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646847
 天空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自性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過分!男女惡煞深夜虐狗 狗狗重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明心見性
作者: 天空 日期: 2014.09.01  天氣:  心情:
「明心見性」是禪宗最喜歡講的詞兒,《法寶壇經》惠能大師說學法要「識本心」。又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但一千多年來,卻沒有人(包括禪宗)能把「明心見性」這四個字說得清楚。

首先,什麼是「心」?什麼是「性」?「心」與「性」有什麼不同?就沒有人搞明白過。

禪宗把「心」和「性」混在一塊說。若心和性是同一件事,又為什麼要分成兩個字來說呢?

禪宗以惠能大師之法為宗,又以《金剛經》為諸經之最,因此才會搞不清楚「明心見性」之法。

整本《金剛經》事實上根本沒有一處提到「見性」二字。反倒是佛陀親定的「諸經之王」——《大乘大般涅槃經》以「見性」為宗.在在處處都強調「見性」。

惠能大師精通此經,《法寶壇經》記載:惠能第一次公開說法是在廣州法性寺,依《大乘大般涅槃經》經義大談「見性」,語驚四座,受到印宗法師頂禮恭敬而為上席。此次法會,他曾一再引用此經原文,可見他曾精學《大乘大般涅槃經》。

此後,他又曾為無盡藏比丘尼詳盡開解此經,可見惠能大師的「明心見性」之法是有來歷的。

神會以後的「禪宗傳人」,就不太留意《大乘大般涅槃經》,只強論《金剛經》,甚至有的還依「拈花微笑」,痛貶經典為「文字障」,居然不許使用文字語言。這樣一來,就很難把「心」與「性」這兩個觀念搞清楚。

什麼是「心」

首先我們要知道「心」是什麼?佛教講的心,是指中心的「心」。也就是以心念(心意識種子)為圓心、為定點,以心所欲求、關懷、思惟、攀緣、排斥、分別、計較的一切為半徑,畫一個圓周,這就是我們「心」的範圍和內涵,這個圓周的中心就是「心」。

圓周內就是心之所欲、心之所念、心之所行、心之所至。

因此,這個「心」的內涵,與本體的「我及我所」是同義詞。

惠能大師說:「心原是妄。」「心」是沒有影兒的事,《華嚴經》則說「心是識」。依十二因緣法,識由「無明、行」而生。是知「心」本無生,而以無明造作有生,故又說它是「有」。以什麼為「有」呢?以我們所欲求、關心、攀緣的人事物為「有」。因此心如諸法,它是「說法不有亦不無,以因緣故諸法生」。

「欲求」決定了圓心、半徑和圓周,圓周又決定了半徑的長短和圓心的所在,圓心又決定了半徑和圓周,因此三者是「無有自在」。

「無有自在」說它不能獨立存在,必須「依他而立,繫屬眾緣」。一切法都彼此依他而立,也就是一切法都無有自在。

那麼心到底是什麼東西呢?心依「因緣」而生。若無因緣,心則不生。心又是一切存在的「因」,因為一切法都從這裡開始,也就是所謂的「心生,種種法生」。

我們不但要知道心是如何存在的,還需要瞭解它所呈現的相是什麼,所產生的能力是什麼,它的作用是什麼,它的性質是什麼。

相性體力作

《妙法蓮華經》說的「相、性、體、力、作」,是講「心」的真實義。

「相」指六塵的一切「現象」,也就是由色、聲、香、味、觸、法所組合的表「相」,亦即心所呈現、心所感受的境界。

「性」是心的「性質」,有佛性和魔性、苦性和樂性、善性與惡性。魔性就是苦性,佛性就是樂性;魔性是惡性,佛性是善性;佛性「清淨」,魔性「雜染」;佛性是真,魔性是假。能破解魔性的是佛性,故真性是佛性,假性是魔性。「真」又是真我,有實性,故是真常,永不變異。是故佛性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而魔性則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

