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5,818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224677
雲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第466號囚犯的番茄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引導別人的車尾燈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
作者:
雲
日期: 2014.01.14 天氣:
心情:
馬友友鮮為人知的愛情故事(絕版珍藏老照片)
被西方媒體評為“最性感的古典音樂家”馬友友,居然沒有任何音樂學院的畢業文憑。
雖然他已獲15個格萊美大獎,卻一直拒絕登上領獎台。
《時代》人物周刊的一篇文章認為:馬友友是古典樂壇的寵兒,也是最受爭議的叛逆者。
幾十年來,這位華裔音樂家走過了一條艱難的人生孤旅。
而他的愛情也如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如天籟之音,充滿夢幻般的色彩……
“一吻之賭”失掉初戀
馬友友出生於音樂世家:父親是音樂教育家,母親是歌唱家。
4歲時,父親把他領到了大提琴面前,把巴赫的樂譜交給他。
馬友友對音樂的痴迷讓人吃驚:兩年時間,他練琴的地板上居然被壓出了一片坑凹。
(馬友友的父親馬孝駿與母親盧雅文在法國巴黎結婚時的照片。父親馬孝駿為音樂教育學博士,同時也是作曲家兼指揮家,曾任南京中央大學教授;母親盧雅文則是國立中央大學藝術系
畢業的聲樂女歌手)
(馬友友與母親)
(馬友友的母親為了相夫教子放棄了做歌唱家的夢想)
(童年拉琴時的馬友友)
6歲時,馬友友來到美國,跟著名指揮家斯坦恩同台演出。
演奏完畢,觀眾把瘋狂的掌聲送給了這位音樂神童。
幾年後,在斯坦恩的勸導下,9歲的馬友友決定進入正規的音樂學院學習。
那時馬友友已經跟許多名家合作演出過,出了個人專輯,上了暢銷排行榜,已頗負盛名。
但是,正處在青春萌動期的他開始放縱自己:他蓄起了披肩長發,開始曠課、抽煙、酗酒……
一個週末,馬友友在百無聊賴時參加了一個同學的生日派對。
朋友同他打賭,誰能在晚上12點時得到一個叫吉兒的女孩的吻,那麼第二天他就可以獲得兩張NBA的入場券和一整塊外賣海鮮比薩餅。
馬友友對吉兒一無所知,只聽說她是才女,從小在歐洲長大。
還有她因為外型酷似“芭比娃娃”有了“芭比小姐”的綽號。
可是,當馬友友走到她面前的時候,手心卻開始冒汗,這是“派對王子”從來沒有過的。
然而,漂亮的女孩卻主動向他伸出了手:“我叫吉兒,很高興認識你,YOYOMA(馬友友的英文名)。”
入夜,晚風有些清涼,吉兒給馬友友講起一個故事:“14歲生日的時候,我在維也納得到了一張音樂會的門票,那是一個大提琴獨奏會。大幕拉開後,是一個
跟我年齡差不多的少年。在鋼琴的伴奏下,他老練地開始了演奏,所有的人都被他吸引。那天晚上我對父母說,這個才華橫溢的少年是我見過最性感的男人……
“我搬到了美國,到了紐約,試圖再尋找那個少年,可是不知道為什麼我再也沒有查到他音樂會的消息了。直到有一天我聽說了他在朱麗亞音樂學院就讀的消息,你可以
想像我的興奮……”
聽了吉兒的一席話,馬友友良久無言―――那個少年之所以銷聲匿跡,是因為他正沉湎於各色派對和酒會中的緣故。
12點到了,幾個朋友在遠處叫馬友友的名字,他一下子回到了現實。
他想都不想就吻了吉兒,轉身離去。
