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64,110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3287594
甚麼是"法輪大法"?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372年到476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000年的歐洲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東歐
作者:
甚麼是"法輪大法"?
日期: 2014.01.22 天氣:
心情:
阿昌評語:看到1半想睡覺.(或許是因為吃飽飯的原因吧!等過幾天再來看!.我要去上班了!..)..10世紀馬扎兒人的入侵
基輔羅斯
主條目:基輔羅斯
在基輔羅斯崛起之前,歐洲東境的霸主是一個6世紀時從突厥獨立出來的部落:可薩人。可薩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從通過其境內河流的歐亞貿易中得到商業利益。同時,可薩人還向阿蘭人、馬扎兒人、哥德人、克里木半島上的希臘人和眾多斯拉夫部落索取貢品。通過猶太商人,他們還與印度和西班牙有著貿易聯繫。當可薩人發現自身面臨著阿拉伯人擴張的挑戰時,便務實地與君士坦丁堡結成同盟。儘管與阿拉伯人初戰失利,可薩人還是收復了傑爾賓特,並深入到了高加索伊比利亞、高加索阿爾巴尼亞和亞美尼亞地區。因此,在查理馬特阻止阿拉伯人對西歐的入侵之前的幾十年,可薩人就已有效地阻止了阿拉伯人對東歐的擴張。[註 3][16
據《往年記事》記載,9世紀中葉,東斯拉夫人各部落內部矛盾激化,內訌不已、社會混亂,於是留里克兄弟(諾曼人)應邀來到諾夫哥羅德,於862年做了羅斯國第一任王公,羅斯國建立。882年,留里克的兒子伊戈爾率軍佔領基輔,並遷都至此,從此開始了基輔羅斯的統治。907年,羅斯人水陸兩軍進攻君士坦丁堡。拜占庭戰敗求和,簽訂合約,向羅斯進貢,而羅斯人取得了免稅貿易權。此後,基輔羅斯與拜占庭帝國時有衝突,各有勝負,但未能進攻君士坦丁堡。斯維亞托斯拉夫一世時期(962年-972年),羅斯人擊敗了可薩人和保加爾人這兩個東歐最強大的勢力,取得了北歐和拜占庭、亞洲貿易航線的控制權,成為東歐大陸的霸主地位。[16]
9世紀中期,部分羅斯人開始接受基督教。944年到君士坦丁堡簽訂條約的羅斯代表團成員中已有人成為基督徒。957年,基輔羅斯女大公率親兵來到君士坦丁堡,接受了基督教的洗禮。隨著基督教的傳入,10世紀時基輔羅斯的統一的字母系統誕生;11世紀出現了宗教宣傳作品和政論作品,如《教規和神恩講話》、《訓子篇》等。[16]
保加利亞帝國[編輯]
主條目:保加利亞第一帝國
681年保加爾人建立了一個強勢的政權。直到1398年被土耳其人征服前,保加利亞國家作為一個歐洲大國,尤在東南歐地區發揮著重要作用。在718年的君士坦丁堡圍城戰中,保加爾人為擊敗阿拉伯人發揮了關鍵性作用,捷爾維爾可汗被譽為「歐洲的救世主」[20][21][22]。保加爾人有效阻止了可薩人和佩切涅格人游牧部落的西侵,並於806年蹂躪了阿瓦爾人的土地。在西蒙一世時代(893年-927年),保加利亞第一帝國的版圖達到最大,已對拜占庭的生存形成威脅。
當864年正教會正式獲得承認後,保加利亞成為東歐斯拉夫世界的宗教和文化中心。885年,克萊門特奧赫里德造出了西里爾字母表。普利斯拉夫學派、奧赫里德學派和普利斯拉夫陶瓷學院的建立,帶動了保加利亞文學、藝術和建築業的繁榮。927年,保加利亞正教會成為第一個從主教手中獲得獨立的歐洲國家教會。[16]
