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特勒 (Adolf Hitler) 1889年4月20日~1945年4月30日
我的奮鬥內容簡述
希特勒性格的成與敗 希特勒跨出侵略世界的第一步 希特勒的一生敘述
希特勒的戰略 希特勒的全盛時期 希特勒的衰頹 希特勒的敗亡
希特勒早有發狂跡象 希特勒的追隨者 德國的民主制選出了希特勒
檢視圖片
希特勒出身於生於奧地利一個普通的公務員家庭,在他年輕的時候立志要成為一個有名的畫家,然而他的繪畫才能並沒有他的政治手腕那麼好,兩次投考維也納美術學院落第後, 移居德國慕尼黑, 一九二○年成立納粹黨﹐三年後﹐因策動政變 失敗入獄, 獄中著書《 我的奮鬥 》全書反猶太和共產主義及披露其霸佔世界的野心。
一九三四年﹐他當上德國總統, 手握軍政大權。一九三八年 , 他開始擴展德國版圖﹐先後派兵攻佔奧地利及捷克﹐翌年入侵波蘭 ﹐觸發長達近五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 。最為人齒冷的是他興建集中營, 把四百五十至五百五十萬猶太人及其他民族的人殺死 。有歷史學家說 :「當年希特勒如果當上畫家,二次大戰可能不會發生。 」
在《我的奮鬥》裡,希特勒清清楚楚地表述了他的世界觀:“對於行成雅利安這種高等的文化,做為奴隸的其它低等民族要比家畜更加重要”,“德意志的偉大祖先一手拿劍,一手扶犁,從其它的文化上低等的民族那裡為我們爭取到土地,和生存的空間。”所以,“體能上不適的人便沒有生存的價值”,“雅利安的血液必須是純的”。“世界史是做為征服者的少數民族的歷史……而那個少數民族只有一個”。歷數了猶太人的陰謀、共產黨人的陰謀、斯拉夫人的陰謀、法國人的陰謀、波蘭人的陰謀、捷克人的陰謀、和其它一切民族的陰謀後,希特勒寫道:“尤其(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人民今天破敗無奈,國土被刮分,民族被分裂,生存空間被堵死,德國被全世界欺侮……”,快要淪落為昔日的德國的“家畜”民族的地位了。在陰謀的陰影裡,德國不能不搞陰謀﹔而對“必要的戰爭”的預謀,就像一根紅線一樣,貫穿著《我的奮鬥》的始終……希特勒就是以這樣的對民族恐怖未來的憧憬,幻起德國一般老百姓心中的民族受害感,從而為法西斯以後對其它民族的侵略和屠殺,預先套上了一層“自衛”的外殼。
希特勒年表
1889年 希特勒在奧地利出生
1913年 參軍,但拒絕加入奧地利軍隊,遷居德國南部的慕尼黑
1914年 加入德國軍隊. 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受傷, 德國政府頒授十字勳章給他
1919年 希特勒加入德國陸軍政治情報局,同時加入德國勞工黨, 並得到黨員支持及信任
1921年 成為德國勞工黨黨魁, 並把勞工黨改稱國社黨(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簡稱納粹黨
1923年 策動政變, 但失敗被捕;只坐了九個月監便獲釋;獄中另一名囚犯赫斯(Hess)為他筆錄了一本名為我的奮鬥的書
1926年 被推派為德國社會主義工人黨的最高領袖,負責擬定黨的政策及思想。
1930年 希特勒崛起, 得到了極多民眾支持, 為納粹黨贏了一百零七個議席, 成為國會第二大黨
1932年 納粹黨成為國會最大黨, 希特勒被委任為德國首相;開始重整軍備及迫害猶太人
1934年 出任德國威馬共和國總統,八月,希特勒自命為元首,同時擔任總統和總理。九月,希特勒下令大幅增加軍事費用。
1936年 希特勒的政策受到98.8%的選票支持。廢除威馬共和國, 以極權方式統治德國;派軍佔領萊茵河區。希特勒完成和法西斯黨統治下的意大利結盟。
1938年 違反凡爾賽條約, 3月佔領奧國;10月佔領捷克的蘇台德區;11月大舉襲擊猶太人, 猶太人被迫離開德國
1939年 3月征服了整個捷克;9月入侵波蘭, 引發第二次世界大戰
1940年 德軍入侵挪威、丹麥、比利時、盧森堡、荷蘭以及法國。打了多場勝仗, 並統治了大部份歐洲國家(除英國)
1941年 進攻蘇聯, 幾乎快攻下莫斯科;推行種族滅絕政策, 至二次大戰末年, 約有六百萬猶太人被殺害
1943年 德國第六軍在史達林格勒投降,使希特勒在蘇聯的勝利希望毀滅。失去盟友墨索里尼, 義大利推翻墨索里尼的法西斯統治。
1944年 希特勒倖免於異議的陸軍軍官發動的暗殺行動。
1945年 希特勒無力阻止盟軍, 拒絕投降, 4月30日柏林陷落. 希特勒自殺身亡
意志的勝利(研究希特勒一定要看過);你可以在yahoo奇摩家族:德意志納粹黨的檔案庫下載,但須bt程式
ps:http://www.filmism.com/article.php?id=000143 這個網頁可以看看,下頭有許多資料來源;還有納粹獨裁者希特勒的網站,以希特勒為主要內容;裡頭有我的奮鬥英文板.