第二天,馬友友得到了NBA門票和比薩餅,可是他一點兒都不快樂。
而吉儿知道那個晚上的內幕後覺得很受傷。
她給馬友友送來一封信,信中夾著那張她14歲生日時馬友友的音樂會門票。
她只寫了一句話:“我後悔回到美國,你摔碎了我的夢。”
吉兒的信讓馬友友深受震動,一番痛苦思考後,他決心重新調整自己的人生。
1972年春,17歲的馬友友決定從朱麗亞音樂學院輟學。
院長握著他的手不解地問:“為什麼要讓自己的音樂理想湮滅?”馬友友回答很簡單:“我覺得現在的自己沒有資格繼續做一個音樂人,我迷失了太久了。”
不久,吉兒要回歐洲了。
馬友友聽說後趕到機場送行,卻沒有勇氣向她當面道別。
飛機離去後,這個少年久久徘徊於機場外的草坪,眼中噙滿淚水。
說起這段經歷,馬友友的母親說:“那是他的初戀。吉兒走後,他痛苦了一大段時間,甚至有一次他問我:有沒有辦法讓時間倒流?我告訴他沒有,
但是我們可以重新書寫未來。於是,他考上了哈佛。”
哈佛邂逅重拾琴弓
轉眼間,馬友友在哈佛已經進入了第4個年頭。
在一個春光明媚的日子裡,習慣低頭思索走路的馬友友不小心撞到了一個人,他抬起頭的一瞬間呆住了。
“你胖了高了,而且換了眼鏡。”她平靜地看著他說。
他張著嘴,什麼都說不出,他的手心又在出汗……
她就是吉兒,他們分手4年後竟又重逢。
吉兒還是那麼熱情和大方:“聽說你在修人類學,這似乎跟大提琴無關呢!我修數學,剛剛入學。”與吉兒相遇後的那個晚上,馬友友一夜無眠。
第二天一早,他把電話打到了吉兒的宿舍,吉兒的同室說她已回長島家中了。
吉兒到家後意外地收到了馬友友的信,裡面是那張被保存多年的音樂會門票。
在吉兒當年的留言旁邊,貼了馬友友這樣的字條:“你離開我後,愛情和音樂似乎都從我的生命裡消失了。我放棄了大提琴已經快4年了,現在的我不知道還
能否會拉琴。昨晚,我躊躇了一夜,我想要為你做一件事情,彌補我從前的荒唐和輕薄。我想了很久,覺得只有一個辦法:我要為你舉行一個獨奏會
。請別拒絕我。”
馬友友為吉兒所舉行的獨奏會是在學院小禮堂舉行的。
馬友友這輩子從沒有這樣怯場過,他調音許久,就是不敢拉出第一個音符。
吉兒在台下耐心等著,她發現馬友友的手抖得厲害,就走到了他的面前,把手搭在了他的肩上,溫柔地問道:“親愛的,你擔心什麼呢?”馬友友
憋紅了臉說道:“我擔心我演出失敗,你又跑回歐洲。”吉兒在馬友友的臉頰上輕輕地吻了一下,說道:“我哪也不去,你在哪裡,哪裡就是我
的家。”
馬友友受到了鼓勵,第一個深沉的音符終於從他的手中滑出。
同樣是巴赫的《熱情》,所不同的是現在的《熱情》裡飽含著男人深沉的渴望。
當音樂終於停下的時候,吉兒走上了台,俯身在馬友友的身邊說:“4年前的那個晚上,我曾經對父母說過你是我見過的最性感的少年。但是我
隱瞞了一句話,現在我補充上,我要嫁給他!”馬友友的臉紅了,激動地抱住他的夢中情人,拼命旋轉。
1974年,在哈佛大學生的反越戰集會上,馬友友在吉兒的鼓勵下,正式拾起了大提琴。
在那個上萬人的集會上,他那首優美動人的越南民歌《湄公河春望》和匈牙利作曲家柯達依的《悲慘世界》震撼了在場所有人。
演出結束後,會場裡一片寂靜,許久,大家才從他美妙的意境中甦醒過來,長久地歡呼著“YO- YOMA”的名字,如痴如醉。
那次集會使馬友友深刻感受到了音樂給人們帶來的震撼力,他決定重出江湖。
(1974年,就讀於哈佛大學的馬友友,右為演出及海報)
愛妻助他走出陰霾
1978年,馬友友與吉兒正式結婚。
兩年內,他們的一雙寶貝兒女相繼出世。
吉兒放棄了在哈佛繼續攻讀數學博士的機會,做了一個賢妻良母。
吉兒不僅是丈夫生活上的好伴侶,也是事業上的好幫手。
她以自己旅行非洲時所見的叢林音樂卡爾哈利的節奏為靈感,建議丈夫大膽嘗試非洲音樂元素。
