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
因為協助「地方文化館」計畫,這段時間,陸陸續續訪視了二十幾個館舍。每一個館屬性相異,資源各不相同,皆存在某些可以、難以或是無法解決的大小問題。除了,擔任顧問之外,也參與館舍陪伴工作。
幾年前,我的博物館課程就將重心放在的「地方文化館」,期待學生透過參訪認識在地文化、瞭解在地文化,發揚在地文化。「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曾經也是重點館舍之一。
那麼什麼是烏腳病呢?究竟在台灣的公共衛生及醫療史又帶來怎樣的影響?
烏腳病導因是砷中毒的血管疾病,大部份是屬於血管疾病中因末梢動脈血管硬化所造成的並非傳染所致,有時也會發生在手指。曾在臺灣嘉南沿海一帶的北門、學甲、義竹及布袋四個鄉鎮所流行,早在日據時代(1920年左右)即已發生,惟當時罹患者不多,1956年後大量發生,嚴重性引起衛生當局和醫學界的注意。
烏腳病一開始並沒有什麼症狀,只有因肢體末端血液循環不良,而出現的手腳末端有冷、麻感覺,以及將手、腳抬高一陣子,指尖和腳尖就變成白色的徵候。另外,烏腳病患者因為手腳末端的末梢神經受到破壞,因此缺乏這種反射動作,使得四肢末端特別容易受傷而發生潰瘍,卻不容易痊癒,而且會慢慢擴大、變成黑色壞疽,然後繼續往上延伸。在當時,這種病的唯一治療方式,就是截肢,所以孫理蓮牧師、謝緯醫師和王金河醫師就一起合作,為當地患者免費進行截肢手術。他們還教導截肢患者編織草蓆、竹簍,讓他們有獨立謀生的能力。謝緯和王金河這兩位醫師因此獲得醫療奉獻獎,以表揚他們的仁心仁術。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網址http://www.blackfoot.org.tw/
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成立五週年了。這次和王金河醫師的子女深談過館舍未來的發展,才真正的瞭解這一段醫療歷史所帶來的感動;尤其是由童年曾經走過過程的二位阿姨娓娓道出。那麼我們站在教育者及館舍陪伴工作的立場,如何讓現代人的內心找回應有的溫度?西方有史懷哲,我們是不是也能有屬於台灣的典範人物故事,以各種方式推廣出去?
除了,人力的缺乏,助人的大愛精神也需要傳承下去。志工培訓只能治標不能治本,現在需要的是對北門地區在地文化認同,以及台灣烏腳病醫療紀念館存在的意義、不滅價值與烙印的信仰。
很困難,但是我們的團隊一定會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