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23147
 Raymond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金剛經講錄A0009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金剛經講錄A0011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金剛經講錄A0010
作者: Raymond 日期: 2012.07.10  天氣:  心情:

金剛經講錄


(莊嚴淨土分第十)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莊嚴淨土分第十


 


戊二、推廣住心之法(分二)


己一、修因無住(分三)


 


此科為推廣住心之法,要怎樣才能讓真心安住呢?心能無住,就是真心安住了。現在先講修因無住,分三科,庚一、得記無住,就是釋迦佛,他得到了授記成佛,他也沒有住相。庚二、是嚴土無住,菩薩修因位時,要莊嚴佛土,莊嚴佛土也沒有住相。庚三、總以結示,就是把為什麼要得記無住,嚴土無住,這些修因無住的道理總結示出來。己二、得果無住,釋迦佛他得成佛果他也沒有住相。


 


庚一、得記無住


 


佛告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


 


這裏是講到修因無住。你想安住真心,要用什麼方法呢?你不要住相,不住相就是離相,這樣妄心自然降伏。你能降伏妄心,真心自然安住。其實這二個問題合起來是一個問題。分開來說,降伏妄心在前,安住真心在後,因為妄心在擾亂,一定要先降伏妄心,欲降伏妄心,起步就先要遠離一切相。


 


我們學大乘佛法要怎樣學呢?首先要發菩提心,行菩薩行,上求佛道,下化眾生;再進一步的功夫,就是上不著求佛道之相,下不著度眾生之相,這樣菩提心就能發的長遠。上求佛道先修因,後證果。修因的時候就無住,得果的時候也要無住,無住因才能結無住果。


 


釋迦佛在過去時,跟你我一樣,是個薄地凡夫,流轉生死。不過他發了菩提心,他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依著他所發的菩提大願,建立大行,用功修行了二大阿僧祇劫,到了第二個大阿僧祇劫滿的時候,遇到然燈佛給他授成佛之記,修到第三大阿僧祇劫即成佛。授成佛之記就是他證到八地菩薩,才會得到然燈佛給他授記,證到八地菩薩以後,這個菩薩非成佛不行。八地菩薩已入「無功用行」的位了,七地菩薩還要精進用功,還必須「有功用行」的心。換句話就是說,到了八地就任運自然的精進下丟,好像駕船,到了第八地的這個時候,風也順,水也順,你不須要撐這個船,船自然會到達目的地,所以到了八地的位子,才給他授成佛之記。為什麼不給七地菩薩授記呢?因為他的功夫還沒有到。釋迦牟尼佛在因位中,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辛辛苦苦修到了二大阿僧祇劫,這個時候叫善慧菩薩,他是一位修因位的菩薩,什麼都學。此時世間有一位道行根高的神仙,他就跑去跟仙人學道,因為他是個八地菩薩,一下子便把神仙的道學完了,他就要告辭下山。這外道的老師就說:你現在既然把我的法學去了,要報師長之恩,就要用五百金錢來供養我,這是我這裏的規矩。他回答說:我現在沒有這麼多錢,那麼就請師父等一下,我下山去募化,馬上就回來供養師父,以報答師恩。說過了話以後他就馬上下山。剛好碰到一位國王做無遮法會。這個布施法會沒有遮止,滿一切人願,你要什麼給你什麼。他就向無遮法會要五百金錢,國王問明他要錢的目的與原因,原來他是為了報答師恩,不是為了貪財而是為道,就滿他的願。這個時候,在這個法會的地方,他聽到一個消息,有一尊佛出世,叫然燈佛,要到這裏來。他是個八地菩薩,馬上就觸發他宿世的善根,要去親近佛。在路途中,剛好碰到皇宮的一位女子,叫做取意,手中拿了七枝青蓮華,世間上的蓮花中有四色,以青色最為貴重。善慧童子看到了就對女子說:「這蓮花是稀有名貴,能不能賣給我?現在正好碰到然燈佛出世,我要拿去供養佛,用這個最稀有名貴的青蓮華供佛,更能表露我內心的恭敬與虔誠。我有五百錢,全部給你,我不必要你全部的七枝,只要五枝就好了,希望妳能滿我供養佛陀虔誠的心願。」皇宮女子就告訴他,本來這青蓮花是皇宮之物,是不准賣給你的,但是你的恭敬虔誠的心很令我感動,這五百金錢我不向你拿。這五枝蓮花送給你,另外二枝蓮花希望你替我拿去供養佛陀,表示我對佛陀的敬意。因為礙於皇宮的規矩,我自己不能親自去供養,只好勞駕你了。善慧得到了蓮花,滿懷高興,又向別人問明了佛陀現在所處的地方,他就跑到了佛陀要經過的路等著。當時的風俗是:若用花供養,都是用散花的,就是把花撒過去,散開來,叫做散花供養。當時他就發了個大願:我今天至誠的拿這青蓮花供養,願這些青蓮花能化成一個寶蓋,隨著佛走。他是八地菩薩,願力殊勝,隨著他所發的願力,這七枝蓮花就變成一個寶蓋,在虛空中跟著然燈佛走。這時善慧童子眼看著佛,已經走近過來了。他在等著頂禮接駕,一看地上有泥巴,他就把衣服脫下來掩蓋污泥,還有一點點掩蓋不住,他身上也沒有東西可掩蓋了,這時佛已經走近他了,他馬上毫不考慮的把頭上的頭髮打開,掩蓋那一點點的污泥,這叫佈髮掩泥的公案。由這公案使我們深深地體會到,這表示他內心對佛陀恭敬已到了極點。他拿自己的身心供養佛,這頭髮算不了什麼。由這裏可以看出,他當時身心的供養是多麼的恭敬與虔誠啊!當時他爬在地下,要佛踏著他的身體過去,讓佛雙腳清淨無染,不去踏到污泥,但願以此小小的身心供養,仰仗佛陀的威神,消滅我的業障。他發願時,佛也知道了,因此然燈佛就滿他的願,就踏著他的身上走過去。佛一走過去以後,他踴躍歡喜,這種歡喜叫大歡喜,通身歡喜。我們平常小小的歡喜,首先是在嘴巴上小小的笑,再進一步就連臉也笑起來,再進一步的歡喜是連心裏都笑起來,更再進一步叫通身都笑起來,這叫踴躍,使你蹦蹦跳跳起來,這種心境,不是自己能作主的,因為歡喜得太厲害了。然燈佛就在這個時候給他授記,說「你從今天起,再過九十一劫,你就成佛,名字叫做釋迦牟尼佛。」這是然燈佛給他授記成佛的公案。


