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用愛,畫下休止符/羅斯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鹽的笑聲-閱讀及翻譯辛波絲卡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貧窮是動力,文明是歸宿/高希均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10.14  天氣:  心情:

一個經濟教育傳播者的夢想


  在歷史長河中,18世紀產生了「工業革命」,19世紀出現了「殖民地」,20世紀爆發了「世界大戰」,
  21世紀全球每個角落,要不斷地構建文明社會,來增進人類福祉……


文/高希均



1

貧窮的磨練

「第二屆星雲人文世界論壇」於9月15日在佛光山佛陀紀念館舉辦。今年的主題是「看見夢想的力量」。
分別由星雲大師、莫言先生與筆者從宗教、文學、經濟教育三個領域講述我們的夢想,現場到了近二千位聚精會神的嘉賓與聽眾。

星雲生於揚州;莫言生於山東高密。在那個動亂的年代,年齡相差二十八年,地理相距八百公里,生活則是一樣艱困。
莫言先生在史丹福大學演講時,形容他十歲左右60年代初期的中國大陸:「人民吃不飽穿不暖,幾乎可以說是在死亡線上掙扎...
長期的飢餓使我知道,食物對於人是多麼重要。因為吃我曾經喪失過自尊,因為吃我曾經被別人像狗一樣地凌辱,
因為吃我才發憤走上了創作之路。」

事實上星雲與莫言,同樣有一個飢餓童年,同樣都沒有念完小學。
這樣的經歷會使人以為「要變成偉大的宗教家與文學家,必要先經過飢餓與失學的考驗。」

看來合理的假設,卻不是我這個學經濟發展能接受的。我們要用一切力量,儘快地、全面地消滅貧窮,消滅失學。
一生做為一個經濟教育工作者,我的夢想就從這裡說起。


2

新觀念的孕育

五十四年前(1959),一個二十三歲在南京出生,在台灣長大的青年,申請到了一份美國大學的助教獎學金。
去美國是要研讀如何使國家不再落後,人民不再貧窮的一門新學科──它叫「經濟發展」(Economic Development)。

當時台灣的每人所得不到二百美元,大學畢業生的月薪是800元台幣,去那邊讀書每月的獎學金居然是在台灣月薪的十倍。
一抵校園,住在美國一位老婦人家,眷村中從來沒有用過這些舶來品:電話、電視、冰箱、地毯、車房,不身歷其境是無法想像
美國家庭的富裕與友善,這就是當時台灣的貧窮與落後。深夜苦讀入睡,夢中居然出現:南港眷村也有電話、電視、冰箱了。

在美國五年讀書(1959-64)的過程中,「新觀念」的接觸帶來了空前的衝擊。半世紀前我在教室裡聽到,在社會上看到,
在生活裡體驗到這些難以置信的新觀念:愛用國貨不一定愛國;國營事業的績效比不上民營企業;
各種形式的保護與限制常常產生各種巨大的負面效應;追求利潤的「市場」居然比充滿好意的「政府」既「聰明」、又「有效」;
追求「私利」和「財富」,常常「利己」也「利人」。

如果1960年代歐美有些年輕人被馬克思思想所吸引,那麼我更著迷於亞當史密斯「國富論」中市場經濟的運作及那隻看不見的手。
自此,我決心要做一個傳播「進步觀念」的「自由人」。

什麼是「進步觀念」?是指在法治與民主的天秤之下,這些看法、論點、主張能夠促進經濟效率、社會公平、文化進步與永續發展。
它向特權、壟斷、保護、封閉、私心等等現象挑戰;它提倡公平、正義、開放、競爭、淘汰等等西方的普世價值。
這不正是構建「文明」的要素與令人嚮往的「社會」嗎?

我渴望把這些觀念推展到台灣,使台灣也變成一個現代「文明社會」。


3

回大陸的第一站:北大

當我再回到出生的大陸是39年之後1988年的6月。第一站就是北京大學,講題是「分享現代經濟觀念」。
在當時只講馬克斯主義的北大,向那些資深教授與年輕研究生,分析西方社會中的市場經濟,是一個苦口婆心的難忘經驗。

我一開頭是這樣說的:「五四運動所提倡的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是現代國家需要的兩個輪子,可惜還缺了另二個輪子:
那就是經濟與教育。民主可以治國,科學可以強國;但是沒有經濟如何富國?沒有教育何以立國?如果當時就提出了這四項,
中國的現代化是否會減少不少的冤枉路?」有了四個輪子,「現代化」這輛汽車才能平穩和快速地往前開。
這個粗淺的觀察,居然是我研究經濟成長與教育發展二十多年後,才得到的心得。

在這裡我必須要引述哈佛大學政治經濟學講座教授傅利曼(Benjamin M. Friedman)近年所寫的一本重要著作:
《經濟成長的道德後果》。書名給人直覺的聯想是:這本書在警告讀者:經濟成長帶來了眾多不幸的「道德後果」:
如價值觀墜落、治安衰退、離婚、自殺、吸毒增加、所得差距惡化、環境汙染...。
讀者大概沒有想到這本書──至少贏得了三位諾貝爾經濟獎得主的強烈稱讚──是以幾個世紀西方社會的經驗指出:
當經濟成長發生時──大多數人民的生活水準提升──也同時產生了良性的「道德後果」:它增加了人民(1)各種的機會,
(2)彼此的包容,(3)向上的移動,(4)社會的多元傾向、公平與法治,以及(5)強化了民主的追求。
相反的,當經濟衰落時,使人民經歷到另一種不幸後果:法治、清廉與民主退步,示威、抗爭、歧視、暴力則不斷增加。
經濟衰敗帶來了道德的衰退。