伊斯蘭的興起(632年到750年)
主條目:伊斯蘭教、阿拉伯帝國、倭馬亞王朝和阿拔斯王朝
從7世紀起,拜占庭和歐洲歷史便受到伊斯蘭教及其新興國家的巨大影響。在四大哈里發之首的阿布·伯克爾時期,阿拉伯穆斯林首次侵入了羅馬帝國曾統治的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第二任哈里發歐麥爾·本·赫塔卜時期,穆斯林不僅佔領了敘利亞和美索不達米亞,還征服了巴勒斯坦、埃及,以及安納托利亞和北部非洲的部分地區。歐麥爾的繼承者、倭馬亞王朝的哈里發們繼續這種擴張勢頭,佔領了北部非洲的地中海沿岸地區和西哥德王國大部分。在此後的幾個世紀,穆斯林軍隊繼續蠶食歐洲土地,佔領了包括賽普勒斯、馬爾他、克里特島、西西里島和義大利南部等地區。[16]
711年,在塔里克·伊本·齊亞德的率領下,摩爾人(以柏柏爾人為主,混雜了一些阿拉伯人)入侵基督教的西哥德王國,穆斯林對伊比利亞半島的征服行動由此開始。他們於4月30日在直布羅陀登陸,一路北上。第二年,這些部隊歸由穆薩斌指揮。經過八年的戰鬥,伊比利亞半島大部被穆斯林佔領,除了西北部的小塊區域(阿斯圖里亞斯)和巴斯克人的主要聚居區——庇里牛斯山區。被征服的大塊領土,阿拉伯人稱安達盧斯,成為倭馬亞王朝時期阿拉伯帝國擴張的一部分。[16]
717年,君士坦丁堡圍困戰挫敗了倭馬亞王朝,使其名聲有所下降。穆斯林在伊比利亞取得壓倒性勝利後,擴張的觸角越過了半島東北方的庇里牛斯山,但在732年的圖爾戰役中被查理·馬特統帥的法蘭克人擊敗。750年,倭馬亞王朝被阿拔斯王朝推翻,大多倭馬亞勢力遭到清算。僥倖脫身的倭馬亞王朝王子阿卜杜-拉赫曼,逃到西班牙建立了後倭馬亞王朝(756年)。查理·馬特的兒子丕平和孫子查理曼,在庇里牛斯山南側、即今天的加泰羅尼亞建立了邊區,並控制了赫羅納(785年)和巴塞隆納(801年)。929年,西班牙的後倭馬亞君主,正式自封為哈里發。[16]
西歐的復甦(700年到850年)
從大約700年前後開始,至少持續了1100年的農業進步浪潮掀起[4],西歐的狀況開始改觀。對地中海底的石灰石研究表明,太陽輻射在600年至900年間顯著上升[23]。公元717年君士坦丁堡保衛戰和732年普瓦提埃戰役是歐洲在戰場上復甦的第一信號。
從5世紀到8世紀,蠻族王國的貴族們在葡萄牙、西班牙、義大利、高盧和西日耳曼地區建立了政治和社會基礎,並逐漸開發這些前朝帝國的土地。這些日耳曼人的信仰或被轉化(如克洛維的法蘭克以及勃艮第、西哥德)、或被東羅馬征服(如汪達爾人和東哥德人)而皈依基督教。隨著基督教傳教士在600年前後的到來,盎格魯撒克遜人也開始從異教轉變,不同於法國的是,英格蘭存在著北方凱爾特式基督教和南方的羅馬天主教,直到在664年後,羅馬天主教才居於主導地位。基督教仍然是西歐的通行宗教。[8]
這些新的征服者的戰隊忠誠精神,與古典遺迹和基督教的影響相互作用,產生了一種立足於封建義務的新的社會模式。羅馬人建立在奴隸制度之上的的集中管理體制基本上消失了。[24]
義大利[編輯]
古爾東寶藏
公元568年,倫巴底人在阿爾博因的率領下進入義大利,並開創了一個以帕維亞為中心的倫巴底王國。在此後兩百多年裡,倫巴底人逐漸征服拜占庭在義大利的領地。倫巴底人的社會較早期的日耳曼蠻族落後。倫巴底的第一個成文法——《洛塔列法典》,是在643年根據口頭法用粗糙的拉丁文編纂的。百年之後,在利烏特普蘭的長期統治(717年-744年)下,倫巴底王國政局穩定。此時頒布了一個新的法典,試與舊法典相比較,我們發現倫巴底的文化有了顯著的提高。倫巴底人與法蘭克人作戰失利,774年,在得不到公爵們的支持下,國王伊拉斯戰敗向查理曼投降。[25]
