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23147
 Raymond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金剛經講錄A001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金剛經講錄A001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金剛經講錄A0013
作者: Raymond 日期: 2012.07.10  天氣:  心情:

金剛經講錄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道源法師講述


基隆市海會寺能仁佛學院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戊三、請示經名(分二)


己一、當機請名奉持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云何奉持?


 


這段經文須菩提共提出了二個問題,一是經題,二是怎樣奉行、受持此經。金剛經共分三十二分,現在才講到第十二分而已,怎麼會在這時候就提出為經題名的事呢?其實大科的略示周足,講到第十分,都已把經的道理講完了。經的道理是什麼道理呢?就是當機者所請問的降心之法,及住心之法。前面第一大科所講的是略示降心及住心之法,而這第二大科就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更進一步詳細說明降心及住心之法。講到第十分這裏都已講完了,就不必繼續再講下去了。但是下面所講的道理還是推廣前面所講的道理,所以這還是叫略示周足,意思是經義都已周備具足了,只是再次的推廣而已。既然周備具足了條件,因此也就可以給經題個名字了。明白了經名之後,我們還得依經的義理去奉行受持。但是要怎樣去奉行受持呢?對這個修行法門到底要怎樣下手呢?須菩提就針對這二個問題向世尊請示,世尊也就依著他所提出的問題,一一的給予開示。


 


己二、如來如請為示


 


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


 


須菩提問佛二個問題,而佛歸納後只答他一個問題。佛先給經題個名字叫「金剛般若波羅密經」。經名的意義就是有了如同金剛一般堅固猛利的般若智慧,這樣才能夠到達解脫、自在的彼岸。為什麼呢?因金剛寶其用最利,其體最堅,能壞一切物;般若智慧也是如此,能斷除一切煩惱,能破一切無明。煩惱與無明一斷除,當下就能登上菩提的彼岸。「波羅密」叫「到彼岸」。因此你想要斷煩惱、證菩提、到彼岸,那你就要受持、讀誦金剛經,從而吸取金剛經內的般若智慧。釋迦佛親自為此經題名叫「金剛般若波羅密」,「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意思就是說所有的修行方法都在經文裏面,你憶持經的名字,這就是一個修行妙法。由憶持經名,心中就會連鎖的生起經文中的般若妙慧。何以故?因為全部金剛經就是「文字般若」,你的心只要依著這文字所現的般若妙慧,而去起智慧觀照,這就是「觀照般若」,你所觀照的理境,就是「實相般若」。「三般若」當下在一念中,同時現起,如如不二,這就是「金剛般若波羅密」。同時因為經題就含攝了全部經文的意義在裏面。全部經文解釋什麼呢?就是解釋這個到彼岸的智慧,猶如金剛一樣。因此只要你能由「文字般若」而去起「觀照般若」,再由「觀照般若」去證入「實相般若」,一證入「實相般若」,就是究竟到達彼岸了。這個彼岸就如同金剛堅利的般若智慧,你的心一入了這個般若智慧裏面,就能夠很自在的斷除一切煩惱。所以顧名思義,你只要依著「金剛般若波羅密」這個名字,去信受、去奉行,就能斷除一切的煩惱。就能到達菩提彼岸。


 


前面經文,釋迦佛不是叫我們要離一切相嗎?這裏又怎麼要我們受持、奉行這個經名呢?這不是著了名相嗎?「所以者何?」這是為什麼呢?「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密,即非般若波羅密,是名般若波羅密。」須菩提!你要知道,佛所說的般若法門,是要你當下離相、降伏妄心,安住真心。成就離一切相的無住妙慧,無住妙行,這才是佛所要命名為「金剛般若」的真實所在。


 


為了使大家對這段經文更進一步的了解,先依二諦道理解釋「佛說般若波羅密」,這是按世俗諦說,不能沒有一個假名的安立。「即非般若波羅密」這是按真諦上說的,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當體即是空。這不是叫你去依名著相,是叫你去依名修觀想,修般若,用智慧去觀照。這是按真俗二諦上說,不過是假有其名而已。若依三諦道理解,「佛說般若波羅密」只是立個假名是為假諦。「即非般若波羅密」,因緣所生法當體即空,是為「空諦」。即假即空為「是名般若波羅密」,是為中道第一義諦。