希特勒將人類區分為「文化創造者」、「文化支持者」、「文化破壞者」三種,只有阿利安人才能成為第一類的文化創造者,而為寄生蟲的猶太人只配為第三類文化破壞者。
希特勒的登場
兩元一九三三年一月,希特勒躍上政壇,掌握政權,此時的威瑪共和國,實際上已面臨決定性崩潰的命運。由希特勒所發起的納粹主義運動,實際上是在威瑪成立之初,由戰敗後的革命與混亂醞釀而成,但這裏所指的是南德巴伐利亞的慕尼黑。這可說是外在的威瑪共和國之興衰與其內在變化過程相合。
一九一九年,希特勒加入一個「德意志勞工黨」的小團體,沒多久就取得了領導地位。因為當時在巴伐利亞各種右翼的團體群起,德意志勞工黨在當時還是一個無人問津的小黨。
一九二O年,改成「國家社會主義的德意志勞工黨(簡稱納粹黨)。」在各種公開集會的場合中,希特勒受大眾擁護的是對感到恥辱的凡爾賽和約的批判,對承諾該和約的威瑪共和國的責難,以及對牟取暴利的猶太人之攻擊等,即是希特勒的演說內容。
一九二O年的卡普暴亂、一九二一年愛爾茲柏爾格暗殺事件、一九二二年拉提拿暗殺等一連串事件相繼發生,共和國政府對反動的右翼在政治、法律上的層層限制亦趨嚴格,這樣一來,使巴伐利亞州逐漸成為右翼各團體的巢穴,巴伐利亞政府與中央政府間的對立也愈加激烈。適巧,一九二三年的法、比聯軍佔領魯爾,造成未曾有的通貨膨脹。此外,一九二二年巴伐利亞方面有以喀爾州總監為先導的國防軍,用「柏林進軍」為暗語集結了右翼各團體。
這時候,希特勒曾搶先立下了功名,但經過一九二三年十一月的慕尼黑暴動,很快就宣告失敗。這經驗的一大轉機,乃使希特勒爭脫暴力性的暴亂主義,而轉換成合法主義戰略。當其自九個月的拘留生活中解放出來時,威瑪共和國也已步入安定與繁榮的時期,希特勒亦面臨施展不的狀態。
「我的奮鬥」與人種理論
在拘留期間,希特勒完成了「我的奮鬥」一書。於書中相當明確地闡釋其「世界觀」,以支持其反猶太主義的人種理論,而主張阿利安人種至上的理論。
希特勒將人類區分為「文化創造者」、「文化支持者」、「文化破壞者」三種,只有阿利安人才能成為第一類的文化創造者,而為寄生蟲的猶太人只配為第三類文化破壞者。猶太人真真是萬惡的根源,舉凡民主主義、拜金主義、國際主義、馬克斯主義等均從猶太人欲支配世界的陰謀所衍生。因此,「德意志國民」的復興更必須認清這種人種問題,而且非保存阿利安人種的純粹血統不可。後來實際上所著手進行的排擠猶太人政策,以及認為屠殺猶太人的行徑是正當的論據。
另外,在「我的奮鬥」中還可明白看出希特勒想向東方擴張領土的野心。他的構想超越了當時右翼保守派的失地恢復論,他認為必須進一步獲得「我德意志民族必要得到的土地」,亦即是所謂以獲得「生活圈」為目標。
希特勒中央政治界的發展
雖然希特勒抱著這些理論及搆想,但在威瑪共和國安定時期,始終沒有展現的時機。只是著手去整頓黨內的組織。
希特勒期待能有在政冶舞台上-顯身手的機會,一九二九年,象徵威瑪共和國安定與繁榮的休特列傑曼去世,同時也遭遇世界性經濟恐慌浪潮的襲擊。希特勒乃抓住這個躍登政治舞台良機,和國家人民黨的福堅貝爾克為首,對楊格案採取同一立場。此後,為打倒威瑪共和國,而呈現一股強勁的朝氣。憑著他的辯才與宣傳,再度地吸引了世人的耳目,財經界、生產業界的資金亦有著落,甚至轉向國防軍伸展其勢力。因經濟大恐慌使失業人數激增,到處是一片混亂與不安的情況,這是希特勒與納粹掘起壯大的背景。