丕平獻土得以使教宗長期有了自己的土地——教宗國。在教宗國北部,法蘭克國家、後來的神聖羅馬帝國的統治持續直到11、12世紀城市國家的興起。在南方,貝內文托公國在東方帝國和西方帝國之間的夾縫中存在了一段時間;9世紀時,穆斯林征服了西西里島,並開始在半島定居;而第勒尼安海的沿海城市從拜占庭獨立出來;各個地方勢力之間征戰不斷,直到11世紀前期諾曼人征服南義大利。
英國[編輯]
主條目:盎格魯-撒克遜英格蘭和七國時代
410年,羅馬軍團從不列顛撤出,盎格魯-撒克遜人便蜂擁而入。據說起初,不列顛王伏提庚請求朱特人部落首領亨吉斯特和霍薩兄弟出兵,戰勝與不列顛人敵對的皮克特人。《盎格魯-撒克遜編年史》提到,在打敗皮克特人後,「傭兵們回到昂格爾恩,呼籲更多人到不列顛去,並宣揚那裡土地的優厚。」這標誌著以朱特人、盎格魯人和撒克遜人為主的日耳曼部落對中南部不列顛為時數十年的入侵的開始。然而威爾斯、康沃爾半島地區和北部不列顛人與入侵者進行了長期的反抗,保持了自己獨立的語言和文化傳統。世界著名的亞瑟王傳奇正是描述了在這個時代背景下不列顛人的事迹。
盎格魯-撒克遜人建立了七個實力不一的王國。韋塞克斯的阿爾弗雷德大帝(871年-899年在位)領導盎格魯-撒克遜人對入侵的丹麥人進行了頑強的抵抗。926年,阿爾弗雷德的孫子光榮者艾塞斯坦,吞併了諾森布里亞王國,使英格蘭完成統一。936年,英格蘭王國與康沃爾確定了邊界。[26]
在中世紀前期,據稱有50%的英格蘭本土凱爾特人被殺害[27],這個數據似乎是合乎歷史的。大多數移居到大陸的凱爾特人建立了布列塔尼國家,此後也與德文、康沃爾地區保持著密切的文化聯繫。
主條目:法蘭克帝國、加洛林王朝和卡洛林文藝復興
在墨洛溫王朝建立前,羅馬的高盧行省已進入無政府狀態。克洛維一世在托爾比亞克戰鬥中取得對阿勒曼尼人(496年)的巨大勝利,奠定了法蘭克帝國——中世紀長期主導西方基督教世界的國家的基礎。9世紀初的法蘭克帝國疆域包括今天的法國、北義大利和西部德國。查理曼大帝廣納歐洲的優秀學者,鼓勵興辦教育的舉措,被20世紀的史學家稱為「加洛林文藝復興」。9世紀40年代,法蘭克帝國的分裂和維京人、馬扎兒人兩波野蠻人的入侵使西歐再次陷入窘境。[28]
封建制度[編輯]
主條目:封建制度和莊園
9世紀,敞地制的出現使系統化農業回歸西歐。一個莊園可以分為好幾塊土地,每塊土地又以1英畝大小(40002 m)分帶。有人認為,這種劃分可能是對耕牛休息之前犁地面積的規定;另一種理論認為這樣的劃分是基於土地繼承權的。在理想狀況下,每個家庭可以獲得30個土帶。三場輪作系統在9世紀發展起來,小麥或黑麥種植於某一塊土地,另一塊種植調氮作物(大麥、燕麥、豌豆或大豆),第三塊土地用於休耕。相對於二場輪作,三場輪作系統需要開墾更多的土地;更重要的是,一年可能有兩次豐收,降低了由單場種植歉收引起飢荒的風險,還使馬匹有了盈餘的燕麥作為食物。由於涉及大地產的重組和社會秩序問題,三場輪作系統直到11世紀才得以普遍推廣使用。需要更強大畜力的重型輪犁於10世紀出現,促使牛隊大規模使用。據泥金手抄本的記載,二輪犁帶有鏵式犁或金屬曲犁、一個犁刀和犁骨前的一個垂直刀片。而事實證明,羅馬人曾使用的無輪扁鐵犁,不適用於北歐厚實的土壤。[29]