 


我們要知道,佈髮掩泥的供養,發願請然燈佛踏著他的身體走過去,這就是為法忘軀來供養佛。這一下子的發心,就超過了一大阿僧祇劫。他本來只是八地菩薩,還要再修一大阿僧祇劫才能成佛,但是然燈佛說:你再過九十一劫就成佛了。由這公案,我們還要再進一步去了解,所謂:「一念攝多劫,多劫攝一念」,時間是沒有定體的。一大阿僧祇劫究竟有幾丈幾尺長呢?時間它實是無定體的,依法上生都是假定的,你心裏面起了分別,他才有長短,你一念不生,這個長時間與短時間又怎樣去分辨呢!所以他一念精進,一個阿僧祇劫就超過去了,這叫做「短劫可以攝長劫。」


 


授記成佛就等於國王封太子一樣,國王的兒子是可以接續國王之位,但是必須要經過國王封過,他才有資格作國王。在受封的那一天,典禮是最隆重的,佛教的授成佛之記,也就是這個意思。這一位菩薩用功修行,到了授記成佛這一天,大家都要向他恭賀歡喜。但是大家一定這麼想:他授記成佛,一定是得了成佛之法了。然燈佛一定是有個成佛的妙法傳給他,有這種想法的人,都是那些著相的人起的分別。這又怎麼說呢?在佛教裏面,能授記成佛,原因在於他努力修行用功,發菩提心,行菩薩道,行了二大阿僧祇劫,才能授記成佛,並不是然燈佛另外有個妙法傳給他。這個道理很明顯,但是眾生好奇好怪,不能老實按步就班的去修行,要想討便宜,要你傳他什麼妙法好讓他得道。外道就利用眾生這種心理的弱點,就說他有妙法,他要傳妙法。外道說法是不公開的,他說這個妙法不能傳六耳,妙法只能他一個人,不能有第三個人聽到,因為有三人就有六耳。其實,那個法不叫妙法,根本就是騙人的一種手段,把你騙入外道門內,弄到你要在他的祖師面前,燒香叩頭,又給你點關,給你開竅,叫你發重誓,不能洩露天機,不然就會被天打雷劈。你就從此落入了他的圈套,跳不出來,心中一片煩悶黑暗。這是愚癡自縛,為一切智者所唾棄的。其實,你根本不須要接受他的蒙騙。外道怎樣用手段騙你,他傳你妙訣,給你開竅,在二眉中間,給你點一下,說這個地方是個玄關,你點過了以後開了竅沒有?你還不是一個大凡夫,跟原來的你,還不是一樣。還有外道他說,有一個最妙的竅在什麼地方呢?就在肚臍底下,一寸三分的地方,他會告訴你,現在順手給你點一下,你將來要是修這個真人,他會在那裏作胎,就在這肚臍底下,一寸三分的地方。實際上,那地方只有大小便,只有血只有水,你那肚子裏面,根本就沒有什麼神仙,這都是外道騙人的。他怎麼能夠騙得到你呢?因為眾生都有貪便宜的心。外道他這麼把你一點,你就能夠得道了嗎?天下那有這麼便宜的事啊!你不種因,怎麼會有果可以收呢?種瓜得瓜,種豆得豆,有了辛苦才有收穫。你不去種瓜,不去種豆,那來的爪豆到你手中呢?你們如果有碰到這種外道,就要好好的勸導他,叫他不要再迷信下去了。試問他,今天被外道點了關,開了竅,得到了什麼東西呢?還不是照樣是原來的一個大凡夫,那個身體還不是照樣是原來的臭皮囊,這不正是外道在騙人嗎?他那個外道師父也是個大凡夫,愚癡邪見,一盲引眾盲,瞎無量眾生的慧眼,以後的罪業果報,不知何時才能了啊!


 


佛法裏面的授記成佛又是怎麼回事呢?這是他苦修了二大阿僧祇劫,有如是因才能得如是果,所謂:種爪得瓜,種豆得豆就是這個意思。譬如說你讀完高中以後,就發給你一張畢業證書,就由此而證明你有考大學的資格一樣。為什麼你會得到這份高中畢業證書呢?就是因為你辛辛苦苦的讀完高中的課程,所得來的結果。授記成佛,也是這樣,並沒有什麼另外的特別妙法傳給他,這個道理是很容易了解。可是,一般著相的人,偏要疑猜,以為授記成佛是另外有個成佛的妙法傳授給他,這都是眾生不了解授記成佛這樁事所生出的誤解。


 


現在釋迦牟尼佛請須菩提給他作證明,須菩提他是佛弟子,他又怎能證明呢?因為須菩提他是解空第一,他徹悟了我空、法空之理,而且悟得很深透,所以佛選他來作證明,由他的一問一答來證明,以便大家都能夠開解明白,同時也叫我們能體悟,意思已講完,下面是解釋經文。


 


「須菩提,於意云何?」在你心意之下以為怎樣?「如來昔在然燈佛所」如來在九十一劫前,在然燈佛那裏,「於法有所得不?」然燈佛授我成佛之記,是否有得到授記成佛之法呢?「不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要是於法有所得,就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四相如果不空,怎麼會有資格成佛呢!須菩提答得好,答得對,對於這個授記成佛之法,實在無所得。在法會的大眾,也就了解,釋迦佛也沒有再說,這就是在得授記成佛,沒有住相的證明。這科是「推廣住心之法」,怎樣來安住真心。我受了成佛之記,但是我沒有執著,「住」就是執著,沒有執著,真心就能如如不動。換句話說,你一執著,妄心就生起來,你那兒有資格成佛呢!這就是在「得記」沒有住著,沒有住,就是安住真心。下面佛再說,菩薩莊嚴佛土也無住。


