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63442
 文~靜~良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機會ㄧ直在身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別中了歹徒的計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聽到、聽見、聽懂、聽進去
作者: 文~靜~良 日期: 2010.12.29  天氣:  心情:
聽到、聽見、聽懂、聽進去

聽到,對聽的人而言只是一種聲響傳入耳裡

像聽到火車的汽笛聲、鳥鳴、有人講話的聲音,甚或是鍋子掉在地上的聲音。如果演奏樂器的人所發出來的聲音只是讓聽人「聽到」,就像上頭提到的這樣「不具任何情感意義」的聲音,這是很可憐的;要不是演奏得很無聊,就是聽的人很遲鈍;最慘的狀況是...演奏的人渾然忘我,聽的人不知所云,正所謂「言者諄諄,聽者藐藐」。作為表演藝術的一種,這樣的演奏很不幸的充斥在生活中,因為演奏的人無法掌握一些音樂該有的表達方式,聽的人當然也不知從何聽起。

聽見,則是雙重感官的「聽到」與「見到」

容我這麼廣義的解釋。
許多器樂演奏在『聲音』上說服力不足;或者音量太小,或者表現力較弱。這時候從視覺上來彌補不失為一種良策。或許結合其它的樂器來壯大自己的聲勢,或者結合服裝、舞蹈、戲劇、民俗的表演,燈光、多媒體的相加相乘,再或者設計一套隊形、台步...甚至誇大演奏時的肢體動作。這固然讓欣賞的人多了視覺的享受,但有時「喧賓奪主」,模糊了表演的主題,也讓器樂演奏本身在『聲音』的部份失了焦。所以,聽見也只是在感官接收訊息的部份,離內心的共鳴與感動還是很遠。但話說回來,對於表演藝術而言,現在愈來愈傾向「融合多種感官」,有的表演加上了乾冰、結合了時令產物,如花卉、水果,讓觀眾看到、聽到,還聞得到。另一種結合大自然意象的,把演奏家請到山上、海邊、日出觀景台,連「觸覺」也加了進來。單純的演奏,不是褪流行了,而是「聽眾已不耐單一感官的刺激」,愈吃愈「重鹹」,讓表演『娛樂化』了!

聽懂,就包含了對音樂的理解以及表達方式

作為「聲音的藝術」,音樂本身是一種語言;它跨越時空,跨越不同語言與種族。音樂的語言本身存在著一種奇妙的「邏輯」,就像我們說話一樣...不論是「分句」、「重音」、「語調」、「發音法」、「咬字」...好的演奏能夠傳達出正確的訊息,聽的人則會根據經驗對這訊息作出判斷;風格性的音樂,裝飾手法是否到位?技巧是否熟練?音準、和聲是否正確?....聽懂,根據的是客觀事實,所以可以從「學習」得來。想聽懂交響樂,可以從發展的背景、曲式、結構入手,透過適當的引導,我們也可以進入巴洛克音樂、宗教音樂,甚至是中國音樂、世界音樂...對演奏者來說,「正確的表達」也是可以學習而來;如何運用正確的呼吸法、發音法,讓管樂器發出優美的音色;如何學習正確的「語法」,讓表達能符合邏輯;如何透過對樂曲背景、作曲家生平、樂曲結構的探索,讓自己的演奏更貼近曲子的原貌,這種種對演奏者來說,是一生的功課。所以音樂還是有「層次」之分...同樣是書,偉大的音樂像雋永的詩集,讓讀到的人能夠不斷從中汲取智慧的果實;散文像好友的絮聒、漫畫則是生活的調劑......

聽進去,就進入一個完全屬於心靈的層次

令人動容的演奏,聽的人不自覺的跟著呼吸,身體也會感受到震動...隨著演奏者音樂表情中的喜怒哀樂產生情愫,透過聲音的媒介達到一種「感受情緒、接收想法」的溝通模式。在所有客觀的技術層面都到位了,所有音樂語言的邏輯都符合了,隨著旋律的抑揚頓挫將人的心靈與肉體暫時抽離。跟著音樂進入一種想像空間...激動處,讓人心跳加速、血脈噴張;柔美處,又讓人覺得深情款款、意味深長...


後記

深刻且令人動容的音樂因為少見而顯得珍貴。人與人之間的真情不也如此?今日是父親辭世十週年紀念,傍晚我在大安森林公園一邊跑步,一邊想起我這近三十年音樂人生與父親之間的隔闔...父親從來沒有聽過我的演奏,印象中也不曾和父親對坐閒聊過,只怪一切太匆匆了...

寮寮數言,獻給我的好朋友們,讓我們大家一起更愛音樂
標籤:
瀏覽次數:73    人氣指數:3893    累積鼓勵:19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機會ㄧ直在身邊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別中了歹徒的計
 
住戶回應
 
時間:2010-12-29 20:48
他, 66歲,新北市,軍警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