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7,551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我穿花衫送你行,天國破曉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月光藍染/張錯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時光的微型雕塑 - 郝譽翔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10.01 天氣:
心情:
時光的微型雕塑 - 郝譽翔談《回來以後》
專訪◎羅珊珊
回來以後,怎麼樣了呢?
書腰上有這麼一行觸目驚心的手寫字:「我這一去,就再也再也不要回來了!」
二十歲出頭隻身勇闖異鄉的郝譽翔(1969-)曾如此任性發話;
然而二十年過後,耐著性子又把時光渣滓淘瀝金沙般寫下的她,才發現,「自己從來就沒有回來過。」
尋常一襲簡潔的白襯衫牛仔褲、學生般的短髮,郝譽翔現身在學生時代就常混跡的台大附近咖啡館,
這些年來,時光在她身上似乎沒有留下太多痕跡。聊起這本最新的散文集,她謙虛地開場:
「這好像算是一本小書耶。」之後又自己笑起來:「唉可以這樣說嗎?」
畢竟,與前兩本格局宏大、殘酷深掘的家族書寫《逆旅》、《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相比,
怎麼看都像是卸下了沉重包袱、輕裝便履的,一個人的旅行。
※時光黑洞定格
這次,她不但腳步輕快,也溫暖敞亮,只因為「二十二歲金黃色的夏天,不知怎麼愈來愈頻繁地回到眼前」,
一如她在自序中形容,「無數經驗過的,難以忘懷的剎那,彷彿是釀酒之後殘餘的渣滓,它們尚未被蒸餾發酵過,
所以不成整體,只餘片斷,但卻常年地積壓在我的心頭,壓久了,愈發沉甸甸的,樸拙得發光。」
與其說這些篇章集結成了一本「小書」,不如更像是旅途時光的微型雕塑集合,真正值得被留下來的,都一尊尊在這兒定格呈現了。
定格,那麼配上照片是理所當然的吧,書中幾乎每篇都有至少一幀令人目光流連不去的攝影作品,
觀者像是被某個光陰的黑洞捕獲了,剎那無障礙進入了指定的時空。
「但其實等文章都寫好了,卻發現找照片反而是最花時間的。」原來郝譽翔在旅行時其實不那麼愛拍照,
「我覺得有一些重要的剎那,是照片留不下來的。記憶比照相機更有趣。因為在那當下往往無法知悉有哪些是後來值得存藏的。
會記得的就會記得,只是需要一些時間沉澱。有些片刻好像永遠在那兒,有時你甚至不確定到底是否是自己虛構的,
你有可能改造了它,但總之它就是以那種形式被留下來了,而且時間愈久愈清晰。」
儘管極具感染力的文字已經說出了一個個動人的故事,然而那些邊境之地人們的臉龐、表情和生活感都是如此罕見難得,
不論是〈最好的禮物〉裡不丹男孩燦亮光潔的笑容、〈失焦的剎那〉裡自在跳舞卻倔強把臉自鏡頭前轉開的拉薩小舞者、
還是沒落的聖地瓦拉納西飯館門口揮舞著大菜刀的小女童,這些特別有故事性的畫面,好在也透過作家的快門被捕捉了下來
,並在「天涯」一輯中栩栩呈現。
※磨平銳角的初旅記憶
如果說輯二「天涯」裡盡是一格格位在邊境的時光黑洞,那麼輯一「在路上」就是開啟了任由心思放牧遠方的一扇扇大片落地窗,
窗外一會兒是美國華盛頓州Walla Walla小鎮嘩啦嘩啦的陽光,一會兒是Blue Mountain白茫茫的漫天雪地,
在那窗外,二十歲女孩的人生大旅行於焉展開。「到美西Walla Walla小鎮上的惠特曼學院擔任中文助教一年,
那是我人生第一次的大旅行,短短一年之間我到處跑,一路遊歷了美國中部以至美東的紐約,從此我愛上旅行,
也覺得到天涯海角都不害怕了。」
「在路上」輯中篇章,滿滿都是青春和勇氣,甚至發散出一種就算寂寞也毫無所謂的氣魄,