 


庚二、嚴土無住


 


須菩提!於意云何?菩薩莊嚴佛土不?不也!世尊。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


 


佛再問一聲:「菩薩莊嚴佛土不?」,菩薩在修因地時,就廣修一切功德,修這一切功德做什麼呢?他要回向莊嚴佛土。現在他是個菩薩,將來他要成佛的,因此依報正報都要莊嚴。這個莊嚴要從那兒莊嚴起呢?這莊嚴是從他的因地修成的。莊嚴正報這是莊嚴報身佛。報身佛,身有無量相,相有無量好,好有無量莊嚴。正報也是他修因莊嚴出來的,所以說沒有天生的釋迦,自然的彌勒。釋迦佛是他自己修因修出來的,彌勒佛也是他自己修因修出來的,有如是因才得如是果。菩薩在修因的時候,他廣修一切福慧功德,廣修一切功德迴向莊嚴佛土,莊嚴佛果菩提,他不求人天福報,不求二乘小果。你要是不迴向成佛,一切所做的功德都變成人天福報,因此求大乘佛法一定要注意這一點。如果只求人天福報,福報一享盡,可能招來不如意,求二乘會變成焦芽敗種。因此你迴向佛果菩提,菩提心種才能發芽、成長、茁壯,最後必定會開花,結菩提圓滿果實,這樣才不致於把菩提心芽焦了,把菩提心種敗掉了。佛嚴厲的呵斥,發小乘心的人是焦芽敗種,不能成就菩提大樹,結菩提妙果。佛時常鼓勵眾生,一定要發大乘心,回小向大,迴向無上菩提佛果。莊嚴正報,莊嚴依報,這樣所修的功德,其實都是莊嚴自己的佛土。


 


釋迦佛說金剛經時,已經說法快四十年了。過去為權教菩薩說法,告訴他們說,你們要發大乘心,廣修六度萬行,修六度萬行就是莊嚴你自己的佛土。你們看那十方諸佛的世界,他們的佛土都是用七寶莊嚴,多麼的清淨,這都是他們在修因的時候,自己所莊嚴出來的果報。你們現在還沒有成佛,要多修功德,在修因的時候要努力去莊嚴。這是過去為權教菩薩所開導的教法,先建立菩薩的法相,才能離開凡夫的相,二乘的相。但是在這金剛般若會上開示大家,卻連那個菩薩的相都不要著了。現在我問你們,過去我常常開導你們,要你們廣修六度萬行,莊嚴自己的佛土,這個菩薩有沒有莊嚴佛土呢?「不也!世尊」,須菩提悟到很深的道理,菩薩莊嚴佛土,他沒有莊嚴,「何以故?」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是名莊嚴。」金剛經上時常出現像這樣二句三句的經文,前面說過,「佛說佛法,即非佛法」,此二句可配上二諦的道理。說佛法是按世俗諦說的,不說佛法眾生是無法了解的。如果按真諦上說,一切法沒有相,一切法皆空,「即非佛法」。為什麼佛沒有說三諦的道理而先由須菩提說出來呢?這就是要我們知道,須菩提已經悟到了三諦甚深的道理。莊嚴佛土是假諦,假諦就是世俗諦,這個假相是有的,還是要任運的莊嚴,這叫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空諦,是不住莊嚴之相,一切法皆空無所住,也沒有個實實在在莊嚴之相是常住不變,可以住著的。所以說:「莊嚴佛土者,即非莊嚴」,只不過是假有其名而已,而名之為莊嚴。既然是假有其相,那怎會有個實在的莊嚴佛土呢!這是在淺的道理上說,是以二諦來瞭解。再深入一步來說,一定要用三諦來解。三諦是會歸於中道第一義諦,非空非假,即空即假,這是依中論上說的。龍樹菩薩做了一個偈頌:「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亦名為假名,亦名中道義。」天臺宗慧思大師看中論時,看到這裏,悟到一心三觀之理,就是悟到三諦的道理,他才修這個空假中三觀。怎麼說一切法皆空呢?「因緣所生法,我說即是空。」一切法無不是從因緣而生,因緣會合這個法生起來,因緣散開這個法就沒有了。沒有一個法是有本體,有自性的,是隨因緣起滅,當體即空。一切法只是隨因緣暫起的和合假相而已,這就是因緣所生法的實相,「亦名為假名」。以世俗的道理上講,這空是不礙假的,一切是假名假相,你不說明這個道理,眾生是不會理解的,這叫做假諦。「諦」是真實不虛之理,假雖是假,他還是有個真實之理存在。這個中道第一義諦,非空非假,即空即假,要怎樣去修行呢?不著相就是空諦,莊嚴佛土就是假諦。把即空即假會歸中道就是非空非假。明知道一切法皆空,但是要「空不礙假」的去任運莊嚴佛土,廣修六度萬行,我雖然終日終生,生生世世修行六度萬行,但是我從來不去生心動念,不去著相,這叫做「假不礙空」,這樣子去修行,就可以會歸中道第一義諦了。


 


為什麼金剛經的法門要用三諦來解釋呢?因為這是釋迦佛陀,他金口親說:金剛般若之法是為大乘人說的,是為最上乘人說的。大乘人是菩薩,最上乘人也是菩薩。這裏的大乘人指的是權教菩薩,依五教家說,正合於始教的空宗,而般若就是空宗。到了金剛般若會上,佛說了二十二年般若法門,已接近圓滿的時候,此時正要會歸於中道第一義諦的時候,所被的根機是最上乘人。這最上乘人就是五教家裏的終教、頓教、圓教菩薩。如果不用中道第一義諦,又怎能向最上乘人應機說法呢!這不是勉強的解釋,這是佛金口所說,是對這二種人說的。對大乘人你說二諦就夠了,對最上乘人說,不說三諦又怎能應機呢!作二諦三諦的解釋,這是堅固我們的信心,讓我們真實的趨入中道第一義諦,讓我們究竟安住。


 