系統化農業生產制度的回歸,誕生了一個叫做「封建制度」的新概念。這個制度的特點是基於相互義務的等級制度:每個人都必須為上級領主服務,以獲得後者的保護。然而,領主權是混亂的,人們對領主的效忠經常因時而異且矛盾重重。不管官僚系統多麼不完善、文書記錄多麼匱乏,這種封建制度在一定程度上使領主掌握了領地內的公共安全和事務,甚至領地權糾紛也僅僅取決於一些口頭供詞。領地觀念僅僅限制於個人效忠關係網。[24]
維京時代(793年到1066年)
主條目:維京時代
8世紀時,丹麥、挪威和瑞典君主雛形初具,迫使許多維京冒險家去別處謀生[1]。斯堪的納維亞歷經鐵器時代(即瑞典文德時代)後,進入了維京時代(793年-1066年)。在此期間,維京人,包括斯堪的納維亞戰士和商人,探索了歐洲、西亞、北非和東北美洲。他們除了通過先進的航行技術沿著海岸、河流探索,還對許多所到之處,包括基督教區,進行了劫掠和征服活動,促進了歐洲封建體制的發展。[30]到10世紀,維京人接受基督教後便不再劫掠修道院;而一股歐洲暖流使斯堪的納維亞的土地更易於耕作。西元11世紀,維京人對歐洲的恐怖進犯逐漸退潮。[31]
學問的傳播
隨著西羅馬帝國的終結和城市中心地位的下降,西方的文化衰落了。教育,成了教會和修道院的封存物。在8世紀的加洛林王朝,有過經典文化的復興。相對於西方世界,東部帝國(拜占庭)的正規教育和文化高度發展,在「黃金時代」,帝國的科學、哲學和其他領域的知識有了進一步的提高。而在更遠的東方,伊斯蘭教侵蝕了一些東部帝國教區。
經典教育[編輯]
經典教育系統,涉及語法、拉丁語、希臘語、修辭學,繼續存在了好幾百年。學生們一遍又一遍地閱讀經典作品,並通過模仿寫出自己的文章。4世紀時,這項教育系統已經基督教化。在《論基督教學養》(開始於396年,完成於426年)中,聖奧古斯丁寫到經典教育多麼與基督教的世界觀吻合。基督教是一門與經典密切相關的宗教,所以基督徒必須會認字。特土良卻對經典抱有著更加質疑的態度,他的名言是「雅典與耶路撒冷何干」;但他不反對基督徒上傳統的學校。柏拉圖學院和其他留存的經典學校被查士丁尼一世於529年關閉,非基督教哲學被部分禁止了。從那時候起,一些教育理論必須或被強行遵循被認可的教會教義,在私自或隱蔽的環境下除外。查爾斯弗里曼認為「312年君士坦丁皈依基督教……是羅馬從開放、包容和多元化的希臘化世界文明,向一種固定的威權管制變質」[32]。
西歐學術的沒落[編輯]
逆城市化使教育範圍縮小,到6世紀時教育和學術已限於寺院和教堂了,而學術中心已經轉移到了聖經的內容上了。[33]世俗教育只是分散於義大利、南部高盧和西班牙這些羅馬的影響長期留存的地區。然而7世紀時,學術文明浮現於愛爾蘭和其他凱爾特地區,作為外文的拉丁文和拉丁文學被熱捧和普及。[34]
科學[編輯]
在古代,希臘語是主要的科學界語言,先進的學術研究和教學活動也主要活躍羅馬帝國的在希臘化地區一側。後來羅馬人嘗試把希臘的著作翻譯成拉丁文,只取得了有限的進展。[35]當希臘學術沒落的時候,西方的拉丁人發現自己的一些希臘哲學和科學根源被切斷了。想要學習科學知識的操拉丁語者,一度只能讀到由波伊提烏翻譯的、尼可馬科斯著的一兩本概述手冊。630年,聖依西多祿著有拉丁文的百科全書。在中世紀前期,私人的圖書館繼續存在著,而寺院也保留了各種各樣的書籍。
在早期的幾個世紀,我們所知道的大多數領先學者都是聖職人員,而這個群體對自然科學還是有一些興趣的。對自然科學的研究,只是為了解決實際問題而非為了抽象的探索。例如,這個時期的醫學和關於藥物的文獻,只是出於對醫治病者需求;[36]對星象的觀測,只是出於對為僧侶們確定合適的禱告時間的需求;[37]基本數學教育和對日月運動規律的探尋,只是為了計算復活節的時間。[38]現代讀者們也許會感到困窘:當時的同一篇文獻既討論了自然現象的科學規律,又提及它的不科學的象徵意義。[39]