「體」是本體,是說「心」(指「我及我所見、我所能、我所作、我所受」,簡稱「我及我所」)如何存在?心以它的相、性、體、力、作而存在。又以所能認識、認同、認領、造作的內容而存在。這個存在的本體,是非有非無、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能生一切能滅一切的,這就是虛空的性質。心可以等同虛空,虛空是心的本體。

「力」就是如來十力、諸佛威神力、神通變化力、慈悲力、智慧力、信解力、以及一切能夠為善、作惡的力量。這一切都是心的力。

「作」是心的作用,心無作而無不作,因為它本身是不造作的,但又可以造作包括天堂、地獄的一切。所謂「真空妙有,任運自在,遊戲神通」。

佛教觀察一切人、事、物的相、性、體、力、作,一切人事物的因、緣、果、報,乃至本末、究竟。若能究竟,就是佛性。佛性又叫清淨無餘究竟大涅槃。

心的「性」

心的性質是什麼?心有很多作用,它是造苦的機器,又是受苦的機器;它也是造樂和受樂的機器。心最重要的能力是能「覺」也能「迷」,覺是「佛」,迷是「魔」。能力及作用代表心的性質。所以,心性的起點是「佛性」和「魔性」。魔性能覆蓋佛性,佛性能揭露、降伏魔性。

因此,要想「明心見性」,就必須先「明其妄心,見其魔性」,才能進一步「明其真如心,見其佛性」。為什麼呢?因為我們必須先破解並降伏妄心和魔性,才能體現佛性。

我們學佛法後,較易先見到他心的魔性,其次方能見到自心的魔性,但要想見到佛性則相當難。

魔性、佛性

心能迷惑我們,因它可以起顛倒、虛妄、欺誤、傷毀、苦的作用(無明乃至老病死等憂悲苦惱——十二因緣法),這叫魔性。但它又可以覺察到顛倒、虛妄、欺誤、傷毀、苦,而這苦既然是「顛倒虛妄」的,故並非真實存在,覺悟此則又能滅度一切苦,以能覺苦之因、緣、果、報,乃至本末、究竟,而能滅苦,這就是覺性,又叫佛性。

惠能大師在廣州法性寺說:「惟論見性,不論禪定解脫。」見性時,便覺知魔性覆蓋、欺誤、迷住佛性,因魔性是妄心的派生,亦是真如心的顛倒起用。而佛性卻能揭露、降伏魔性。所以佛性又叫自性,是心最根本的性質,也就是禪宗最愛講的「本來面目」。

佛性能揭露,並覺悟乃至滅度「顛倒、虛妄、欺誤、傷毀、苦」的魔性,所以說「覺」(佛)的性質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而「真我」之性亦稱「自性」。

佛性如何才能體現呢?主要通過魔性的考試。考題是「什麼是自性」?標準答案是「何期自性本自清淨,何期自性本不生滅,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無動搖,何期自性能生萬法」。或簡答「真常、真樂、真我、真淨」。

「心量廣大」,圓的半徑就加長了。心若「猶如虛空」,就沒有半徑,也沒有圓周了,心就能無所不在。雖說心無自性,但又「有」,故能覺能迷。若依法修行,「能迷的心」終究會被「能覺的心」發露、摧伏、滅度。

佛乃覺也

覺的性質有四: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也就是大般涅槃的性質。見不到真常、真樂、真我、真淨,就沒有見到佛性,這是絕對真理。這個理,放在三世十法界任何一個眾生身上皆準,故是真常。這個佛性,不隨時間地點或任何一個眾生而改變。

如何見佛性

《大乘大般涅槃經》的「二十觀」說:「以何方便得見佛性?」答案有兩個,先說簡單的,就是「返照」。照見眾生之魔性,比較容易。返照自心之魔性,要依正法之導引去了見魔性的相、性、體、力、作——魔相是虛妄(虛假的常、樂、我、淨的幻相);魔性是無常、無樂、無我、無淨;魔體是顛倒;魔力是迷;魔作是攀緣、分別、造作。再根據十二因緣法去正確發露其因、緣、果、報,窮盡探索因果的本末(無明及八苦)乃至究竟,則見諸法實相,入於第一義空,終至究竟降魔。