一年後,承載著馬友友全新創作理念的《Meyer》獲得了該年度的格萊美大獎。
(2005年第15次獲得格萊美獎的馬友友)
同年,馬友友的4張新專輯全部打入了世界古典音樂排行榜。
尤其是他的《巴赫靈感》專輯,由於對巴赫的全新詮釋風靡世界,被譽為二十世紀古典音樂界一個偉大改革,為古老的經典曲目賦予了新的生命。
許多現代音樂評論家指出,馬友友的大提琴穿越了國界、戰爭、宗教,琴聲裡飽含了生命的激情和愛情的震撼……
20世紀90年代初,正當馬友友處於事業頂峰之際,卻遭受了一場重大的危機。
而在最艱難的時候,讓他重新站立起來的恰恰又是他的妻子吉兒。
由於馬友友從20世紀80年代起,不斷地把世界各地的民樂、通俗樂甚至邊緣樂器都融入了他的創作,觸怒了嚴肅音樂界的保守派。
1992年春,維也納國家劇院宣布取消與他簽訂的演出合約。
同時,馬友友的恩師,也是他最依賴和崇敬的指揮家斯坦恩先生也拒絕與他同台演出。
電話中,他對馬友友說:“孩子,你在自以為是的軌道上滑行得太遠了,難道你想把古典音樂變成兒歌秀?”
馬友友無聲地放下了電話,被迷茫和孤獨徹底地打倒。
那天晚上,他給遠在美國的妻子打了一個電話。
吉兒第一次聽到丈夫哭泣,心都碎了。
她推掉手頭的工作,飛到了丈夫身邊。
吉兒像母親一樣地摸著馬友友的頭說:“貝多芬說過規則就是用來打破的。你認為所有的古典音樂都是當時的民歌和流行音樂的最佳組合,你不願意我們的孩子
和孩子們的孩子只知道莫扎特和巴赫,而不知道在我們這個時代還有音樂存在過!你沒有錯,這不是一個妻子的看法,而是你最信賴的朋友的由衷感慨!”
1999年,馬友友醞釀了10年之久的《巴西之魂》專輯終於問世。
經過曠日持久的論戰,格萊美第12次給他“加冕”。
2000年,他為電影《臥虎藏龍》演奏主題曲,這首新古典提琴曲獲得了當年奧斯卡最佳音樂獎。
2004年春,馬友友再次獲得43屆格萊美大獎。
迫於公眾和媒體強大的輿論壓力,維也納國家劇院再次向馬友友發出邀請。
2005年春,馬友友在回答美國《時代》周刊專訪時說到他和吉兒的婚姻:“我慶幸擁有了這樣一位集美麗、智慧和愛於一身的女性為伴侶。我們是大提琴上的弦和
弓,誰離開誰都不是琴,都不成音樂……”(完)
(馬友友與吉兒)
(據《婚姻與家庭》改編 )
延伸閱讀:
馬友友曾為五位美國總統獻藝被譽為白宮第一御用藝術家
馬友友是白宮的常客,他曾為五位美國總統獻藝,最早的一位是肯尼迪總統,當時馬友友年僅7歲,與胞姐一起在白宮演出。
2011年的2月15日美國總統奧巴馬親自將一枚象徵美國最高平民榮譽的自由勳章掛在華裔大提琴家馬友友的脖子上。
與他一同分享這一殊榮的還有德國總理默克爾、美國前總統老布什、“股神”巴菲特等其他十四人。
奧巴馬還拿馬友友曾獲得16座格萊美獎開玩笑,笑稱自己只比馬友友落後14座。
奧巴馬在當議員和總統候選人時曾分別以兩本書《父親的夢想》和《無畏的希望:重申美國夢》兩次獲得格萊美最佳誦讀專輯獎。
在授勳儀式上,奧巴馬稱馬友友是自己遇到過的最快樂的人,“儘管馬友友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大提琴家,但比他對音樂的熱情更偉大的是他對公眾的熱情,我
能證明這一點。”奧巴馬說,“他是我見過的最快樂和最豐富的人。”
(1962年,7歲的馬友友與姐姐馬友乘在肯尼迪中心為肯尼迪總統和夫人以及五千名觀眾表演,右為著名指揮家音樂大師伯恩斯坦,左中圖為肯尼迪總統及夫人)
(1987年9月,受邀在白宮為裡根總統、第一夫人南希及到訪的明仁皇太子夫婦表演)
(1994年10月,克林頓總統夫婦為馬友友頒發國家藝術菁英獎)