金剛經上的我等四相,不是平常的我相,平常的我相阿羅漢老早把他斷掉了,這是大乘人要發心度眾生的那個我相,那是很微細的我相。我們現在要學最上乘法,因此不要把自己限定在凡夫位上,我把度眾生的相都不著,我還著這個凡夫我相作什麼,這樣那個粗的我相自然可以把他滅除了。我們懂得了三諦的道理,要怎樣去修學呢?譬如你發心講金剛經,天天講,年年講,盡此一生講,生生世世講,但是不許著相,這樣子你就修學對了。你講金剛經就是在「莊嚴佛土」,但是不去著這個講經有多少功德與講經的相,你只要盡心盡力的去講,這就是「即非莊嚴」。你完全站在法布施的立場上去講,以三輪體空的心去講經,行法布施,這樣子就與「三諦」的道理相合。又譬如你作功德,隨力隨份,三寶門中來,三寶門中去,於三寶門中行布施時,供佛供法供僧,造佛殿,造佛像,給佛貼金,莊嚴佛身,這是供佛。印送經典,請法師講經說法,這是供養法。打齋供眾,為僧伽服務,供養僧眾飲食、衣服、臥具、醫藥,這是供僧。把這些布施的功德迴向法界眾生,願他們離苦得樂,自他同登菩提覺岸,這樣隨份隨力的去行布施功德,而且不去著這個相,一著相就與大乘法不合,這樣子修學就會導歸於中道第一義諦,這種莊嚴佛土的功德將是無量無邊的,這樣子就是依三諦的道理在修學。


 


庚三、總以結示


 


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金剛經的文法很特殊,他是由印度文法翻成中國文法的,鳩摩羅什在翻譯此經典時,是在東晉朝姚秦時代,是用中國古文,加上印度文翻譯出來的。因此現代的人讀起來很難理解經義。經上釋迦佛說法大都是用問答方式,一問一答,就像我們現在二個人在談話,辯論這個道理一樣,在這一問一答之間,把道理辯論明白,使大家都能明白為目的。經文絕不用高深難懂的文法與文字。這部金剛經的經文就是當時的中國古文,是由梵文翻成這種文字的,雖然是深奧難懂,但是若是你能夠把金剛經的義理完全深入了解之後,讀誦起來還是跟白話文一樣。現在有人提出,要把古文的佛經翻成白話文,這個意見很好,但是這個工作不是簡單輕鬆的。首先你要明白,用白話文做一些普通的文章,都已不容易把他作好,何況要依著艱深難懂的佛經義理翻成白話文章呢!經典上的道理,你沒有完全了解以前,是無法究竟無缺的把佛經義理完全傳達出來的,所以這個工作是很困難的工作。有的人就依著自己的意思,硬要把經文完全翻成白話,那叫做粗心膽大。為什麼呢?因為他翻出來的經典,不懂的人還是看不懂,懂的人根本不去看。為什麼呢?因為懂的人知道他翻得不夠味,不懂的人看了他所翻的不同義理的文字,看了還是不懂。為什麼呢?因為他沒有把經文的道理究竟說明白。講到這裏,我還是鼓勵各位,把金剛經的經文讀熟悉了,把經文的義理了解熟悉了,這樣讀誦起來就會感到義味重重,不忍放手,這樣就會越讀越覺得古人翻譯得微妙恰當,會出口讚嘆不已。讀誦金剛經沒有什麼艱難,所謂艱難的地方,是因你對文不熟,義不熟,只要你把經的文義都弄懂了,讀誦起來就不會有障礙,一路通順下去了。


 


現在講總以結示,為什麼要「住心無住」這個道理呢?「是故須菩提」,這「是故」二字,是決定之詞,這裏就是要把前面說過的經文總結起來,固定最後決定的道理。不用「是故」,難以總結前文。「是故須菩提」,這句話是要表達前面經文中,須菩提與釋迦佛,一問一答,為什麼要授記無住,嚴土無住的道理,世尊再給他補充一下,這一段文就是要來作一個圓滿總結。「是故須菩提」,要知道「莊嚴佛土,即非莊嚴,是名莊嚴」之故及前面授記無住之故。「須菩提」這是告訴當機者,「諸菩薩摩訶薩」,這裏是指著發心的人講的,不是指那些已證聖位的菩薩。菩薩是大乘弟子,摩訶薩是大菩薩;菩薩是指發權教大乘心的人,摩訶薩是指發實教大乘心的人。這裏不按證聖果的人來講,這是依金剛經下面有一句明文,是「為發大乘者說,為發最上乘者說」,是為了發心的人說的。「應如是生清淨心」,那些證聖果的人,他的清淨心已經生起來了,他才能證入聖果,所以「諸菩薩摩訶薩」不是指著證十地菩薩,證等覺的菩薩,不指著證聖位,證聖果的人,而是通指發大乘心,發最上乘心的人而說的,應該這樣的生起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我們的心被外面的六塵境界一染污,就不清淨了,不清淨的心,叫妄心。塵有染污之義,我們一生心一動念,都是對著外面的境界才生心動念的,你的眼睛看見外面的色境界,這就動了色的心,耳朵聽見聲音,你就動了聲的心,你聞到香的味道,你就動了香的心,你吃了東西,嘗到甜酸苦辣鹹淡,你就生了味的心,身體上接觸到冷暖澀滑,你就動了觸塵的心。五個塵境雖然都沒有去接觸,但是你心裏面在打妄想,這叫做法塵。一天到晚想東想西,心中不能了然無塵,都是在分別取捨上起諸塵勞妄想,一下子想東,一下子想西,心落個生滅不停,自生法塵,這樣心就不能清淨了。你能離開六塵,這個心就無所生了。現在叫你不住六塵,但心不落於斷滅,生這個不被六塵所染的無住清淨心。這個清淨心不容易生,一生出來,心就解脫自在了。下面是總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無所住,是真心得自在的真實受用處,不被一切六塵所染,不住世間六塵境界,心安住在無所住中,這個心才清淨。依禪宗的話頭叫做「淨裸裸,赤洒洒」,這個清淨心生出來,沒有一念為六塵所染,晝夜六時中,這個心還是「淨裸裸,赤洒洒」,活活潑潑,這就叫做清淨心。禪宗裏還有一句話「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一些些」就是一點點。你有一念取著六塵的心,心就被六塵所染污,我們的真心原本就像大圓鏡子一樣,你被六塵所染,就像這個大圓鏡上被擦上黑墨。心為什麼會被六塵所染?因為你取執六塵,貪愛不捨,念念住著,你本來的無住真心才會被染污,這就是「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心印疏引禪宗的公案說「直饒你寸絲不掛,萬里無雲,即虛空也該吃棒子」,意思是說我什麼都沒有,我空空洞洞跟虛空一樣,你應該挨棒喝,應該要吃棒子,因為你虛空還沒打碎,粉碎。參禪談何容易呀!難在清淨心生不出來,就是生出來他還會走動,你是不是能使他安住不動呢!如果晝夜六時都是清淨心,那你成佛有份了。修頓超法門,不一定要等到三大阿僧祇劫,一念清淨心,就與實相般若相應了。