然而二十年前的回憶寫來不但清晰得不可思議,更溫暖醇厚一如順口的陳年威士忌,不得不說這就是時間的魔力吧。
「現在回頭看,當時任何尖銳不平的感受,或覺得有敵意的部分,現在想來其實都是一種善意,更理解了人其實都是一樣的,
都是寂寞孤獨的,只是需要一點彼此的互相安慰。」
原來這就是郝譽翔的原點,從小說《逆旅》、《那年夏天,最寧靜的海》、《溫泉洗去我們的憂傷》,
到散文《一瞬之夢》和最近的《回來以後》,無一不是以各種形式繞著或虛或實的行旅主軸來書寫。
「旅行的時候很自在啊,一切都是新鮮的,人與人之間沒有什麼瓜葛,那一刻才是真誠的互動。」
近年來著迷潛水和帆船,郝譽翔不但年輕時就愛旅行,現在更愈來愈離不開旅行,
「我覺得人到了一個年紀,反而更需要不時脫離一下自己原有的生活和工作圈。我跟潛水和學帆船的伙伴們在一起都非常開心,
雖然看似完全不搭軋,卻很喜歡跟他們一起去旅行。」這種溢出日常生活軌道的感覺是郝譽翔時不時就要溫習的滋味,
「可能骨子裡真有這種旅行的基因吧,也或許是遺傳,畢竟我爸爸也是個不安定的靈魂,只是我們追尋的不一樣,
爸爸可是一輩子都在東奔西跑找老婆、找愛情啊。」半開玩笑地話走至此,我彷彿看見《逆旅》中那個不屬於任何人、
「天生的浪遊者」的父親形象幽幽浮現。
※人,是一切故事的主角
除了旅行,郝譽翔的散文魅力往往來自其中的人物和故事。人,原本就是一切故事的主角,而身為小說家,
更是不會放過細細觀察人性和述說故事的機會。「在旅途上我著迷的從來不是風景或美食,而是一切有故事性的東西,
感受在某個特地的時空跟另外一個人的命運交會。雖然我也很喜歡大自然,但真正難忘的還是人。風景沒有了人就沒有味道了。」
二十多年來走過這麼多地方,郝譽翔最鍾情的還是喜馬拉雅山的國度、如西藏、不丹、印度拉達克等地,另外加上熱愛潛水,
「就真的是天涯、海角吧,我特別愛去的,不是海平面很高,就是海平面很低的地方。」看「海角」一輯中,
她潛水的足跡從泰國到印尼安汶、巴布亞新幾內亞的馬林灣,甚至是消失在地圖上的澎湖東吉島,不論是〈和搶匪結成好友〉,
還是〈美麗與哀愁〉裡不知歷經海嘯浩劫是否倖存的PP島青年,每一篇都丟出了一個和當地人物互動的迷人小故事。
輯四各篇則穿梭遊走在各個文明城市之間,紐約、中國、日本,其中她尤其熱愛紐約,
「愛它的粗暴、它的狂野,它的不按牌理出牌,儼然是野蠻和文明的結合體。」於是她在第五大道上展開驚悚的理髮之行,
在哥倫比亞大學區和哈林區一線之隔間體會了〈命運分岔的路口〉,也在一台自紐約計程車司機手中失而復得的相機底片中,
意外窺見蝸居在城市貧民窟中的黑色臉孔,記下了〈公寓中的美國夢〉。當然除了紐約都會叢林,
她也記下了多次行腳日本城市鄉間仍感捉摸不定的〈迷魅淡影〉和那些〈稍縱即逝的風景〉,呈現出她濃烈與淡漠並存的性格。
不管是無聲的天涯,還是幽靜的海角,郝譽翔就這麼「一心想要往地圖的極限走去。」
如同書衣摺口那張橫幅的作者照,斑斕的色彩,遠望的神情,旅行在夢遊愛麗絲的眼中永劫回歸,不斷進行著。
就這樣,從遠方回來以後,小說家所有的旅行其實都從未結束,下一步,是繼續完成那部探索2、30年代文人流浪行旅生命的
歷史書,「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郝譽翔以這兩行魯迅在《吶喊》書前引用的〈離騷〉詩句,
為自己仍悠遠的創作生命做了最好的註腳。
●2013/10/01 自由時報
標籤:
瀏覽次數:
168
人氣指數:
3268
累積鼓勵:
155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2
2
1
1
我穿花衫送你行,天國破曉了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月光藍染/張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