當然,在這種情勢下,於背後鼓動勞工階級的德意志共產黨又開始向新的目標邁進。但是,當時的共產黨拒絕共同批鬥社會民主黨,而致力於攻擊「法西斯主義」。因為雙方的目標不同,終不能有效的實現對法西斯主義的批鬥。
然而,希特勒這一方,對勞工階級亦深入地進行適切的宣傳活動。宣傳今日德意志處於奴隸般的困境,其禍首乃是國際聯盟;而共和國的腐敗、無能及利己的政策始終不變;馬克斯主義是以階級間的仇恨製造強國間分裂的敵人;尤其猶太人是置德意志國民於苦境而飽其私囊的大肥豬。不能期待從昔日政黨與政治家處得到接濟,唯有效忠納粹黨的「國民革命」才能恢復國民自身的繁榮、尊嚴與信心,喚回德意志一向的美德-規律、勤勉與自主。
第三帝國的成立
在一九三O年九月的大選中,納粹黨獲得了一百零七議席,社會民主黨退居第二位。但是希特勒並不以取得議會為目的,而納粹也絕非議會政黨。
一九三二年總統大選,希特勒出馬與興登堡角逐。他雖然敗北,然從再度選舉上興登堡得一千九百三十六萬票,希特勒得一千三百四十二萬票,共產黨的帖爾曼得票三百七十萬票看來,也絕不是慘敗。還不如說是藉此向全國國民展示納粹黨強大的力量。接著在同年七月選舉中納粹黨獲得二百三十議席而躍登為第一黨,其目標的達成也近在咫尺了。
按著在十一月選舉中又失去三十四議席,但仍保持第一黨,而在這次選舉中則受到產業界大資本家的扶持,使得突然增大勢力而擁有一百議席的共產黨感到威脅。到了一九三三年,終於任命納粹領袖希特勒為首相,使他獲得合法的政權。
掌握政權並宣稱非議會政黨的希特勒,迅速對共產黨、社會民主黨施加強大壓力,對猶太人排擠,通過「授權法」,要求獨裁權。禁止另結新黨、實行劃一、統制,確立一黨獨裁制,這就是所謂的「國民革命」。
一九三四年八月,興登堡總統去世,希特勒就以總統兼首相的身份出現,德意志「第三帝國」終於成為事實。
第三帝國與德意志的世界主義
希特勒的納粹國家,因存有承繼鄂圖大帝的「神聖羅馬帝國」與普魯士威廉一世的「德意志帝國」之理想,故自稱為「第三帝國」。
此強大國家的意義,是因德國長久以來都是許多王國、選侯國、公國、邊境伯國、自由都市等彼此分立,故有統一的願望。而且,德國有橫跨全歐的意識,甚至有建設「世界之冠的德意志」之理想,由此種種結合而成的意念,稱之為德意志的世界主義。
光榮神話的終了
德意志神聖羅馬帝國的光榮、特殊德意志式的社會主義、指導者國家、國民革命、人種的純淨等等神話所包圍下的納粹。德意志第三帝國,的確在起步之時即發生了許多令德意志人民神往的希特勒奇蹟。
其中之一即希特勒的「經濟奇蹟」-一九三三年的六百萬失業者,到一九三六年已大致解決。另有一件希特勒的「外交奇蹟」-收回薩爾省,成功地進駐萊因東岸,獲得政權後四年,宣布廢除凡爾賽和約,確立了完全自主的國家。
凡此種種,均建立了人民對超能力領導人物希特勒的狂熱與崇拜,使反對希特勒派喪失了信心。 從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意志的混亂、不安與絕望中所產生的希特勒納粹主義,製造出一國家-第三帝國。
一九三九年開啟第二次世界大戰戰端,進軍波蘭,靠著閃電戰術,希持勒所獲「勝利的奇蹟」似乎仍繼續著,直至一九四二年史達林格勒包圍戰後,奇蹟終不再發生,納粹德意志終於走上敗亡之路。
一九四五年,希特勒在柏林的瓦礫中自殺身亡,德意志向聯軍無條件投降,第三帝國至此已徹底的崩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