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05981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4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44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43
作者: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日期: 2011.05.21  天氣:  心情:

蔡禮旭老師主講
『穢污詞』,這是惡口,粗魯罵人。我們在茶餘飯後絕對不要去批評他人,有時候還會把國家領導人、政府領導人拿起來開玩笑、揶揄,這些都很不好,這些讓孩子聽到,他對人、對領導者就沒有恭敬之心。所以我們要謹慎,不要做這些壞的榜樣。我們看下一句「見未真」,一起念一下:


【見未真。勿輕言。知未的。勿輕傳。事非宜。勿輕諾。茍輕諾。進退錯。凡道字。重且舒。勿急疾。勿模糊。彼說長。此說短。不關己。莫閒管。】


『見未真,勿輕言』,當他人給我們講的話,我們還沒有確定他講的是不是真的,絕對不能又從我們的口上傳出去。不能對別人說,我聽說怎麼樣怎麼樣,這樣有可能這個言詞上已經影響到他人的名節,你又不經意講出去,可能到時候人家責怪起來你也難辭其咎。有一次有個朋友他來找我,他就提到:因為我聽某個人談到你哪些事情,但是我覺得不大可能,所以我親自來問你。他是聽到別人講了一些我的不好,可是他並沒有就聽進去,而是直接來找我。我們也很客氣,就實際的情況講給他聽,所以這位朋友後來跟我的關係也很好,也一起在做中國文化的推廣。他處理聽到的讒言非常理智,他沒有輕傳,他會當面來求證。也很有可能,我們身旁很熟悉的人也很有交情,但是旁邊有人讒言一進來,我們好像就被影響。其實可能講讒言的人根本對他的認識都沒有我們深,我們還聽他講,這樣就不夠理智了。


曾經也有個故事提到,曾參的母親有一次聽到人家說曾參:曾子殺人!第一次聽的時候相不相信?不相信,第二次、第三次,三次以後,心裡面都動搖了。所以我們對人要真正有所認識,交情才會深,了解到朋友做人做事的分寸、原則,我們自然而然不會因為別人的讒言,而去誤會、誤解這些好的朋友,好的同參道友。


其實縱使我們聽到他人對我們有所批評,我們也應該就這些批評的話語,先反躬自省,是不是有如他所說。縱使他說的真實性只有十分之一,只有百分之一,我們也應該反省這十分之一,這百分之一。而當別人有讒言的時候,我們也不需要受影響,也不需要動怒,因為他在幫我們消業障,不然無始劫的業障怎麼消?當對方在講讒言,事實上他的內心也很空虛、也很痛苦,所以我們念念當中也要把功德迴向給他,這樣無形當中就可以把這段怨結慢慢化解開來。不然當他講你的讒言,你馬上也回應他,可能就會愈來愈複雜,愈來愈糟糕。


當你說我講的是事實,我要去解釋,會讓事情更簡單、更清楚嗎?所以要忍得下來,讒言就好像「舉火焚空,終將自息」。而當有讒言你不去辯駁,等事情過了以後,反而會贏得大家對你的尊敬。所以百丈禪師說,「是非人我以不辯為解脫」,不用去辯解,所謂日久見人心。所以「見未真,勿輕言」。縱使今天我們聽到的確實是事實,是講到朋友的不好,而當這個不好會影響到他一生的名譽,我們能不能傳出去?也不應該傳出去。假如是真正的事實,我們應該在私底下好好勸導他;假如這些讒言不是事實,我們去安慰安慰他,互相鼓勵:沒關係,消業障。


下一句,『知未的,勿輕傳』。很多事理假如我們了解得還不夠透徹,也不能輕易告訴別人,不然有可能會誤導他人的觀念。「好事不出門,壞事傳千里」,從這句話我們也可以了解到,人對於不好的言語,好像一聽就會很容易受影響,所以我們的耳根都很輕。應該慢慢提升自己對言語的判斷能力,常常帶動是隱惡揚善的社會風氣,我們多談他人的好,少談他人的缺失、缺點。因為這個社會就是常常都是這些負面的事例太多,才會造成人心不安。所以諸位同修,我們常常打開報紙,沒看還覺得心情不錯,看了以後覺得怎麼這麼亂!


標籤:
瀏覽次數:8    人氣指數:8    累積鼓勵: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42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弟子規》與佛法修學-144
 
住戶回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