(2002年4月,獲國會藝術獎章時與國務卿賴斯女士同台演出)
(2011年,奧巴馬為馬友友授予自由勳章)
馬友友與他的“絲綢之路合奏團”
出於對啟動世界文明交流的古代“絲綢之路”的景仰,和對屬於中國人的音樂之根的探求情結,1998年,馬友友正式創建了非營利性的“絲綢之路”音樂計劃。
近10年來,他發掘各國各民族優秀的音樂家,用自己的大提琴與中國的琵琶和笙、日本的尺八、印度的鼓等東西方各種樂器同場演奏,同時也把這些音樂家和
他們優秀的作品介紹給西方聽眾,如今,凸顯絲綢之路沿線各個國家音樂精髓的“絲綢之路”,已成為世界音樂的頂尖品牌。
馬友友的傳世名琴
馬友友最主要演奏樂器是一把1733年、在威尼斯組裝的Montagnana 大提琴,名為Domenico ,要價250萬美元,暱稱為Petunia,馬友友曾有一次將它遺留在紐約的計程車裡。
後來找回且並未受損。
馬友友的另有一把原屬杰奎琳·杜普蕾的大提琴,是一把罕見的1712Stradivarius大提琴,名為“Davidov ”。
杜普蕾病重不能演奏後,這把琴就被借給馬友友演奏。
後來杜普蕾去世後,該琴被拍賣,新的買家雖然不知何人,但這位收藏家仍然決定將此琴繼續借給馬友友使用。
除此之外,他還擁有一把碳纖維製成的大提琴,製作公司為波士頓的Luis and Clark。
(馬友友的碳纖維大提琴)
馬友友與賈伯斯
已故傳奇企業家、美國蘋果公司聯合創辦人、前行政總裁賈伯斯一生崇拜和敬仰的人並不多,但是他對於古典音樂家馬友友十分尊敬,賈伯斯既欣賞馬友友的藝術造詣,又推崇他的人
就像他的大提琴曲一樣和藹而深邃。
兩人在1981年相遇,當時賈伯斯在參加阿斯本國際設計大會,而馬友友正在參加阿斯本音樂節。
賈伯斯被馬友友追求“純粹”藝的精神深深打動,並成為了他的樂迷。
他曾邀請馬友友去他的婚禮上演奏,但是馬友友當時去了外地演出。
幾年之後,馬友友來到賈伯斯的家,坐在客廳裡,拿出了他的1712斯特拉迪瓦里大提琴,演奏了巴赫的曲目。
他告訴賈伯斯夫婦:“這是我本來希望在你們的婚禮上演奏的曲子。”賈伯斯淚流滿面,並告訴他:“你的演奏是我聽過的最棒的,有如上帝駕臨,因為我不
相信一個凡人能做到這樣。”在後來的一次拜訪中,他們圍坐在廚房裡,馬友友讓賈伯斯的女兒埃琳摸了摸他的大提琴。
當賈伯斯被確診癌症後,他請求馬友友答應在他的葬禮上演奏。
2011年10月7日賈伯斯的葬禮以小型私人聚會的形式秘密進行。
現場不但賈伯斯的朋友和家人在活動中發了言,世界知名的藝術家也都到場表演,賈伯斯遺願中曾請求馬友友在葬禮上演奏,如今他的願望已經達成。
馬友友小時候的練琴方法(值得教師和家長借鑒)
馬友友說,父親教小孩拉琴確實有一套。
他知道小孩子不容易專心,因此父親每天只要他練琴15分鐘,但在這15分鐘內,必須集中精神全心全意地練。
直到今天這種教育方式仍讓他受益不盡。
標籤:
瀏覽次數:
3653
人氣指數:
5513
累積鼓勵:
93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1
1
第466號囚犯的番茄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引導別人的車尾燈
住戶回應
時間:2014-01-14 21:17
他, 64歲,新北市,流通/零售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4-01-14 18:46
他, 59歲,新竹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