把身邊沉重的包袱放下,懂得珍惜從百忙工作裏得到的一刻紓緩,這份感覺,比起任何故意尋求的休閒來得有價値。
這些年來,各大書店有一系列精美的生活類書籍長居於暢銷排行榜首,書中有文字和照片穿揷其中,形成了一股休閒風尙。這些帶動潮流的先驅作者,極受國內新興“小資”階層追捧。然而,有些作者卻並不贊同自己是一位很懂休閒的人,認為休閒不用去尋找,而是一種來自心靈的力量。 根據初步調查,大部分人認為休閒就和“什麼都不做”劃上等號,有些人甚至千方百計去尋找休閒方法,就如找一處杳無人煙的地方旅行、把自己的家居粉飾為一個休閒天地等,總之,挖空心思的讓自己感到舒適。不過,試問一個心緖不寧的人,眞的能被休閒氣氛所感染嗎?試問一個整天活在壓力下的人,眞的能從休閒裝潢裏抽出不愉快的情緖,重展氣魄嗎?其實,休閒是源於心靈,並非上下而求索。 只要我們細心回想,不難發現這股休閒之風,早已吹遍中國的各個時代。老子和莊子就是閒情的老祖宗,他們完全掌握休閒的竅門,常常用玩的狀態來養活他們思想的泉源;東晉的陶潛,很多人誤以為他隱居後樂得清閒,然而,他只是換了一種模式,一種從辛勤的農務工作中去感受生活帶來的別樣閒情;清朝的沈復,性格爽直、落拓不羈,以行商、畫客、幕僚、名士終身,好一本《浮生六記》,記載了人生的樂、趣、愁、快、歷、道六大元素,追求物外之趣的他,總能凌駕於一切物質之上,從閒情中找到心靈慰藉。 生活不是停下來就能感受它的美,如果硬要把工作辭掉而換取閒情,那是不設實際。相反,改變一下自己的生活態度,把身邊沉重的包袱放下,懂得珍惜從百忙工作裏得到的一刻紓緩,這份感覺,比起任何故意尋求的休閒來得有價値。背起生活的擔子已經很累了,不應再被它所牽絆,而是要由自己掌舵生活的方向盤,適時適地的把心情調整,閒情就會油然而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