卡洛林文藝復興[編輯]
800年左右,作為卡洛林文藝復興的一部分,古代典籍迎來新生。查理曼大帝實施了教育改革。英國僧侶——約克的阿爾昆制定了學術發展計劃,旨在拯救古典文化,並以這七項人文學科為基礎:「三藝」(又稱文學教育,包括語法、邏輯學和修辭學),「四科」(算術、幾何、音樂和天文)。從787年起,在頻繁下達的法令下,整個帝國興起了恢復舊學校和新辦教學點的風潮。基於這種制度,新學校都是由僧院(修道院學校)、教堂或宮廷承辦。當然,這種新氣象的意義在幾個世紀後才能深切的感受到。辯證法教育(一門相當於今天的邏輯學的學科)對推理性研究方法起了作用,由此推動了後來的經院哲學的發展。到12、13世紀,很多在查理大帝主導下興辦的學校,尤其是教堂學校,成了中世紀大學。[1]
拜占庭和伊斯蘭學術[編輯]
《民法大全》是拜占庭帝國的智慧結晶,是在查士丁尼皇帝(528年-565年)的主導下的羅馬法的彙編。學說彙纂是這部巨作里的一部分,是對羅馬法原則的抽象,並適用於任何案例。拜占庭識字率和文化水平是高於西方拉丁世界的;基礎教育廣泛普及,甚至深入鄉村。中等學校還教授伊利亞特等古希臘、古羅馬著作。至於高等教育,在雅典的柏拉圖學院由於被指為異端而在526年關閉了,而在亞歷山大城的仍然存在,直到被阿拉伯人征服(640年)。起初由狄奧多西二世興建的君士坦丁堡大學(425年),也在同一時期關閉了,而米海爾三世進行了重建(849年)。在中世紀最初的幾個世紀里,拜占庭的大學教育重在修辭,亞里士多德的邏輯學僅僅被簡略的提及。到馬其頓王朝時(867年-1025年),古典學術在處於黃金時代的拜占庭得到了復興。雖然原創性研究較少,但這是其產生了大量的希臘詞典、詩文、百科全書以及評註。作為希臘羅馬文化的傳承者,拜占庭人尊崇他們的古典傳統,傳承藝術,讚美知識。然而,儘管那種情形很感人,甚至有時令人敬畏,但拜占庭文化的創造性,還是因為對古老傳統的過分投入而受到限制。[1]
11世紀,伊斯蘭的科學知識開始傳入西歐。在西歐已經軼失多年的歐幾里得和阿基米德的作品,在西班牙由阿拉伯文翻譯成拉丁文。現代阿拉伯數字包括印度的零符號,是由印度數學家在5世紀到6世紀建立起來,並在7世紀傳到穆斯林數學家中;9到10世紀,阿拉伯數學家增加了小數點符號。約1000年,歐利亞克的蓋爾貝特(教宗思維二世),製作了一個帶籌碼的算盤,打上了印度-阿拉伯數字的烙印。花剌子密一篇關於如何執行數學運算的論述,於12世紀的西班牙被譯成拉丁文。[40]
西方的基督教化[編輯]
主條目:基督教化
這個時代的基督徒們,從早期基督教那裡繼承了教會傳統,包括主要信條、聖經正典和豐富的基督教哲學傳統。
313年,君士坦丁發布《米蘭詔令》,標誌著帝國對基督教迫害的全面結束,基督教在羅馬得到合法承認[25]。帝國所在之地,即是基督教所能影響的範圍:地中海的東、西二岸;包括巴勒斯坦、敍利亞、小亞細亞、波斯、馬其頓、希臘、義大利、西西里、高盧、埃及、北非、比利時、荷蘭、不列顛等地。整個帝國的疆界南邊以撒哈拉沙漠為界,西邊是大西洋,北邊是萊茵河與多瑙河,東邊是幼發拉底河。[41]
最後百年西羅馬帝國充滿痛苦混亂;這期間的;哥德族大肆破壞,宗教人士及婦女都被殘暴對待,教堂及祭壇都遭毀損。410年西哥德人攻入羅馬城,首善之都竟遭蠻族蹂躪。當時的人都大受震撼;耶柔米震驚地寫下「誰能相信立在得勝基石上的羅馬城竟會毀滅,而她這個國度之母,竟成墳墓?」奧古斯丁在震驚中,完成他偉大的著作「上帝之城」,向異教徒發出控訴。繼哥德族之後,汪達爾人在455年也越過地中海掠奪羅馬城,教宗利奧一世(Leo I)出面求情,得以免於浩刧。蠻族收服了羅馬帝國的西部各省,包括義大利、西班牙、北非、荷蘭、高盧、不列顛等地。