這整個過程即是佛性的體現,又叫「法華三昧」。所以惠能大師說:「汝但返照,密在汝邊!」故知,「返照」即是佛性的「方便」,這是簡單的答案。

若論「標準答案」,則是「以〈三十七助菩提分品〉的方便,能見佛性」,也就是從四念處、四正斷行、四定斷行神足、五根、五力、七助菩提支、八正道來見佛性。從八正道的正見、正思維、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就能得正定的果。只有修「定」才能見到佛性,故知三十七助菩提分品即是方便,通過三十七助菩提分品的導引得見佛性。

「二十觀」中又問:「云何修定得見佛性?」

修定則能正觀察、隨順觀察而見魔性。隨順什麼?隨順觀察十二因緣法。這是悉達多太子在菩提樹下的身教示現:順逆思惟十二因緣法、觀察十二因緣法,得以降伏十二種魔軍眾,得見佛性。

世尊見到佛性後的結論是:「奇哉,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這就是說一切眾生皆具平等佛性,「只因妄想執著,不能證得」,因為眾生「心墮邪見」(顛倒),開始「無明行」的心路歷程,而墮入生死苦海,難以復出。

世尊在菩提樹下思惟是為了修定,修定是為了見佛性。而三十七助菩提分品和十二因緣法,是修習禪定的主要內容,但這還不夠。

佛陀把通過修習禪定明心見性的最後步驟在《大乘大般涅槃經》中揭示出來:一切修習禪定者,在佛陀示滅之後皆須「以戒為師」,這個戒律就是最高的「無上戒」,即是「心無放逸」戒,此戒亦是「諸善根本」。

佛陀是無上師,此師示滅後,一切修行人都不得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而見師。是以,只能依戒見師,若能奉持「心無放逸」這一無上戒,則能見到無上師。此無上師,即是佛性。

故知,依「心無放逸」戒,即能見佛性。這就是佛陀臨示滅前囑咐弟子「以戒為師」之深心慈念。

要想奉持「心無放逸」無上戒,並非容易,先得奉行「四依四不依戒」以為最殊勝之方便。換句話說,「四依四不依戒」是奉持「心無放逸戒」的先決條件。

什麼是「四依四不依戒」

「四依四不依戒」是:「依法不依人,依義不依語,依智不依識,依了義經不依不了義經。」

至於四依四不依戒的豐富內容,無法在此說清楚。必須另立專題,詳細探討。

總 結

明心見性不是一個空泛的口號,若按〈卅七助菩提分品〉、十二因緣法次第修行,並在整個過程中奉持「四依四不依」的殊勝戒,護持「心無放逸」無上戒,這樣才能通過滅度一切眾生,也就是消滅三世業障,才能明其妄心,見其魔性。再進一步認識並體驗到心的相、性、體、力、作,全面掌握心的作用,這時方能初步達到「明心見性」。

「明心見性」的目的,是為了「見性成佛」。為了「明」其「真如心」,為了「見」其「佛性」,必須先能「明其妄心,見其魔性」。這樣便能進一步作到如《金剛經》所說的「降伏其心」。也就是降伏其妄心,摧滅其魔性。在進行降伏的過程中,就是真如心和佛性的體現,這就叫「明心見性」。

簡言之,明心見性的目的,就是通過正法去見「心」的造作,而這能正見、正知的力量,就是佛性(覺性)的體現,在這個基礎上,再進一步正確迴向:「一切眾生心中,佛性本來平等」的真理。

