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685031
 onl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享有和擁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也在繞圈子嗎?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
作者: only 日期: 2010.11.05  天氣:  心情:
猶太人是非常善於提出問題的民族,以下的這故事談到一名希望研讀《塔木德經》的年輕男子:
一名二十五、六歲的年輕男子,敲了著名學者史華茲〈Schwartz〉拉比的門。
「我名叫西恩‧高斯坦,」他說。「我來找您,是因為我希望研讀《塔木德經》。」
「你懂亞拉美語(編按:耶穌當時所使用的方言,迄今三千年歷史的閃族語言,《塔木德經》所使用的主要語言)?」拉比問。
「不懂。」「希伯來文?」「不懂。」「你讀過《摩西五經》?」
「沒有,拉比,但不用擔心。我以哲學系最高榮譽生佳績畢業於加州大學柏克萊分校,而且剛完成在哈佛的蘇格拉底邏輯學博士論文。現在,我希望再將《塔木德經》略加研究,使我的教育更全面。」
「我很懷疑你已經可以研讀《塔木德經》,」拉比說。「這是我們猶太人最深奧的書。不過,如果你真的想,我願意給你一次邏輯測試,如果你能通過,我就教你《塔木德經》。」
年輕人同意了。
史華茲拉比伸出兩根手指。「兩個人從煙囪中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年輕人凝視著拉比,「這是邏輯測驗嗎?」
拉比點頭。
「那灰頭土臉的人洗了臉。」年輕人有些不耐地說。
「錯了。那臉上乾淨的人洗了臉。這邏輯很簡單。那灰頭土臉的望著那臉上乾淨的,心想自己的臉也很乾淨。那臉上乾淨的望著那灰頭土臉的,心想自己的臉一定很髒。於是那臉上乾淨的洗了臉。」
「非常聰明,」高斯坦說。「再考我一次。」
拉比又一次伸出兩根手指:「兩個人從煙囪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我們已經討論過了。那臉上乾淨的人洗了臉。」
「錯了。兩個人都洗了臉。這邏輯很簡單。那灰頭土臉的望著那臉上乾淨的,心想自己的臉也很乾淨。那臉上乾淨的望著那灰頭土臉的,心想自己的臉一定很髒。於是那臉上乾淨的洗了臉。當那灰頭土臉的見那臉上乾淨的洗了臉,他也洗了臉。所以說,兩個人都洗了臉。」
「我倒沒想到這一層,」高斯坦說。「我居然會在邏輯上犯錯,真讓我吃驚。再試我一試。」
拉比於是伸出兩根手指。「兩個人從煙囪中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兩個人都洗了臉。」
「錯了。兩個人都沒有洗臉。這邏輯很簡單。那灰頭土臉的望著那臉上乾淨的,心想自己的臉也很乾淨。那臉上乾淨的望著那灰頭土臉的,心想自己的臉一定很髒。但當那臉上乾淨的見那灰頭土臉的沒有洗臉,他也不洗臉。所以兩個人都沒有洗臉。」
高斯坦沮喪之至:「我夠格研究《塔木德經》的。請再給我一次機會。」
不過,一見到拉比又伸出兩根手指,高斯坦叫苦不迭。拉比說道:「兩個人從煙囪中爬下來。其中一個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灰頭土臉。哪個人洗了臉?」
「兩個人都沒有洗臉。」
「錯了。西恩,你現在是否已經了解,何以僅憑蘇格拉底的邏輯,還不足以研讀《塔木德經》?告訴我,兩個人從同一座煙囪下來,怎麼可能其中一人臉上乾乾淨淨,另一人卻灰頭土臉?你難道看不出來?這整個問題就是『narishkeit』,就是愚蠢,如果你耗盡一生的光陰,設法解答愚蠢的問題,你的一切答案也只能是些蠢答案。」

以上這段對話,用意並不在於考倒對方,而是揭露重要的事實。猶太人的傳統認為,思考有四個境界:
第一個境界是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第二個境界是顯而易見的隱而不見。
第三個境界是隱而不見的顯而易見。第四個境界是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

「臉上乾淨的人洗了臉」的答案,代表的是顯而易見的顯而易見領域。
那「臉上乾淨的看到另一人的髒臉,於是洗了自己的臉」的解釋,代表的是顯而易見的隱而不見領域。
總是眼望他人,透過他人了解自己,這是人類天性。見及此一隱藏的領域,意指認識到這種天性。另兩種可能性,包括「兩人都洗了臉」與「都沒洗臉」,代表隱而不見的顯而易見領域。在這兩件案例中,除了透過對他人的觀察而洞悉現實以外,兩人相互模仿對方的行動,儘管這行動未必合理。從這個角度了解問題,意指以遠超越理論性邏輯認知的方式,運用智慧以及深入的人性知識。
在故事最後那段「愚蠢之至!」的詮釋中,我們找到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領域。
在這段詮釋中,以經驗為基礎、從另一角度對主張本身進行觀察的意願,將我們帶回原始問題:「如果你進入煙囪,你的臉會弄髒。」一旦與現實、與人生的接觸居於顯要,崇敬油然而生。不要讓概念面牽著我們走,隨時透過我們的經驗進行過濾,檢驗我們所獲知識的適當性。這一點極端重要。若能認清事物的不相關性,我們可以抽出時間心力,投入更重要的事物,許多問題因而可以解決。我們可以學會適度尊重那些切要的事物。
最重要的是,我們必須認清這不是一個自明世界。一切眼見的,不過是一條途徑,目的在揭示那看不見的。它是一盞燈,目的在揭示隱而不見的光的本身。

有個商人計劃出一趟遠門,於是請了一位管帳帳房在他店裡工作,希望在自己遠行期間,這帳房能替自己管理店務。
為謹慎起見,這商人決定自己先在與店隔鄰的一間屋裡工作,這樣,店裡有任何動靜,他都能聽得清清楚楚。在這麼做的第一年,這商人不時會聽見帳房對顧客說,「老闆不會讓我給你這種折扣。」這商人於是決定暫不遠行。
第二年,他不時聽見的話成了「我們不能給你這種折扣。」他仍然決定留下來。
到第三年,他開始聽到帳房說,「我不能給你這種折扣。」這商人於是啟程。
只有在知道門徒能憑藉本身經驗認識事物時,好的教師才會離學生而去。除非知識能在隱而不見的隱而不見領域自由進出,否則它無法久長;一旦少了這種隱藏的要件,它會逐漸消逝,化為一片萬物皆實體的沒有意義。真正大師的教誨所以不能以理性言傳,原因就在這裡。
標籤:
瀏覽次數:23    人氣指數:403    累積鼓勵:1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享有和擁有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你也在繞圈子嗎?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