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人要想很真誠的稱讚、欣賞別人,還真是要很習慣才做得出來。我們也看到,假如去接受一些訓練,訓練都告訴他,你都要常常稱讚別人,對別人微笑,就可以跟人家做很好的生意。往往這些上完課回來的人對你笑的時候,你會覺得怎麼樣?很奇怪,很不自然。所以這個「見人善,即思齊」確實是一種心理的狀態,我們要打從內心歡喜去欣賞、去讚歎他人。而善事,我們也要去引導別人一起來做,與人為善。在與人為善的過程,我們也要記住,有一句格言說到,「攻人之惡毋太嚴,要思其堪受;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這些人生的哲學跟中庸之道都很相應。
當我們在指出別人的缺點的時候,可不可以暢所欲言?不行,可能講到最後,他心臟病都要發作了。應該一點一點慢慢講。而且,當我們要指出別人的缺點以前,首先要先講他二、三個優點;勸別人的缺點,一定要優點大過缺點,就是「你這些做得很好,不過假如這裡再好一點就更好」,這樣他人就容易接受。
「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當我們修學念佛法門,我們的親人不反對,你都要覺得他善根深厚。你不要常常在那裡:氣死我了,勸都勸不聽,教他們這麼好的東西都不接受。我們要了解,假如你一講他就接受,那不得了,他的根性就是當生就要作佛的根性。換一個角度看,當我們學佛,你的親人不阻止你,他已經相當有善根,他的我執不重,他沒有控制、沒有佔有,這樣的親人往往都是上根利智。這時候我們不能太急躁,一急躁反而壞了他學佛的因緣。這時候更重要,我們自己要把招牌擦亮,擦不亮不行。所以在這一年多以來,我父親從有點擔心我出去,到現在他覺得佛法確實不可思議,我們的成長就是給予親人最好的一個推力,一個善緣的增進。教人以善毋過高,當使其可從,我們要從他的角度設想,怎麼樣給他循循善誘過來。
記得有一次我帶著一個小朋友到我們中心底下撿垃圾,一邊撿就看到另外站了一個小女孩,差不多也四歲左右,她就一直站在那裡看我撿,她一動也不動。這時候我們就一邊撿就往她的方向走過去,我就對這個小女孩說:請你幫老師把那個撿起來好不好?她就隨手蹲下來把這個垃圾撿起來,眼睛還在看我。她一撿起來,我們馬上給予肯定:真是太謝謝你了,來,我們一起撿。這個小女孩就開始跟著我們一起撿,結果一撿,她也很歡喜。撿了之後,因為沒有垃圾袋了,這個小女孩就衝進她家裡面拿出來一個垃圾袋,我們就一起繼續撿。撿完兩個,她又衝進去拿出第三個,要拿第五個的時候我趕快阻止她,不然不知道要撿到半夜了。我說好,好,今天就撿到這裡,謝謝你。
所以你看我們順勢讓她來參與,她也覺得做得很歡喜,看到整個庭院都撿整齊了,我們是跟小女孩已經撿到馬路上面去了。後來我就趕快叫中心這個小男生,還拿了新彊的葡萄乾去請她吃,給予她正面的肯定,這個小女孩後來有機會也會上來跟中心這些孩子一起玩。我們要讓人一起來行善也要因勢利導,不可以強加於人,一定要他馬上要做到什麼樣的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