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別相異雙胞胎(龍鳳胎) 龍鳳胎中的女性是否大部分都成為女同性戀?因為其羊水中的男性荷爾蒙(睪丸素酮)testosterone/ 女性荷爾蒙(雌二醇)estradiol比值一定比普通單胞胎女嬰多。但是答案是否定的,她們並不比一般女性更易成為女同性戀。彼得·S比爾曼(Peter S Bearman)及漢娜·布魯克納(Hannah Bruckner)在ISERP中報告龍鳳胎與同性戀性取向的研究結果,在5552對龍鳳胎中,只有男性有同性戀傾向,女性則沒有,這個研究報告證實社會因素會影響同性戀取向,同時排除了孕期荷爾蒙因素及演化遺傳因素對同性戀性取向的影響。ISERP working paper October 2001: Opposite-sex twins and adolescent same-sex attraction (ISERP)
2012年5月17日,世衛駐美洲的辦事處,泛美洲衛生組織,有見美國等地經常有組織提倡可以提供改變性傾向的服務,便就性傾向治療和嘗試改變個人性傾向的方法,發表一份用詞強烈的英文聲明《為一種不存在的疾病治療("Cures" for an Illness that Does Not Exist)》。聲明強調,同性戀性傾向仍人類性傾向的其中一種正常類別,而且對當時人和其親近的人士都不會構成健康上的傷害,所以同性戀本身並不是一種疾病或不正常,並且無需要接受治療。世衛在聲明中再三指出,改變個人性傾向的方法,不單沒有科學證據支持其效果,而且沒有醫學意義之餘,並會對身體及精神健康甚至生命形成嚴重的威脅,同時亦是對受影響人士的個人尊嚴和基本人權的一種侵犯。世衛亦藉發表該聲明提醒公眾,雖然有少數人士可以能夠在表面行為上限制表現出自身的性傾向,但個人性傾向本身一般都被視為個人整體特徵的一部分和不能改變;所以,是十分重要的去,阻止採用那些視同性戀為「偏差」或「選擇」並且因而可以透過「意志力」或「治療」去改變的理論。聲明內容同時譴責提供性傾向治療的醫護人員,是把他們自己與社會偏見看齊,並且反映他們對個人性傾向和性健康議題的絕對無知。世衛亦提醒各國的醫護人員,如果向同性戀者指出他們是患上「缺陷」並且需要尋求改變,是等同於違反醫學道德的第一道原則:「首要的事,不要造成傷害(First, do no harm)」。世衛同時透過聲明呼籲各地政府,應強烈反對當地的診所和醫院提供性傾向治療,並應立法懲處或制裁提供性傾向治療的醫療機構。世衛並且建議各地政府應多向公眾進行性教育,以消除公眾對同性戀者的性傾向歧視。
~~~~~~~~~~~~~~~~~~~~~~~~~~~~~~~~~~~~~~~~~~~~~~~~~~~~~~~~~~~~~~~~~~~~~~~~~~~~~~~~~~~~~~~~~~~~~~~~~~~~~~~~~~~
觀念釐清
很不幸的,同性戀的成因一直都不是一個單純的學術問題。在許多人(包括支持或反對同性戀權利的人)眼中,它成了一個道德或政治問題。支持同性戀權利的人往往認為,同性戀傾向是天生的。而反對同性戀權利的人則傾向於認為,同性戀是後天造成的。
回歸正題,對於「同性戀可不可以改變」這個問題,學術界的普遍看法是不可能或者是幾乎不可能。請參考我之前寫的關於「治療」同性戀的文章,學術界的主流對改變同性戀傾向的成效非常懷疑。例如世界衛生組織的美洲辦公室- 泛美健康組織(Pan American Health Organization)於2012年發表的一篇名為〈治療一種不存在的疾病〉的聲明中表示:「…改變性傾向的有效性也是沒有科學證據的。有些人可以控制他們性行為的表達,但性傾向本身整體來說是構成人格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而不能被改變。」
如2013年美國最高法院審議同性婚姻的憲法爭議時,美國心理學會、美國兒科學會、美國醫學會、美國精神分析學會、國家社工協會等重要的學術組織聯合向最高法院提交的意見書表示:「同性戀是人類正常的性表現,整體而言不是種選擇,也非常難以改變。(Homosexuality Is a Normal Expression of Human Sexuality,Is Generally Not Chosen, and Is Highly Resistant to Change.)」
http://journals.psychiatryonline.org/article.aspx?articleid=174432
Kendler等人(2000)的Sexual Orientation in a U.S. National Sample of Twin and Nontwin Sibling Pairs一文,非雙胞胎的樣本使用MacArthur Foundation Midlife Development的調查資料,樣本抽取是靠隨機電話撥號。雙胞胎樣本則來自維吉尼亞州的雙胞胎註冊系統。最後納入近30000名美國人樣本。
http://genepi.qimr.edu.au/contents/p/staff/CV279.pdf
Kirk等人(2000)的Measurement Models for Sexual Orientation in a Community Twin Sample一文,從澳洲某個雙胞胎註冊系統中抽取受試者,他們向其中4269名出生在1964-1971年的雙胞胎寄出邀請。他們估計在女性間同性戀有50-60%的可遺傳性(heritability),在男性間的可遺傳性則是30%左右。
http://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5320571_Genetic_and_environmental_effects_on_same-sex_sexual_behavior_a_population_study_of_twins_in_Sweden/file/9fcfd50f9451e0a08a.pdf
關於這個議題的雙胞胎研究中,目前為止樣本數最多、取樣最無懈可擊的當屬Langstrom等人(2010)的Genetic and Environmental Effects on Same-sex Sexual Behavior: A Population Study of Twins in Sweden。這份研究的樣本來自瑞典的雙胞胎註冊系統,這個系統邀請瑞典所有在1959-1985年出生的雙胞胎及其手足加入。考慮到男同性戀和女同性戀可能有不同的遺傳基礎,他們只選擇了同性別的雙胞胎樣本。他們最後將3800多對雙胞胎納入分析。
同性戀基因
科學家一直在嘗試找尋「同性戀基因」,但目前沒有發現確切的同性戀基因。最接近這個目標的研究可能是Hamer等人(1993),他們發現男同性戀者的X染色體上有一截共同的DNA(Xq28)。但這截基因發現跟女同性戀沒有關係(Hu et al. 1995)。當然,現在沒找到不代表就沒有同性戀基因。
因為胎兒期暴露在較高的雄性激素下會導致較高的無名指/食指長度比例,而胎兒期較高的雄性激素被認為會引發同性戀性傾向,所以有一些研究探討無名指/食指長度比例與性傾向的關連。Grimbos等人(2010)的Sexual Orientation and the Second to Fourth Finger Length Ratio:A Meta-Analysis in Men and Women一文,探討了過往研究這個議題的文獻,他們認為女同性戀的無名指/食指長度比例較女異性戀者高。但目前的證據不能論斷男性指長跟性傾向的關連。(我論有70%的讀者看到這開始檢查起自己的無名指有沒有特別長了。認真說,這裡的手指長度用肉眼看是不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