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麥” “呼麥”,是一種“喉音”藝術。演唱者運用特殊的聲音技巧,一人同時唱出兩個聲部,形成罕見的多聲部形態。演唱者運用閉氣技巧,使氣息猛烈衝擊聲帶,發出粗壯的氣泡音,形成低音聲部。在此基礎上,巧妙調節口腔共鳴,強化和集中泛音,唱出透明清亮、帶有金屬聲的高因聲部,獲得無比美妙的聲音效果。 其實,俄羅斯的當紅男歌手天才般的歌手,被譽為海豚王子vitas也是這種唱法的一個類型。為什麼這樣說,因為呼麥、海豚音所表現出來的那種金屬板的罕見高音,同屬泛音,並不是真正聲帶發出來的聲音,不同的是:呼麥采用低音激發泛音;海豚音采用假嗓激發泛音,讓你真假難辨而已。還有,就是口腔共鳴運用的恰到好處。就像我國唐代大理寺評事孫廣說描述的那樣:“猶眾音之發調,令聽者審其一音也。耳有所主,心有所系於情性,和於心神,當然後入之。”晉 成公綏在《嘯 賦》寫道:“是故聲不假器,用不借物。近取諸身,役心御氣。動唇有曲,發口成音。觸類感物,因歌隨吟。大而不洿,細而不沈。清激切於竽笙,優潤和於瑟琴。玄妙足以通神悟靈,精微足以窮幽測深。收激楚之哀荒,節北裡之奢淫。濟洪災於炎旱,反亢陽於重陰。唱引萬變,曲用無方。和樂怡懌,悲傷摧藏。時幽散而將絕,中矯厲而慨慷。徐婉約而優游,紛繁騖而激揚。情既思而能反,心雖哀而不傷。總八音之至和,固極樂而無荒。” 形容得非常妥切`。
有關呼麥的產生,有一奇特說法:古代先民在深山中活動,見河汊分流,瀑布飛瀉,山鳴谷應,動人心魄,聲聞數十裡,便加以模仿,遂產生了呼麥。新疆阿爾泰山區的蒙古人中,至今尚有呼麥流傳。呼麥的曲目,因受特殊演唱技巧的限制,不是特別豐富。大體說來有以下三種類型:一是詠唱美麗的自然風光,諸如《阿爾泰山頌》、《額布河流水》之類;二是表現和模擬野生動物的可愛形像,如《布谷鳥》、《黑走熊》之類,保留著山林狩豬文化時期的音樂遺存;三是贊美駿馬和草原,如《四歲的海騮馬》等。從其音樂風格來說,呼麥以短調音樂為主,但也能演唱些簡短的長調歌曲,此類曲目並不多。從呼麥產生的傳說,以及曲目的題材內容來看,“喉音”這一演唱形式,當是 古人山林狩獵文化時期的產物。
從發聲原理來看,呼麥應看作是人聲的特殊形態,如前所述,古代 圖瓦人、蒙古人和其他狩獵民族參加狩獵和戰爭,作戰前均須高聲齊唱,狩獵成功後也會盡情宣泄,狂熱歌舞。在排山倒海般的 呼叫聲浪中,自然產生出飄渺的泛音效果。顯然,人們試圖將幾種聲音或稱復音,巧妙地移植到一人身上。經過長期探索,終於創造出這一奇特的聲樂形式。而據音樂學家們考證,我國諸多古籍中(包括《詩經》)記載的北方草原民族的一種歌唱藝術--“嘯”,就是“呼麥”的原始形態。如此,其歷史至少可追溯到2300年以前。此推斷如成立,將從人類復音音樂文化發源地這一基本部分改寫《世界音樂史》。可見,一向被視為無復音音樂的東方--中國,實際來可能是西方歐洲復音音樂的母體和發源地。 http://humai.99.thmz.com/humai19.swf http://humai.99.thm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