 


你們要特別注意此處經文中的「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就是金剛經的經心,也是金剛經的經眼。每一部經都有他最重要的核心,這個核心的句子,也就是全部經文的經心。這等於一個人的五臟六腑以心為主一樣,也等於六根中眼耳鼻舌身意的眼睛是最重要的。你心中是不是開智慧眼,就在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上。你必須深深的把他的妙處抓到,再進一步的拿來受用,你才能會有開悟的一天。「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大家要用心注意,作精深的研究。他是什麼意思呢?了解了這個清淨心是怎樣生,你才能學會參禪,於學教上才會有大開圓解的一天,於參禪才會有個大徹大悟的這一天。現在舉禪宗六祖惠能大師的公案告訴大家,大家聽過了以後,也就知道「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的重要性了。


 


禪宗由初祖達摩傳入中國,傳到惠能為第六祖,從六祖後禪宗大興盛,遍佈整個中國,以後就不再稱祖師了,都叫做禪師。中國禪宗分成漸禪與頓禪。漸是漸次性的慢慢由淺入深,一步一步的來,五祖座下的神秀大師在中國北方傳這種漸禪。頓禪是頓超的,由惠能大師在南方傳佈流通一頓超法門。神秀大師與惠能大師都是五祖弘忍大師座下弟子,一個在北方傳漸禪,一個在南方傳頓禪,這叫「南頓、北漸」。可是以後,南方的頓禪大興起來,而北方的漸禪慢慢的消失減退而失傳。因此以後中國已沒有漸禪,中國的禪宗完全是頓禪。禪宗遍及中國後,大多數的寺院都加上了「禪寺」,如「某某禪寺」,少數教下的才叫做「某某講寺」,那是少之又少,這就是禪宗遍於中國的原故。也有一部份的人說,禪宗遍於整個佛教,他代表佛教實踐修行的精神。但是中國頓教禪宗是由誰發揚光大呢?就是由六祖惠能大師。六祖惠能大師的頓教禪是從那裡出來的呢?就是打從金剛經上「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裏出來的。六祖惠能大師從小父親就別世了,母親守節把他辛苦的養大,家裏非常的窮困。他長大以後非常孝順母親,靠砍柴賣來的幾個錢來過生活,生活非常清苦。每天要把山上砍下來的柴鋸好劈好綑好,挑到城裏面去賣,不是馬上就可以賣得出去。有一天他把柴挑到路邊,等著買柴的人來買,他站的地方正好是人家的窗口旁邊,此時裏面有一個居士在那裏唸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他是有大善根的人,傳說他是三地菩薩再來的。他在那裏一聽,馬上就聽懂了,這就是「文字般若」現前,他聽懂了以後就隨文作觀。人家在那裏唸,他就在那裏作智慧觀照,這個觀想就是「觀照般若」。當他聽到人家唸到經文中的一段「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當下碰到了他的真心,就豁然開悟了。開悟後就不是一個普通的凡夫了,不跟凡夫的知見一樣,他就進去請問這位居士說:「請問老先生你唸的是什麼經典?」,老居士就告訴惠能大師,他所唸的這部經典叫做金剛經。六祖惠能大師馬上開口讚嘆說:「這部金剛經太好了。」老居士很驚奇,一個鄉下打柴的年輕小伙子,只廿歲左右的粗大漢,你怎麼知道金剛經好呢?六祖惠能大師就告訴他,我聽到你唸到經文上這一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心裏突然間就明白過來。居士一聽就說,那你講講讓我聽聽看,這個居士也懂佛理,但是沒有六祖惠能大師懂得透澈。聽完後馬上驚訝讚嘆,你這個年輕人了不得,真是稀有難見,你是宿世於佛法中有大善根的人,我這金剛經是跟禪宗五祖弘忍大師學來的,看來你是個有大善根的人,你應該再去親近五祖弘忍大師,不要埋沒人才。五祖在黃梅,黃梅在湖北,六祖這時正在嶺南,就是現在廣東少官。惠能大師就說:「我是十分願意去親近五祖大師,不過我家裏還有一個老母親,我家裏很貧窮,只靠著我打柴過生活,我不忍心拋下母親。」此時這個唸金剛經的居士一聽,馬上發了大心,要成就惠能大師的道業就說:「你安心去親近弘忍大師,你母親我會把她接到我家裏住,一切生活的費用我會供養她,這個問題你不用操心,我給你盤纏錢(旅費),因為這裏到湖北的黃梅有好幾千里的路程,你安心去好了,一切我都會幫忙你。」這就是六祖惠能大師聽到這句「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公案。從這個公案中我們還可以發現一件事,就是這個最初幫助六祖去黃梅親近五祖的居士,真是太偉大了!要是沒有他的發心幫忙,那時六祖惠能大師的因緣又不知會怎樣!佛門中是講因緣成就的,凡事都要因緣具足。佛法要我們在未成佛道先結人緣,這位居士這一個發心護持成就惠能大師道業的功德,將與日後六祖大興禪宗的無量無邊的功德同俱,盡未來際永垂不朽。


 


