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05981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3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35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34
作者: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日期: 2011.05.12  天氣:  心情:

蔡禮旭老師主講
我們可以從古代這些讀書人對朋友的態度,感受到他們的存心。在漢朝時代有個讀書人叫荀巨伯,剛好他去探望他的朋友,朋友也生了一場大病。很不巧,剛好有盜賊到他朋友居住的地方搶奪食物,所有村莊的人都趕快跑掉了。他的朋友就勸荀巨伯:這裡太危險了,你趕快走!荀巨伯願不願意走?不願意,他說我是來探望你、來照顧你,我怎麼可以捨下你離開,這樣的事我做不出來。荀巨伯就走到屋外,跟這些盜賊說:我的朋友已經病得很嚴重,你們不要傷害他,你們要傷害,就對我就好了。結果因為他很真誠,不畏生死,這分道義連盜賊都為之動容,盜賊的頭目就對他的這些同夥說:我們皆是無義之人,怎麼可以來搶這個有義的地方?因為他感受到荀巨伯的道義,他就一聲令下,把盜賊全部都撤回去。所以諸位同修,一個人的至誠心、道義之心,化解了一次大的災禍。而且假如荀巨伯那天沒有顧他的朋友,自己走了,會有什麼結果?當然盜賊肆虐,而他自己終身會良心不安。


古代人確確實實對於聖賢教誨都是常常放在心上,他們都能做到殺身成仁,捨身取義。而這分道義非常的細微,甚至於都沒有開口,他自己就期許自己一定要做到。在漢朝時候,有個讀書人叫朱暉,他在太學讀書的時候,他的同學叫張堪,張堪在旁邊觀察朱暉觀察很久,覺得他這個人很講義氣。所以張堪就跟朱暉講:我希望假如我有什麼三長兩短,你可不可以幫我照顧妻兒?他們兩個雖無交情,可是張堪這番話是把他當很信任的朋友。朱暉覺得很突然,所以話也沒有回答。結果過沒有多久,張堪就死了,很有可能他自己心裡有數。後來朱暉聽聞這個消息,他就帶了很多的財物去看張堪的妻兒。他的孩子跟著他一起去,很納悶,他就問父親:父親,你從來就沒有跟這個人交往過,為什麼你要來幫助他?結果朱暉就說:張堪能這麼樣的信任我,代表他在心上把我當知己,而他這樣的態度,我的心裡面也提起了把他當朋友看的心境,既然已經把他當朋友看,就應該盡心盡力。所以,古代人對於自己的一個念頭都不願意違背。


所以,朋友之間相交往,要互相提攜、互相成就,朋友對我們的影響也是非常潛移默化。有句話提到「生我者父母,成我者朋友,親附善友,如霧露中行,雖不濕衣,時時有潤」,這段話對朋友對我們的影響,敘述的也很微妙。我們身體得自於父母,我們的成長也是父母的協助,等我們出了社會,朋友的影響就日漸加大。親附善友就好像走在霧裡面,如霧露中行,雖然衣服看起來沒有馬上濕掉,但是時時刻刻都在影響,都在滋潤我們,所以「入芝蘭之室,久而不聞其香」。


我們希望自己能有好朋友,我們也希望我們的孩子以後交到好朋友,如何才能交到好朋友?是不是每天到處去找朋友:你要不要跟我交朋友?這樣累不累?一切要隨緣,但是有一點很重要,我們要先擦亮自己的光圈,所謂眾星拱月,只要我們把自己的月亮擦亮,這些星星自然而然就圍過來。《易經》裡面有提到「方以類聚,物以群分」,現在一般都講「物以類聚,人以群分」,其實意思都是相近的。善的人就會吸引善的人,只要我們自己提升道德學問,我們自己都能信守朋友的一種道義,自然就會吸引很多善友到身邊來。


很多家長會擔心說,我的孩子出社會,會不會被欺負?有沒有這種擔心?我們在推展中國文化的過程,很多家長也都反應,假如孩子教得這麼善良,出去一定被人家欺負的。這樣想對不對?我們學佛人要隨順佛菩薩教誨,隨順真理思考,不能隨順煩惱、隨順憂慮思考。我們剛剛也提到,善人才會吸引善人,只要孩子善,朋友就會善。我畢業也已經十年了,這十年來我們也沒有被欺負過,所以很多想法叫杞人憂天。而學習聖賢學問,當個善人,不是當個傻人。善人又不是處處分辨不了是非善惡,善人懂得察言觀色,懂得審時度勢,懂得什麼時候要趕快敬而遠之。

標籤:
瀏覽次數:6    人氣指數:6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33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35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