 


丁三、盡斷餘疑(分三)


戊一、斷是名何必強說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


 


前面講過「佛說般若波羅密」,如來說法按世俗諦即有所說。按真諦上說「即非般若波羅密」,一切說法無非是應機而起,是隨順因緣而說。因緣所生法,無有自性,當體即空,這是真諦上說的。因為當體即空,才叫「是名般若波羅密」所以只是一個假名而已。


 


這科是怕眾生對佛說法的真實之意,未能徹底的明白,恐怕會產生如下的疑問:第一、既然是假名而已,又何必要說他?第二、假如釋迦佛「無所說」法,怎麼能攝化世間的眾生呢?第三、假如沒有世界,釋迦佛要在那裏現相成佛度眾生呢?這裏先解開第一個疑問,「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有所說法不?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佛恐怕眾生以為如來說法不立名相,又既然只是名相而已,何必勉強說呢?故問須菩提:你的心意以為怎樣?你認為如來有所說法嗎?佛的意思是說,如果你固執取著佛說的文字名相,這樣一來就好像有法可說;假使你得義忘言,入了說法所指的「實相般若」的奧妙處,那時你已得到自在、解脫了,那你又何必固執文字相的方便施設呢?所謂:歸家罷問程,到岸不須舟。如來說法只不過讓你們借般若法船,渡過煩惱大海,然後得登解脫、自在的彼岸,這正是如來說法用意的微妙處。前面第七分,也曾經遇到這個問題「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他不敢說如來沒有說法,因為如來天天在說法。所以須菩提只回答說:「無有定法如來可說」。如來說法,是應機而說,你是什麼樣的根機,跟你說什麼樣的法來度你。那有一個固定的法可說呢?但是到了第十三分這裏,須菩提有更加甚深解悟,所以他很肯定的回答佛說:「世尊!如來無所說。」說法只是一個語言之相,這只是暫時所起的假相而已。說法之假相,當下生,當下滅,當體無住;緣生相生,緣滅相滅,那裏有個如來說法之相?你所要攝取學習的是:如來說法中,法所含的妙理,而不是要你執著這個說法的相。因此在真實處上看,說法只是一個假名而已。雖然說法之相,是緣起、暫有的假相,但並不會妨礙如來方便說法,隨機教化眾生的施設。假使你明白了前面所解釋的道理,這樣「佛說般若波羅密」這個假名言說,也就不會妨礙,如來施設名言說法度化眾生的方便了。當知如來說法,說即無說,無說而說,是名中諦說法。這樣就把第一個疑問——既然是「假名而已,又何必要說法」的疑問解開了。下面再解開第二個疑問。


 


戊二、斷無說云何攝界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


 


前面須菩提回答世尊說:「如來無所說」雖答:「無所說」,並不是說佛一向不說法。所謂說法之目的,在於斷除眾生心中一切煩惱之病。病好後,就不需要法藥了,但是恐怕眾生又執藥成病,所以須菩提才回答世尊說:「如來無所說」以此解開執藥成病的過失。這樣一來,又產生了第二個疑問,就是假使如來一向「無所說」法,又怎樣來攝受教化三千大千世界的眾生呢?為了解開這個疑問,佛又問當機者:「三千大千世界所有的微塵數目多不多呢?」須菩提回答說:「甚多。世尊!」依佛法說,凡是「有法」的存在,都離不開緣聚緣散的因緣法則。微塵是在因緣的條件上,由更微小的微細單位,再緣合成微塵的假相,如果要再更微細的分割和分析,他還是離不開因緣相的集聚。這個世界本來是由無量微塵積聚成相,而成為一個世界。微塵是小,世界是大,但總是離不開因緣和合,暫時現起的幻有假相。「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大家要注意這段經文要緊接著唸下去,讀下去,「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微塵輾轉分析,最後還是因緣假相,本無自體。知微塵無體,就知微塵只不過是假名而已,雖是假名,但並不妨礙由因緣假相,暫時現起的幻有。「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的道理,也是與前面解釋的道理一樣。因如來深知器界之因緣生滅,去來之相。緣生如幻,故不住著器界之相,如鏡無心,緣來現相,緣去不留影。如來攝化三千大千世界的道理也是如是。如來了知一切法皆因緣所生。緣生緣滅,所以能當體隨緣,不生留礙,所以在三千大千世界攝化眾生,能隨緣不變,不變隨緣,沒有住著世界之相,隨緣聚會,隨緣散。雖因緣如幻,但佛也不捨廣度眾生,所謂佛隨緣度化有緣人,也正是這個意思。明白了這個道理,第二個疑問又迎刃而解了。


