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557884
 太閣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胡雪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把握當下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悲愴
作者: 太閣 日期: 2008.08.24  天氣:  心情:
 

記的小時候有一個mild seven的廣告,當時只是覺得好聽,後來才知道這是貝多芬悲愴奏鳴曲的第二樂章,我這個人啊,既然知道這首曲子是他做的,就會想去了解他在寫這首曲子的心情及背景(就像我去看朋友的部落格網誌一樣,也是想多了解對方當時的心情),其實很多交響古典樂曲的名字都是後人加上去的,但在貝多芬悲愴奏鳴曲,「悲愴」這個形容詞是貝多芬自己寫上去的,當時二十八、九歲的貝多芬,正值青春年華,事業蒸蒸日上,為什麼要寫上這麼一個標題呢?


 


在《貝多芬傳》中


“……然而痛苦已在叩門;它一朝住在他的身上之後就永遠不再退隱。1796年至1800年間,耳聾已開始它的酷刑。


 


1801年,貝多芬在給韋該勒的信上寫道:


我過著一種悲慘的生活。兩年以來我躲避著一切交際,因為我不可能與人說話:我聾了。要是我幹著別的職業,也許還可以,但在我的行當裡,這是可怕的遭遇啊。我的敵人們又將怎麼說,他們的數目又是相當可觀!……在戲院裡,我得坐在貼近樂隊的地方,才能懂得演員的說話。……人家柔和地說話時,我勉強聽到一些,人家高聲叫喊時,我簡直痛苦難忍……我時常詛咒我的生命……普盧塔克教我學習隱忍。我卻願和我的命運挑戰,只要可能;但有些時候,我竟是上帝最可憐的造物……隱忍!多傷心的避難所!然而這是我唯一的出路。


 


《悲愴》奏鳴曲本身和這封信,揭示出了貝多芬的英雄性人格和崇高的精神境界。


題目《悲愴》,隱藏著生命的磨難,流露出內心的痛苦。但音樂的本體,更多的是對不幸遭遇的隱忍,對命運的挑戰和抗爭,對現實的超越和升華,對理想的執著和堅定。 《悲愴》,這是達到了貝多芬早期鋼琴奏鳴曲之頂峰傑作,無論在內容、旋律和結構等方面,都滲透著一種日耳曼民族特有的理性,這也是貝多芬的特質。


標籤:
瀏覽次數:22    人氣指數:222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胡雪巖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把握當下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