六祖惠能大師到五祖的會下以後,他還要再進一步的去證明,他在未見五祖以前就開悟了。怎樣證明呢?禪宗不是講經方式,他是上堂說法,大家有問題可以出來請問。他看人家請問的儀式,他也學會了。有一天他出來在法堂的中間叩頭頂禮,就跪下來請問問題,五祖要開口問他,一看之下才發現這年輕人不是出家人,還是個在家居士而已,就問惠能:「你從那兒來?」,惠能說:「我住在嶺南。」這時湖北是中國的最內部,文化水準算是很高的地方,嶺南是個文化落後的地方,是獠族所住。「獠」字是一個不尊敬的名字。五祖為了要試探他的根機就故意說:「原來是個獠子。」下面的答話,就證明六祖他已先開悟了。他一聽「原來是個獠子」這句話,是含有輕視他的話,他答得很銳利,馬上答覆五祖,他說「請問和尚,人有南北,佛性有南北嗎?」,意思是說我住在嶺南,我是獠族,我人住在南方,你五祖住在湖北,你是北方人,人有南有北,佛性有南有北嗎?嘩!這一句是驚天動地的話,六祖惠能這一問,問得五祖弘忍大師答辯不出來。這時五祖心中有數,這個年輕人不是簡單的人,不是普通的根器,就說:「看你還是有一點善根,你要來跟我學佛,你要是能夠吃苦,從今天起到舂米房裏去為大眾舂米修福。」,然後就派他到舂米房去。因為常住所收的都是穀子,穀子得自己舂,舂米是一件很辛苦的工作,時間過得很快,轉眼就快八個月了。有一天五祖就向大家宣佈一件事說:我年紀已老了,不太能再弘法了,你們那一位要是已經明心見性了,就可以接我這個祖師位。叫你們自己說出來,你們可能不肯,那麼你們可以寫個偈子給我看看,我就會知道,你如果明心見性了,我就把我祖師位傳給你。要傳祖師位給人是佛門中一件大事。這時五祖會下沒有一個明心見性的,大家都異口同聲說:我們不要瞎忙了,不要冤枉多費力氣,我們的教授神秀和尚比我們這些人高明得太多,五祖不上堂,就是教授和尚代理上堂,他時常替五祖說法,我們這些人那一個還能超過教授和尚呢,我們大家就等著他去接祖師位吧!別人都不敢去做偈子,就是他們都還未明心見性。可是神秀大師自己就考慮了,我是五祖座下第一首座和尚,我不作是不行的,而且自己又是大眾的教授和尚,考慮之後還是作了。這偈子是:「身如菩提樹,心似明鏡臺,時時勤拂拭,勿使惹塵埃。」偈是做好了,自己沒有把握,想拿去給五祖看又不敢拿,他不是開過悟的人,只是依文解義,憑著他多年來深入佛法所了解出來的道理,作了個偈而已,根本就沒有開悟。於是他想來想去不敢拿去見五祖,他想了一個辦法,我把這首偈子貼在走廊牆壁上,有人看見了就會去告訴五祖,五祖一定會鑑定的,五祖如果說作得不好,那就算了,如果他說作得好,明心見性了,我就出來承當,想妥了以後,半夜裏起來,就把這張寫好的偈子貼到走廊牆壁上。到了第二天果然有人發現了,就去告訴五祖,五祖一看,就開口讚嘆說:這偈子作得很好,依著這個偈子修行,將來一定可以開悟。五祖的意思並不是指現在開悟,而是將來會開悟。經五祖親口這麼一印證,大家都去唸誦這個偈子,甚至有人對著那個偈子叩頭禮拜,越來越熱鬧,於是擺出了香案燒香獻花,哄動全寺院。外面來的香客與信徒,也都圍著去唸誦去觀看。有一小沙彌半唸半唱,一邊走一邊唸,經過舂米房,惠能大師正在舂米,就問小沙彌說:「你唸的是什麼?」那個小沙彌就跟他尋開心說:「一個獠子懂啥?你舂米好了。」惠能就說:「我就是因為不懂才請教小師父的。」小沙彌說:「不知是那位大德作了個偈子貼在走廊牆壁上,五祖看了就向大眾說,只要依這個偈子修行,將來一定明心見性,你把他唸熟了就有無量功德,你要是能去燒香叩頭禮拜那樣也可以得大福報。」惠能就問:「這偈子在那裏?請你帶我去看看,也讓我種點善根,培點福報。」小沙彌答應了以後,就帶著惠能走到偈子的地方。惠能此時還未出家,他姓盧,叫盧行者,不是叫做惠能,他看到大家都在那裏高聲朗誦,惠能越聽越不是味道,頭一直搖。很多來參拜五祖的人聽說走廊出現了微妙偈子的事,大家都先來看看,有一位江州刺史也正好到這個廟來,他也去看,看了以後他讚嘆這首偈的確很好,此時他發現旁邊有一個人,直搖頭好像不贊成的樣子。他是當官的人,相當有學問也懂佛法,特地來親近五祖。他一看這個人不太贊成,就問他,你對這首偈子是不是不滿意?如果認為他不滿你的意,你可以做一首比他更好的偈子來。惠能就說,我是能作偈子,但是我不認識字。刺史官一聽就說你不認識字,怎樣會作偈子呢!真是稀奇!惠能便說:「作偈子不在乎認識字不認識字。」一聽之下,這個長官馬上發現這青年人所說的話,蘊含著高深奧妙的道理在裏面,就不敢再輕視他,就對他說你作偈子我馬上替你寫上。惠能說,那太好了。馬上作了四句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首偈子一作出來,就把神秀所作的偈子完全給駁掉了。刺史官一聽這年輕的行者所作的偈子,太高深微妙,於是用筆把他抄在紙上,給他貼在神秀偈子旁邊,大家一唸,似懂非懂。有人就去告訴五祖說,盧行者也作了一首偈,偈子的長短與前面所貼的一樣,五祖一聽馬上出來看個究竟。看過之後,知道盧行者簡直是了不得的人,當初一見面就知道他悟性很高,現在是真正明心見性的一個人了。現在很多人都想這個祖師位,如果此時一印證,對惠能可能很不利,五祖一考慮之下,馬上把惠能所作的偈子撕下,說這個沒用,你們依舊唸前面所貼的那個偈子,唸那個將來就可以開悟。在五祖機智的處理之下,事情就這樣過去了。