 


戊三、斷名界云何現相疑


 


須菩提!於意云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


 


這段經文都是推廣前面的經文,前面經文第五分上有:「可以身相見如來不?」在這個地方只改換一個名相來問,即「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前面說過,「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如來攝化三千大千世界,按世俗諦講,如來確實是有個攝化三千大千世界之相。按真諦的無住,離相,緣起性空來說「如來說世界非世界」。真諦上的當體是空無所住的,世界也只是個假名假相而已。佛怕眾生起疑,既然說世界是個假名的世界,是個當體即空的世界,那麼如來依著世界的依報所現的三十二相的正報,當然也是無所依著了?為防此疑,故佛又問須菩提:「你意下以為怎樣?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嗎?」佛的意思是說,界既非界,相亦非相,二者俱是從緣而起,那又怎麼會互相的障礙呢?慶幸須菩提已解佛意,直答說:「不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須菩提的意思是說,要離相,才可以得見如來法身。這是因為須菩提已深悟離相見佛的要旨。由前面的非微塵,非世界的道理,啟悟了須菩提自己說出,如來的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的解悟道理。按世俗諦說,如來有三十二相度化眾生。但是如來的三十二相,也是因緣生法。所謂緣生相生,緣滅相滅,終歸假相出沒而已。在真諦的離相,無住,無相法身的般若空慧上來說,但有其名相之影而已。所謂「真智無為不住諸相」,非微塵,非世界都說明諸相是假,不可取以為實。佛的三十二相,也是為了引度眾生而出現的因緣假相。佛的真智法身,不是取相所能見到的。如經云:「若有欲知佛境界,當淨其意如虛空,遠離妄想及諸取,令心所向皆無礙。」這樣才能見到佛智身的真相。這正是須菩提所解悟的道理。


 


丙二、成就解慧(分五)


丁一、校量經功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恒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這段經文是較量受持金剛經的功德,前面較量過七寶布施的功德,這裏是較量身命布施的功德。身命布施比七寶的布施更難。為什麼呢?因為七寶是身外之財,這個身命是身內之財。身外之財,我只要發個捨心,就可以把他捨掉了。但是這個身內之財,就不容易布施,因為生命只有一條而已,只能布施一次。眾生對生命都是執著不放的,叫他去利益眾生,施捨身命那是很難的。假使有個善男子、善女人,他發了心,要拿這個唯一無二的身命作布施,利益眾生,還不止一個身命,而是以恒河沙數的身命布施。這表示很多的生生世世中,他都發心要以身命布施,利益眾生。這個人的福德簡直是不能計算,太多太多了!「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這裏「甚多」的意思,就是受持金剛經的功德,超過了前面那個以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


 


在這個地方,須菩提悟到甚深的道理,也是開悟之處。能悟到般若甚深之理的人,才肯把生命布施出來,而持金剛經的功德,遠超過恒河沙身命布施的功德,可知金剛經功德是不可思議!

標籤:
瀏覽次數:13    人氣指數:13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金剛經講錄A001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金剛經講錄A0014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