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64334
 好奇.故我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生活消遣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曹操與楊修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花嫁巫娘
作者: 好奇.故我在 日期: 2010.12.04  天氣:  心情:
天雷勾動了地火 是大美
獻給王海玲的熟女之戀《花嫁巫娘》

文:施如芳 - <花嫁巫娘>編劇

《花嫁巫嫁》的創作初衷,是希望提供一個本子,讓「豫劇皇后」王海玲以五十年舞台生涯長養出來的從容與成熟,在台上談一場兼容粗獷和嫵媚之美的戀愛。我直覺豫劇適合發揮貼近土地的故事,所以,選擇了不常見於戲曲的非漢族題材,設想一個因記憶和想像而發光的奇幻時空,讓王海玲老師從戲外活入戲裡,飾演一個以表演為天命(女巫/演員)、以一身維繫一族(花帕部落/臺灣豫劇)命脈的傳奇人物。

至於在劇中戀上女巫的外族男人,則是從傳統戲「林沖夜奔」的形象起步,最後,在章詒和女士《往事並不如煙》中一筆帶過的「儲安平傳奇」找到靈感。我試著勾勒一個蒙受奇冤,在逃亡途中因「愛」而重拾生命力的外族男人,臺灣豫劇團邀請到「永遠的京劇小生」曹復永老師跨刀演出這個角色,大師級的熟男女將為觀眾獻上一場驚天動地的愛戀,證明愛比死更堅強。

《花嫁巫娘》的戲劇基調,是乞靈於小說家沈從文得來的(巫娘『媚金』,直接取用自沈從文〈媚金、豹子和那羊〉,一個極美的邊地少女的名字)。我一直希望自己的筆下能有更異質的題材和語彙,讓戲曲在纏綿抒情之中,散發思想和情感,還能展現奔放的戲劇動能。基於此,沈從文所創造的邊城世界,情感與氛圍讓我驚豔,例如「多情種不會是啞鳥」,就是我從沈從文的小說〈龍朱〉裡轉化出來的詞,說的是:「與大自然同在的族群,情之所至,會把歌唱得很響很美,可以當做情人做夢的搖籃」,這個意象有聲有色,深情而靈動,我太喜歡了,著意將它入戲,作男女主角訴情之用。《花嫁巫娘》讓人物帶著自然情操說人間情話,向沈從文遙致敬意。

邊城民族談情說愛的方式,對待生死的態度,和漢人是多麼地不同呀。而傳統戲曲的故事,幾乎是典型漢文化的體現,務實、理性的色彩深深地刻在戲曲的骨子裡,根據這套邏輯,女人到了一定年齡後,只能剩下一個符合禮教的丈夫,和丈夫之間或許剩下維護禮教的恩義,還愛不愛呢?還熱不熱呢?已經不重要了。男人尚可保有狩獵時代的DNA去尋覓紅粉知己,但熟女行不得也,有時連動個念頭,都是罪大惡極,完全看不見光亮的。

事實上,《花嫁巫娘》裡的愛情,就像戲裡那件神奇的嫁裳,不妨看成一個隱喻,我真正想摸索的是,人過中年之後,還可不可能湧動健康而熱情的血液,還可不可能透過追求所愛,看見生命的光亮?我願意相信,巫娘的秋戀之歌,是女人從容的絕唱,「時候到了,因緣來了,我就當下承擔」,這才是真正的神意。

就是這些點點滴滴的胡思亂想,讓我把王海玲豫劇的特質,和著沈從文的情調,並一再拜讀魯凱族作家奧威尼.卡露絲的《野百合之歌》,希望融入臺灣原住民族口傳文學的氣蘊,無論是熊鷹、黥面或是小鬼湖傳說,在我看來,都訴說著「愛」與「美」,都帶著沈從文式的神性符號,我把心有所感的這一切混搭在一起,寫成了《花嫁巫娘》。

我原本以為,女人為女人寫女人,應該可以一氣呵成,完全沒想到為巫娘的嫁裳穿針引線,竟是這麼困難的活兒!很長一段時間,我除了確定絕不會讓劇中人露胳膊演戲之外,這個部落、這個花帕族到底能是個什麼樣?他們是怎麼過活的?我根本看不清楚,想不到位。編劇經歷過的千難萬難,而後也都落到二度創作的戴君芳導演、演員們和舞美設計群身上,畢竟這個奇幻的時空和這些人物,都是無中生有的,需要所有的創作者用全身心去感應它、創造它。

文學評論家王德威老師從《花嫁巫娘》的初稿,就看穿其中「沈從文」的成分,我為劇團充滿青春氣息的青年團員們所設想的精靈世界,則讓王德威老師聯結到莎士比亞的《第十二夜》,他形容這是一齣「沈從文和莎士比亞聯手點化的台灣豫劇」;也有人聽了故事,想到電影《魔戒》、《阿凡達》、《烈火情人》、《麥狄遜之橋》。不管聯想到什麼都沒關係,只要能挑動好奇,讓觀眾有興趣進劇場看《花嫁巫娘》,再怎麼難壞我們,都是值得的。
標籤:
瀏覽次數:79    人氣指數:1279    累積鼓勵:6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生活消遣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曹操與楊修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