從1988年第一次回大陸訪問,到今天也只有四分之一世紀。大陸已躍升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外匯存底超過三兆美元,全球第一;
有幾個省分一省的GNP已超過我們整個台灣;更不要忽視太空、飛彈、高鐵等基本建設,包括高等學府的進步。
另一方面,大陸的官僚貪汙、貧富差距、環境惡化、道德敗壞、人性貪婪...令人憂慮。
我多麼盼望經濟成長能帶給大陸全面良性的道德後果,「文明」也能在那個良莠不齊的社會中逐漸生根。


4

經濟的貢獻和警告

今天台灣「公部門」的效率參差不齊──尤其是國會,亂象叢生;「民間」台灣則處處可以看到自由、自在、自我;
因此也就看到了人民的品質、民間的活力,以及自我選擇的生活方式,這些成就得之不易。
現在,讓我歸納出:「經濟成長」在台灣六十多年來所扮演的角色及隱藏的警告:


(1)一個社會經濟落後,生活不可能富裕。

(2)一個社會經濟成果屬於少數人,社會不可能安定。

(3)一個社會只注重經濟成長,人民不可能快樂。

(4)一個社會經濟活動受政府全面控制,競爭力不可能高。


更進一步說,


(5)一個和諧社會是貧富不懸殊的、多元的、公義的。

(6)一個進步社會的媒體是公正的、政府與國會是乾淨的、有效率的、人民是肯付稅的。

(7)一個快樂社會是人民生活、社會福利、文化水平、永續發展齊頭並進的。

(8)大陸和台灣的歷史教訓是:生活安定,沒有「戰亂」;貧窮減少,分享財富,才是社會和諧的根本。


5

教育的貢獻與迫切

再綜合提出:教育在國家發展中的角色:


(1)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落後,而社會進步的。

(2)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支出過多,而財政破產的。

(3)世界上沒有一個國家,因為教育屬於少數人,而社會安定的。

(4)世界上沒有一個社會,因為教育制度受到政府嚴格管制,而能有創造力的。

(5)世界上沒有一個社會,個人如果不受教育,能活得有尊嚴的。

(6)世界上所有的社會,不能再出現「窮教育」、「苦孩子」、「缺工作」的現象。

(7)沒有一項支出比投資教育更迫切;沒有一項工作比從事教育更重要。

(8)孩子失學的傷痛,是你我的傷痛;孩子上學的微笑,是天使的微笑。


在歷史長河中,18世紀產生了「工業革命」,19世紀出現了「殖民地」,20世紀爆發了「世界大戰」,
21世紀全球每個角落,要不斷地構建文明社會,來增進人類福祉。


6

我的夢想

五十年前馬丁金恩牧師發表的〈我有一個夢〉(I Have a Dream),被認為是20世紀美國最動人的一篇演講,
他的夢是消滅膚色歧視,追求民權平等。

做為傳播經濟與教育進步觀念的工作者,我的夢想是:


(1)人人受教育、就有生存的本領。

(2)人人有工作、就有活的尊嚴。

(3)人人有付稅的能力及真誠、就會產生文明。

(4)人人有盡公民的責任及熱情、就會永續發展。


以經濟教育進步之火炬,導引人類文明的躍進。

總結六十年來台灣前進的思索是:貧窮是台灣成長的動力,文明是台灣人民的歸宿。

我們所嚮往的「文明社會」是指匯聚的社群,具備高度文化水準及科技發展,同時擁有多元創新的誘因,相互包容尊重的生活方式,
以及共同致力於永續發展。要擁有這種「文明」,必須付出有形與無形的代價。哥倫比亞大學教授薩克斯(Jeffrey Sachs)
在近著《文明的代價》中有精闢的論述(筆者寫了一篇五千字導讀,此書剛由「天下文化」出版)。

在走向「文明社會」的燦爛前景中,我們要傾全民之力,克服我歸納出來的當前台灣社會五大落差:


˙知識與技能的差異,產生了貧富落差。

˙創新與創業的差異,產生了企業成敗落差。

˙格局與判斷的差異,產生了政治家與政客落差。

˙道德水準的差異,產生了守法與犯法的落差。

˙愛心與公德心的差異,產生了大愛與貪婪的落差。


以十五年為期,在2030年前,夢想成真。台灣成文明島,台灣人全都是文明人。


(本文根據「星雲人文世界論壇」講稿增修)



●2013/10/14 聯合報


...........................................《關於/高希均》...........................................


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 創辦人/董事長,
曾任教於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河城校區)經濟系(1964-1998)、台灣大學講座教授、海基會董事、國統會研究委員。
現為行政院顧問、監察院諮詢委員、中興大學知識經濟講座教授、財團法人遠見‧天下文化教育基金會董事長。

1980年代在台灣發起創辦《天下雜誌》、《遠見雜誌》與「天下文化出版公司」,
2002年又創辦「小天下」少兒讀物、現為「遠見‧天下文化事業群」董事長及《哈佛商業評論》全球繁體中文版發行人,
持續推動進步觀念之傳播。

標籤:
瀏覽次數:142    人氣指數:4742    累積鼓勵:230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用愛,畫下休止符/羅斯提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鹽的笑聲-閱讀及翻譯辛波絲卡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