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尼采哭泣心得
自由-所謂自由,應是內心世界自我如何去詮釋這個世界,環境時時在變遷,如人們的心自我綑綁,那不管在任何環境裡,都感到不快樂,不自由,縱然,得到你目前想要的目標,但根據心理學上的研究,最長不過半年的時光,讓你感到來自目標完成的快樂,然後又回到起始點,所以,不快樂與不知足-是來自於環境這個說法,有待去探討,然,如自心保持著愉悅寧靜又積極,不管環境如何的變化,都只是當下的情緒,隨著時間的流逝,又會回到愉悅的心境,壓力與緊張才得以使洞察力充分發揮?研究與學問來自於懷疑,而懷疑造就壓力,才得於繼續探討,人們無意識中-抵抗著他人對自己情緒之控制,尢其是尼采與醫生的筆記-每個人內心對同一件事情的看法是多麼的不同,人類的思想依循著自我的經驗與認著,解讀著對事情的了解.
人們因為在乎,才會在與人相處後,思索著與對方的互動上,自己有何失誤,這樣的行為意識是好的嗎?又如果出於一片善意的行為或言語,遭人誤解是否要釐清它呢?還是如佛陀一般,不為所動呢?也許在入世間-還是要解釋清楚吧!如果不為所動,是否會成為一位不知人世間生存法則的人,太過自我.即便本意是好的,唉!人真是好寫的一個字,但也是最難做的字,許是自己心胸狹礙,才會猜忌的對方的解讀。
在人生路上心智上皆有不同恐懼與憂慮,是來自對未來的不確定感,還是因無法掌控它,但如果把一切事物看淡,是否會太消極呢?因可有可無,不,正確的做法應是積極的參與當下的人、事、物,重要是其過程,至於結果,結果本就沒對與錯,一如結果論:當結果是你所希望的,也只是當下心情上的愉悅,且是一種方向的導變。而如結果不如預期,就事情的演變法則,它會導向不同的情境,又誰知另一個方向,是否帶來更不同的生命體驗呢!所以就結果論,應是充分享受當下的人事物,這才是重點。
所謂的輸贏論點,輸-代表著不成功嗎?其實不然,失敗所帶給自我契機也許更多,所謂失敗為成功之母,真是一句真實的格言,因為它會是一種動力,迫使自我成長與自我充實,會發現學習為永無止盡,更發現時間似乎不够用,因為人世間有太多的人事物是不了解的。
人類的行為模式有二種:一種為希望靈魂安寧與快樂者-必定擁抱信仰
一種為追求真理,必定背棄心寧的的安詳,而奉獻他們的生命予解惑。
自由與羈絆,應是發自內心,自心如是自在,在任何環境裡,皆不受拘束,目前的我,應是做不到,希望有朝一日,我可進修到此境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