西羅馬帝國亡於476年,然而教會仍得保全,許多蠻族接受了基督教;東哥德德族、西哥德德族、汪達爾族、倫巴特族(Lombard)、法蘭克族(Frank),都加入基督教。法蘭克王克洛維(Clovis,約466-511年),因受其妻的感召,也歸入基督教。[41][42]進入第六世紀之時,基督教有許多標準化的產生:教階式的主教制、聖職人員與平信徒的區分、聖禮、關鍵性的神學辯論大多已有結論、偉大教父提出信仰的教義與實踐的權威詮釋。[43]6世紀、7世紀由希伯諾-蘇格蘭傳教團領導著傳教的使命,到9世紀則被盎格魯-撒克遜取代,像阿爾昆這樣的盎格魯-撒克遜人在加洛林王宮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到1000年,連冰島人都已經成為基督徒,只剩下更偏遠的歐洲地區(斯堪的納維亞、波羅的海和芬蘭-烏戈爾地區),等待中期中世紀的基督教化。[25]
天主教會,作為羅馬帝國衰落後完整存在的集權機構,成為唯一一個影響和統一全西歐文化者。它有選擇的保存了一些拉丁學術,保持了書寫藝術,並通過指定教區主教,造就了一個個主教網路、發揮了中央機構的作用。6、7世紀,西歐和東歐出現的最大區別,可能就是西歐教會的獨立性。在西歐,教會和國家往往攜手共事,但宗教和世俗政治卻從未融合到像在君士坦丁堡的程度;實際上也可以說,從未達到大多數古代文明的程度。神職人員和修士、修女成為文化方面的領導者,而中世紀早期的國王和貴族們則成為政治方面的領導者;當中世紀公社崛起的時候,也就標誌著中世紀中期的到來。[1]
中世紀前期,東西方基督教的鴻溝在擴大,為11世紀的東西教會大分裂鋪平了道路。在西方,羅馬主教的權力在擴張。格列高列一世為他的職務增加了世俗權力,將傳教的觸角伸展到了不列顛群島,並為修道院權力的膨脹奠定了基礎。607年,卜尼法斯三世成為首位使用教宗頭銜的羅馬主教。凱爾特基督教,在英倫三島還形成了一個獨立的宗教傳統。[25]
中世紀中期的前夜[編輯]
主條目:凡爾登條約和神聖羅馬帝國
分裂、侵略和新的政治格局(800年-1000年)[編輯]
查理曼的帝國雖然偉大,但從來就沒達到能和拜占庭和伊斯蘭帝國一較高下的地步。800年至1000年間,查理曼的帝國分裂了,而它的鄰居們仍然繁榮富強。對拜占庭來說,這幾個世紀是榮耀的世紀,將影響力擴展到俄羅斯。對巴格達方面來說,阿拔斯王朝統治著地域廣闊的帝國,其宮殿金碧輝煌,學術和藝術令人驚嘆;10世紀時阿拔斯王朝雖然分裂成幾個哈里發政權,但這些獨立的國家以西方的標準衡量還是治理得相當好的。
年邁的查理曼在814年去世時,帝國的內在弊端已經顯露無遺。843年,查理曼帝國已被幾個爭奪帝位的繼承者瓜分,到887年,帝國永久分裂(西法蘭克王國、東法蘭克王國和北部義大利)。新的威脅接踵而至,外來入侵導致帝國岌岌可危:馬扎兒人從東部,穆斯林從南邊,維京人從北面不斷侵襲。一個新的政治格局形成了:英格蘭成為統一的國家;西法蘭克王位在被篡奪、法蘭西王國誕生,但自治的公國和伯爵遍布;而東法蘭克則成了神聖羅馬帝國[1][44]。
標籤:
台灣
學習
歷史
瀏覽次數:
38
人氣指數:
38
累積鼓勵:
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本日記尚未得到貼紙
372年到476年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1000年的歐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