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365550
 吉米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婚姻有經營和創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杯鮮奶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客氣三次,才是真客氣
作者: 吉米 日期: 2008.02.16  天氣:  心情:


客氣,往往只是一種偽裝,一種表演。如果分辨不出真客氣與假客氣,就會招惹麻煩;瞭解「客氣」的厲害,才能在社會行走。

關於於禮數這件事,每個社會因為文化的差異,而有不同的尺度。在東方國度,它竟演變成一種制式化的全民遊戲,相當有趣。

「這是這幾天的房錢和飯錢。」
「不用啦!」
「請妳收下!」
「真的不用,你收回去吧!」

光啟社副社長丁松筠神父,初初來台時,曾借住天祥一間尼姑庵進行避靜修行。數日後他要離開,掏出三百元當房租,尼姑卻不肯收。

丁松筠可沒「上當」而立刻收回鈔票,因為他和老外同伴都有慘痛經驗,中國人客氣得挺怪異,心裡明明「要」口中卻說「不要」。吃過多次虧下來,他們定出對應法則:對方連說三次不要,才算真的不要。

這個故事接下來的情節是,洋神父與台灣尼姑在庵前追來追去,比賽把鈔票塞進對方口袋,最後洋神父確定主人「真的不要」,才致謝後下山。

真是明白人啊,丁神父:如此快速領悟中國式的人情應對,難怪後來成為極受歡迎的洋人。

嘴上說不,臉上說要》

丁神父可能不知,就算血統純正的華人,這套推與受的辭讓功夫,可也不是與生俱來的。入門課程十之八九如下:

第一課,客人笑咪咪拿出見面禮,小孩伸手就要接過來,卻被父母嚴厲的眼光喝止。「不可以,沒禮貌!」合乎禮貌的程序是,無論心中多麼想「要」,都必須先說「不要」。

第二課,小朋友奉父母之命送答謝禮,對方不收,又捧了回來。家長一看,叫嚷起來:「你怎麼沒給?」孩童無辜地回辯:「他說不用嘛!」家長更氣:「人家是客氣,你就當真啦?笨死了!」

類似情節的啟蒙教育,世世代代在各個屋簷下積極展開。純真心靈經此「當頭棒喝」洗禮,通常十分受用,對於嘴巴講出的「要/不要」的分界,不再分明。之後,隨著年齡經歷更為熟習且多加演練,三讓學就愈來愈運用自如了。

真謙與假讓》

千萬別以為這套功夫不正統,人家可是載諸正典的。《禮記》明載:「主人拜迎賓于庠門之外,入,三揖而后至階,三讓而后升,所以致尊讓也(主人迎接賓客於鄉學門外,賓客進了門,鞠躬三次才到階梯,相互推讓三次才上階梯,這是尊重及謙讓的意思)。」上個階梯都得客氣一番才合乎禮儀,舉一反三應用到生活各層面,最後深入文化肌理去了。

形式上謙虛有禮。賞質內涵真假參雜,甚至暗藏較量空間,這是「三讓」招式的奧妙之處。

先看起手式,泱泱大度君子風,不爭亦不搶,漂亮!賺足個人形象。然而,內涵可能是「真謙」,也可能是「假讓」。一種架勢同時代表兩種對立的意涵,實在厲害。

再看續招,三來三回的互動,換取到了迴旋的時間和空間。如果早有定見,這足以一再表達自己的誠意:如果心意未定,那麼正好測試對方的決心和底限,再決定自己的下一步。所謂有招無式。進可攻退可守,變化無窮,高!

當然囉!師傅領進門,修行在個人。縱然家家戶戶普傳,「三讓」功夫仍有精擅高下之別,關鍵就在表演力、人情世故的洞察力與臨場應變能力。功力高明,面子裡子倆賺飽:功力不足,「假謙」變成「真讓」,含恨留下內傷。譬如爭搶職務,口中讓賢眼裡務必盯緊對手,迅速研判一讓決生死或是尚有二讓空間。又如囊中空虛,餐後爭搶付賬卻表演過當,可就要椎心倘血了。

不懂辭讓,靠邊站》

進入現代社會,愈來愈快的腳步、愈見壯大的西洋直線條作風,大大壓縮了慢板、隱喻風格的「三讓」學的發揮空間。莽撞不知禮數的「青眼牛」人口漸增,急吼吼搶路都來不及,優雅的三辭四讓遊戲,只好靠邊站。這在競爭慘烈的職場叢林,尤其明顯。

倘若不明時勢硬要玩老把戲,恐怕落個不合時宜吃大虧,不可不察。然而畢竟傳承深厚,在人際關係往還方面,依舊保留了三讓功夫的舞台,看看座位排序場合、餐廳付賬櫃檯的熱鬧場面,就一目了然了。
標籤:
瀏覽次數:35    人氣指數:435    累積鼓勵:2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婚姻有經營和創意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一杯鮮奶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