等到晚上天快黑的時候,五祖到舂米房去探望盧行者,二人所對答的話都是禪機,五祖說:「米熟也未?」,惠能答說:「米熟久矣!猶欠篩在。」前者是問你這個米舂好了沒有?後者答說我這個米老早舂好了,只要過籃子篩一篩就好了。意思就是說,我老早就開悟了,就差了祖師給我印證一下而已。二個人在那裏打禪話,外行人聽不懂,五祖聽了不再講話,把手上拿的竹杖在地上敲了三下。惠能會意五祖的意思,因為那時候沒有時鐘,是靠著打更來計時,意思是叫惠能半夜三更天的時候到五祖那裏去。到了三更惠能準時來了,五祖就在半夜三更傳衣缽給惠能為第六祖。拿金剛經來印心,四祖到五祖,五祖傳到六祖惠能大師,都是用金剛經印心的。初祖,二祖,三祖,四祖都是用楞伽經印心的。你說你已經明心見性開悟了,但是還要經過真正的善知識拿經典來給你印證才行,如果發現不合經義,與佛經不相對,那就表示你不是真正開悟的人。例如五祖拿金剛經來給六祖印心,知道六祖所悟的與經典相符,完全是一點都沒有偏差,於是五祖才傳衣缽給六祖。五祖把初祖達摩祖師所傳下來的衣缽給了六祖惠能大師以後,就從後門把他送出去,對他說:你弘法的因緣還未成熟,你先隱藏一個時期,等因緣成熟了再出來,現在很多人想要得到祖師的衣缽,你在這裏對你很不利,你現在就馬上偷偷的離開這裏,好好的珍重。因此惠能大師就從此離開了五祖的會下,一直往南方走去,因為他是嶺南人,南方的人情風俗他熟悉得多一點。六祖離去以後,五祖就不上堂了。五祖二、三天都不上堂說法,大家就問五祖的侍者說:五祖是否病了?侍者回答:不是。大家就再問:前天和尚說過,要是有人明心見性,他要把祖位傳給他,這樣五祖就可以休息,可以不用再說法。大家都在猜想五祖是不是會把祖師位傳給教授和尚,但是教授和尚到現在為止,手中並沒有祖師的衣缽呀!於是大家就懷疑盧行者所作的那首偈子,可能與這個傳祖師位有關係,很可能是這個人得到了。而且這二、三天都沒有見到盧行者,決定是五祖已把祖師位傳給他了,他偷跑了。這下子大家就要去追盧行者,把衣缽奪回來,因為誰有這個衣缽,誰就能當祖師。大家就這麼地去追趕盧行者,在大眾中有一個人名叫惠明他會武藝,因為他有武術在身,所以走得比別人快,眼看著就要追上六祖惠能大師了,六祖一看後面有人追趕他,他心裏知道這個人是為追趕衣缽而來的。他就把衣缽擺在路中心,他自己藏到蘆葦叢裏面去。後面追趕他的人看得很清楚,跑到了衣缽的地方,一手想要把衣缽提著就走,沒想到手一拿,卻拿不動,這衣缽的份量是很輕的,而且他又是會武術的人,拿這個衣缽應該是輕而易舉的事。「奇怪為什會拿不動呢?」他這麼想,他算是一個有善根的人,心裏一迴光返照,心中馬上生起慚愧心,用心一想,這衣缽是歷代祖師傳下來的法寶信物,不是用武力就可強奪的。生了慚愧心以後,就開口大聲說;「盧行者啊!我叫惠明,我是為法而來,不是為衣缽而來。」盧行者聽了就從蘆葦中走出來,就說:既然你明上座是為法而來,我就說法開示接引你,因為你跑得很急,心中一定還很慌亂,你先把心靜下來,我才向你開示說法。坐了一會兒的時刻,惠能大師就開示說:「不思善不思惡,正恁麼時,如何是明上座本來的面目?」。六祖稱呼他為「上座」,是因為尊敬他是老前輩。「本來面目」就是在沒有流轉生死以前的那個面目,那就是我們的真如妙性,也可稱為佛性。現在我們這個心叫妄想心,妄想心思慮不停,不是思想善,就是思念惡,你這個時候放下思慮善惡的念頭,用你明明了了的智慧迴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的本來面目。這位惠明上座就依著六祖這個話頭一參,突然間大徹大悟,明白過來,就站起來萬分誠懇的禮謝惠能大師的接引。在盧行者惠能大師還沒有出家以前,就先開了一個參話頭的法門,以後禪宗的「參話頭」,參「如何是我本來面目」的話頭,也就是從這個地方起的。所以我們中國頓教禪宗不叫「坐禪」,叫「參禪」。坐禪是漸宗的禪,你想學禪,要先學打坐,這叫「坐禪」。頓教的禪宗,不執著「坐」只要「參」,「六祖壇經」上有一個偈子呵斥坐的,他說:「生來坐不臥,死去臥不坐,一具臭骨頭,何處立功過。」意思是說:你活的時候,白天你打坐,晚上你也打坐,不臥著睡覺,這叫做「不倒單」,睡覺時你也不臥下去睡,這叫「生來坐不臥」;可是有朝一日,你命終了,你兩腳一伸直,又臥下去了,這時再叫你打坐,你也不會坐了,這叫「死去臥不坐」。無論是你活的時候在那裏坐,或是死了伸直腳在那裏臥,都是「一具臭骨頭」。「何處立功過」,功過在那裏立呢?還是叫你「參」,所以古來大德才說:參禪是全憑心地用功的。為什麼中國禪宗叫「參禪」不叫「坐禪」呢?你要是內行人,你就會了解這個「參禪」的因緣,是從六祖惠能大師當初在接引惠明上座所用的法門,即這一句「不思善,不思惡,正那個時候,你迴光返照一下,如何是你本來面目。」從這句話頭開始,才會有「參禪」法門的流通。這句話頭的重心點就是要你自己去明白,如何是自己的真如佛性,你找到了真如佛性,就是明心見性了,依金剛經來說,應該是「如何是我的實相般若?」,你在「參」的時候,就是「觀照般若」,你在唸這幾句詞的時候,就叫做「文字般若」。後來禪宗又換了一句話頭,「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的面目。」,意即父母生我以後,才有我這個人,父母未生我以前,如何是我本來面目,這個話頭也是從六祖的這個因緣而來的。


