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一篇是我父母的經驗藥方,以下轉載是報上的,
但是內容好像差不多,又有中醫師的詮釋,
可供參考!
****************************
中國時報 醫藥保健 930725
一帖中藥方 改善母親骨刺
⊙謝廷昌(北縣讀者) 十餘年前,我表阿姨的公公脖子上長骨刺,服用一藥方幾帖後即痊癒;母親在幾年前也有骨刺的困擾,可能需要開刀,後來吃了表阿姨介紹的這帖藥方,情況已完全改善。
據母親說,通常吃到5、6帖時,就感覺好轉,例如腳部原本感覺刺痛,吃了幾帖後,走路就覺得不太痛了,目前母親已吃到第七帖。母親說此藥方應該要持續吃,作為保健用,現在她都是在感覺好像骨刺又要復發時,就趕快去中藥店抓藥熬燉,來去除骨刺的困擾。
我不太敢說此藥方百分之百有效,不過想把這個藥方介紹給有緣人,如真的不適合,建議還是給西醫看看。
藥方:
虎骨2錢、杜仲2錢、淮牛膝2錢、秦艽2錢、威靈仙1錢半、當歸3錢、生地1錢、桂枝2錢、鉤藤3錢、巴參3錢、
仁2錢、生薑3片、及豬尾骨氐骨及米酒。
作法:
1.將藥方一帖及3片老薑加上五碗水,一起用瓦斯煮,先用大火煮滾,再用小火熬成一碗半的量放在一旁。
2.將剛煮過的藥方子和老薑再加上三碗水,一起熬成一碗的量。
3.將第一次熬好和第二次熬好一碗的藥水,再加上米酒一碗,連同尾骨氐骨一起放入電鍋,外鍋用兩杯水去燉,電鍋跳起即完成。
4.燉好的量應不只一碗,不過喝一碗即可(尾骨氐骨可吃可不吃),剩下的冰起來,要吃時再加熱即可,記得每次僅喝一碗及適量的尾骨氐骨即可。
註:老媽這種做法是熬燉一次,可分四次喝,喝完再重新熬燉新的一帖,每晚喝一次,一次一碗,省去每天熬燉的麻煩。
2. 中國時報 醫藥保健 930725
中醫觀點 補肝腎 壯筋骨 治骨刺
⊙卓資彬(漢方中醫診所醫師) 長骨刺是許多超過五十歲人的夢魘,其實骨刺是關節軟骨受損,局部退化,刺激邊緣處增生而形成,原發性骨刺是因退化所形成,續發性是因外傷、感染、風溼性關節炎、血友病內出血等而造成。
中醫認為關節痛、關節炎屬於「痺證」範疇,由於外邪侵犯人體,而人的氣血不足,導致痰凝、血瘀阻滯、經絡不通而引發風、寒、溼、熱痺。中醫謂肝主筋,腎主骨,肝腎充盈則筋骨強,關節滑利,運動靈活;年歲漸長,肝腎精氣漸虧、氣血不足致筋骨失養而致病。治療原則是補肝腎、壯筋骨、袪風溼、活氣血。
讀者所提的藥方,解析如下:
1.虎骨:袪風止痛,強健筋骨。虎骨膠促進骨頭癒合,抑制關節發炎,有消炎和止痛作用。不過目前虎骨已禁用,建議以狗骨替代。狗骨亦具鎮痛消炎作用,但狗性大熱,非明顯風寒者不用。
2.杜仲:補肝腎、強筋骨、補腰膝,有鎮靜和鎮痛的作用。
3.淮牛膝:入肝腎治風溼痺痛。
4.秦艽:走十二經絡,散風寒溼痹,具鎮痛、消炎、解熱作用。
5.威靈仙:通行十二經絡,袪風溼具鎮痛作用,對風溼性關節炎有效。
6.當歸:入心、肝、脾,能補氣、行血、補血、止痛。
7.生地:入心、腎,具抗炎作用,故能消腫(對風溼性及類風溼性關節炎)。
8.桂枝:有散寒止痛解痙作用,對風溼痺痛有效。
9.鉤藤:平肝止痙,有鎮痛作用。
10.巴參:補氣。
11.意苡仁:利水滲溼,促進關節腫脹消退,對關節炎治療有助益。
12.生薑:暖胃散寒、解毒。
13.豬尾骨氐骨:以形補形。
14.米酒:促進循環。
綜觀上方對骨刺疼痛的治療是有所助益。但治療骨刺須辨證論治,就醫診治可配合中藥燻蒸、熱敷、針灸及物理治療之牽引、電療等。平日飲食可適當的補充鈣質與膠質;體重勿過重,以免增加關節負擔。代謝性疾病如痛風等應治療,以免關節發炎。避免服用太多類固醇而造成軟骨的受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