一九九九年七月三○日黃勝常開示,講堂同學整理

註 解

見《法寶壇經》行由第一,弘忍謂惠能曰:「不識本心,學法無益」。
見《法寶壇經》行由第一。
見《法寶壇經》行由第一。
見《法寶壇經》機緣第七。
「拈華微笑」的典故,指世尊於靈鷲山登座,當其拈華默然之際,大眾俱不解其意,唯獨摩訶迦葉破顏微笑,世尊乃當眾宣言:「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實相無相,微妙法門,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付囑摩訶迦葉。」宋代以降,禪林盛傳此說,謂此係根據《大梵天王問佛決疑經》所載。然該經
並未收入大藏經中,現存者亦被認為是偽經,故此說頗為可疑。而「禪宗傳人」卻引典故中「不立文字,教外別傳」之說,痛貶經典為「文字障」,認為不必經由語言文字,即可像摩訶迦葉一樣默然傳佛心印。
心意識:指心、意、識三者。心,集起之義;意,思量之義;識,了別之義。大略言之,心是主體,意與識是心作用之兩面。
見《法寶壇經》坐禪第五。
十二因緣法:是佛教基本教義,講的是一切人、事、物的發生、存在、消滅的道理:即無明、行、識、名色、六入、觸、受、愛、取、有、生、老病死,共有十二個環節和次第,含有十二種相依相關生起之因果關係,稱為十二因緣法。
見《維摩詰所說經》佛國品第一,長者子寶積於佛前所誦之偈。
見《大乘大集地藏十輪經》卷第三。
見《法寶壇經》付囑第十。
如來十力:如來具足十種智力,又作十神力:1,知處非處智力;2,知業報智力;3,知靜慮解脫無持無至智力;4,知根上下智力;5,知種種聖解智力;6,知種種界智力;7,知遍趣行智力;8,知宿住隨念智力;9,知死生智力;10,知漏盡智力。
涅槃:梵語NIRVANA,即「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並且是「真常、真樂、真我、真淨」之境界。
妄心:虛妄分別造作之心。
見《法寶壇經》行由第一。
見《大乘大般涅槃經》。
三世十法界:三世,即過去世、現在世、未來世之總稱。十法界,指無量無邊的空間,分為佛、菩薩、緣覺、聲聞、天、人、阿修羅、餓鬼、畜生、地獄十界。
見《大乘大般涅槃經》梵行品第八之七。
八苦:生苦、老苦、病苦、死苦、愛別離苦、怨憎會苦、求不得苦、五陰盛苦。
諸法實相:指一切萬法真實不虛之體相,或真實之理法、不變之理、真如、佛性等。以世俗認識之一切現相均為假相,唯有擺脫世俗認識,才能顯示諸法常住不變之真實相狀。
第一義空:佛、菩薩所證得之空,斷絕有無差別,非二乘凡夫所能測知,故亦稱不思議空。指大乘至極之涅槃,諸法實相為空。又作勝義空、真實空、涅槃、諸法實相,為第一義無上法,非常非滅,不受不著,其性自爾,真空妙有,故名第一義空。
見《法寶壇經》行由第一。
三十七助菩提分品:為開啟智慧,體現覺性,進入涅槃境界的三十七種修行方法。可分七科如下:
1、四念處——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
2、四正斷行——已生惡令斷,未生惡令不生;未生善令生,已生善令增長。
3、四定斷行神足——又作四神足:欲定斷行神足、精進定斷行神足、心定斷行神足、觀定斷行神足。
4、五根——根,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所謂:信根、精進根、念根、定根、慧根。
5、五力——力,即由五善根而生力。所謂:信力、精進力、念力、定力、慧力。
6、七覺分——又作七覺支、七覺意:擇法覺分、精進覺分、喜覺分、輕安覺分、捨覺分、定覺分、念覺分。
7、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
十二魔軍眾:指欲貪、不歡喜、飢渴寒熱、愛著、睡眠、驚怖恐畏、狐疑惑、瞋恚忿怒、競利爭名、愚癡無知、自譽矜高、恆常毀他人等。又見《大乘大般涅槃經》高貴德王品:「能枯十二因緣大樹,堪與天魔波旬共戰,摧其勝幢。」
見《華嚴經》。
見《法寶壇經》行由第一。
迴向:以自己所修之善根功德,布施給一切眾生,並以供養三世諸佛,叫作「迴向」。
標籤:
瀏覽次數:91    人氣指數:291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自性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過分!男女惡煞深夜虐狗 狗狗重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