 


六祖接引惠明上座分別離開以後,六祖就躲入獵人隊裏有十五年之久,時常隨緣給獵人講說佛法。後來到了廣東,才正式出家,正式受戒,從出家以後,他才開始大轉法輪,把禪宗大興於中國。中國頓教禪宗就是從六祖這裏大興,六祖的開悟是從五祖那裏印證出來的,他才傳承了祖師的衣缽。沒有見五祖以前,六祖就開悟了,他在那裏開悟?就是賣柴時聽那一位居士唸金剛經,唸到「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一句經文,當下就大徹大悟。金剛經的經文有一段說:「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由這一段的經文,我們更能證明,金剛經接引眾生明心見性,是真實不虛的。六祖惠能大師,就是從這經文的八個字,即「應無所住而生其心」而開悟的。所以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八個字是金剛經的經眼,是金剛經的經心。


 


我們依文解義懂了,還要再去深究,怎樣才能生出「應無所住」的這個心。生了心還是無所住,這是什麼心?這就是經上所說的「生清淨心」。你有所住,就會住於六塵,會被六塵把你染污。你有住著,你說你證入最高深境界,還是個法塵,總而言之,你離不開六塵。心一有住著,就被六塵污染,就不能生清淨心,這叫「但有一些些,便有一些些。」,所以要「應無所住」。心無所住著,這個心就是清淨心。這是推廣無住的道理,推廣那裏呢?就是推廣前面第四分「妙行無住」的這一分裏面,「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雖然心無所住,你還是要去行六度萬行,莊嚴因地,那個布施包括六度在內,不教你住著色來行六度,應該無所住著而行六度,由這地方把它推廣開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不是叫你住到虛空裏,你還要去弘法利生,自利利他,行六度萬行,財施、法施、無畏施,隨緣隨份的去廣修功德,莊嚴自己的因地。但是不要著相,這樣你的清淨菩提心就會生起來,而永不退轉。你把這個道理研究清楚以後,你自己就知道,怎樣來修行佛道了。其實所謂「修行」,就全在修我們的心,你的心修清淨了,就是真心,你的心染污了,就是妄想心,修行的功夫就是要把妄想心轉成真心。一動妄想心,貪瞋癡慢就熾燃不停,這就是養無明,無明越養越深厚,你就越不能脫離凡夫位。你現在發菩提心要修行佛道,你必須勇猛精進的,去廣修六度萬行來養這個清淨心。清淨心越養,你的智慧會越開,福德會越來越深厚,這樣子永不退轉的修下去,最後決定會圓滿的成就佛道。你這樣子「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遠離六塵,一念不生,才不致落入斷滅空,而能在「心無所住」之下,很自在的行六度萬行,無所障礙。現在再把前面第四分與這裏合起來,就曉得這裏是推廣前面第四分的道理。前面第六分,「正信希有」,叫我們要生信解,由那個信心才能開悟。由什麼信心呢?由那個清淨的信心,就是一念清淨心生出來,你才能開悟。信心很重要,你相信三寶的功德,你才會來皈依佛法僧。你對三寶有正信了,就永遠的不會去皈依天魔外道。這裏是更深一層叫你「淨信」。清淨的信心是怎樣去信呢?「不偏於空,不偏於有」,「不落於常,不落於斷」。你執著有,有變了一個常見的外道邪見,你說什麼都沒有,偏於空,就落入了斷滅空的外道邪見。外道的六十二種邪見,就是以這個斷常二見為根本。這種外道邪見,不是落於常,就是落於斷。這裏要你生「淨信」不偏於空,「生其心」不偏於有,而「無所住」,這叫做「淨信」之心。由「淨信」開悟,悟到清淨無住的道理。這樣子去學佛法,才能學到佛法的真實處,不會走到錯路上去。不偏於空,不偏於有,而無所住,這才叫做「中道第一義諦。」。這個中道第一義諦,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清淨心。講到這裏為止已把「總以結示」,為什麼「授記無住」,「嚴土無住」,「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這樣心中才不會生起我、人、眾生、壽者相,這樣才可稱為「菩薩」,才可稱為「摩訶薩」的道理解釋清楚。下面就講到第二科得果無住。


 


己二、得果無住


 


須菩提!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云何?是身為大不?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這裏說了一個譬喻,是說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那麼高。梵語「須彌」,翻成中國話叫做「妙高」,他是四寶所成叫做「妙」,出水八萬四千由旬叫做「高」,高出了七金山叫做「王」。意即譬如有一個人,他的身體像須彌山王這麼高,你說這個人的身體算是大還是不大呢?須菩提說:「很大啊!世尊。」這是須菩提順著世俗的譬喻,在一問一答之間而說的。其實須菩提也知道佛所問的用意,並不在這個像須彌山王,這麼大的「大身」叫做「大」。下面須菩提自已加以解釋,因為「佛說非身」,才是名為「大身」。「非身」是什麼身呢?是無相之身。「無相之身」又是什麼身呢?無相之身就是法身。前面說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是指報身。報身最大,但是他還有數目,譬如他高得像須彌山王,八萬四千由旬這麼高,但是如果又有一個人,他的身體是八萬五千由旬而超過了他,這樣一來,他就算是比後者的他小了。所以說,凡是有個數目字可數的,這個不叫「甚大」。真正的大身,是非身,是無相之身的法身,是沒有數目字的。法身無相,你要怎樣才能證得這個法身呢?在「得果無住」這個科文上會告訴你,你得了法身,就是證得了佛果。證得了佛果你就得到了這個「非身」的大身。但是你還是不可以住著,何以故?因為你一住著,又落到「相」上去,一落到相上了,你那個大身就不是大身,你所證的法身就有問題了。為什麼呢?因為法身是無相的,你怎麼會有個相在呢!所以說,證了果也不許住著,講到這裏,已把戊二「推廣住心之法」這一科講完。

標籤:
瀏覽次數:14    人氣指數:14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金剛經講錄A0009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金剛經講錄A0011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