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及歐、美、亞洲等20多組研究團隊、百餘位學者參與的國際「乳癌研究聯盟」 (BCAC),從不同國籍乳癌病患中,以全基因體掃描方式,在人類第2、3、17號染色體中找到乳癌基因的精確位置,將有助於找到預防及治療乳癌的方法,影響深遠。研究成果陸續刊登在「自然遺傳」、「美國國家癌症研究」及「人類分子遺傳」等全球頂尖期刊。
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今天發表這一成果。參與研究的研究員沈志陽表示,當前醫學證據顯示,乳癌與女性荷爾蒙密切相關,女性初經早、停經晚、未懷孕等一直被認為是乳癌發生的重要危險因子。
但臨床發現45%至50%乳癌病患未具任何危險因子,顯示半數乳癌患者可能由其他因素造成。2007年,「乳癌研究聯盟」先從人類第10號染色體找到FGFR2乳癌基因。如今,再從第2、3、17號染色體的位置上,找到其他乳癌基因,可讓全球科學界更了解乳癌的成因,進而找到預防及治療的方法。
另外,這項乳癌研究也呈現慢性疾病的發病過程,其實是由多基因參與,再加上外界環境,所共同形成的結果。這種致病模式,不僅能解釋乳癌及其他常見癌症的發生,也適用於高血壓、糖尿病等慢性病,意義非凡。
沈志陽認為,有乳癌家族史、初經早、停經晚、未懷孕及抽血檢驗出帶有乳癌基因者,都屬乳癌高危險群,最好及早接受乳癌篩檢。俞志誠建議高危險群婦女縮短篩檢間隔,至少每半年做一次乳房攝影,每年做一次乳房超音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