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35229
 nico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我的祝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翁山蘇姬》前言(節錄)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 翁山蘇姬 ]
作者: nico 日期: 2012.03.18  天氣:  心情:
有一部極好的電影,一見它上映,便拚著傷口可能再次被感染的危機,一定要去看。


 [ 翁山蘇姬 ]

(拉丁轉寫:Aung San Suu Kyi,1945年6月19日-)生於緬甸仰光,是緬甸非暴力提倡民主的政治家,全國民主聯盟的創辦人兼總書記。1990年帶領全國民主聯盟贏得大選的勝利,但選舉結果被軍政府作廢。其後21年間她被軍政府斷斷續續軟禁於其寓所中長達15年,在2010年11月13日緬甸大選後終於獲釋。

1990年獲得薩哈羅夫獎,翌年獲得諾貝爾和平獎。


感動不能言喻,我看的立場與心態一定與其他人看電影只求娛樂的感受不同,對我而言,看一場電影若不能令我有所學習,還是不如別浪費那一兩個小時。


偉大的女性,在千萬人的期盼下,從暴力走向民主。我很慶幸,雖然生在這個物慾橫流的世代,生在沒有錢就萬萬不行的大體思想裡,可我有學習到其他高貴的法門。讓我得以認識,看懂,擁有崇高心靈層次思想的人,正在做的,是什麼事。

我將偉大的,翁山蘇姬女士的生平貼上來,若你也有顆高尚心靈,或對高尚心靈有所景仰,誠摯邀請您,一同觀看,以下的介紹。



[ 翁山蘇姬 ]

初年1947年,她的父親翁山將軍為了緬甸獨立而與英國談判,同年卻為政敵所暗殺。1960年,隨出任印度大使的母親前往印度。在印度中學畢業後入英國牛津大學聖休學院(St Hugh s College),獲得文學學士學位,主修經濟、哲學與政治。並在此認識了她的丈夫阿里斯(Michael Aris),婚後育有兩個孩子。她及後在倫敦大學的亞非學院修畢博士課程。

踏入政治1988年,翁山蘇姬回到緬甸照顧生病的母親。同年,長期執政的「社會主義綱領黨」領袖吳奈溫將軍下台,緬甸爆發大規模的民主遊行,但是遭到血腥鎮壓。新的軍政府隨後掌權。深受聖雄甘地的非暴力理論影響,翁山蘇姬開始參與政治,並致力於推行民選制度。


1988年3月,當翁山蘇姬匆匆告別丈夫與兩個兒子,回到仰光照顧因中風病危的母親時,正值緬甸人民發起反抗軍政權的遊行示威,遭到軍隊和警察的殘酷鎮壓,共有兩百多名無辜民眾死難,舉國瀰漫著恐怖氣氛。很多受害者、激進分子和退役高級軍官,要求她出來領導民主運動。

1988年8月26日,仰光近百萬群眾在瑞德貢大金塔西門外廣場集會,翁山蘇姬第一次面對這麼多的民眾發表演說。在她首次公開發表重要演講的前夕,政府散播有關要刺殺她的謠言,但她對任何威脅都是處變不驚。「我不能對祖國所發生的一切視若無睹。」在集會上,她一身雪白的長裙,宛如一隻從仙境飛來的白天鵝。她那慷慨激昂的神態、鏗鏘有力的聲調、擲地有聲的言詞,令所有在場的民眾印象深刻,並讓他們想起了她的父親翁山,「父女兩人如同一個模子塑造出來的」。緬甸人民發現,他們盼望已久的領袖誕生了。從那一刻起,翁山蘇姬不再是一名旁觀者。其實,她並不喜歡政治,她更想當作家,「但是,我參加了,就不能半途而廢。」從此,翁山蘇姬,這個外表柔弱、身材單薄的女子,成了軍政府最頭疼的人物。

她沒有權力、沒有金錢、沒有官銜,卻擁有了緬甸人民的心。

翁山蘇姬深知,絕對不能採取以暴易暴的方法來解決國內的危機,這種方法表面上看最有效果,實際上卻讓自己墮落為與軍政權同樣的地步。在《自由》一書中,翁山蘇姬指出:「一些人改變是因為他們別無選擇。當南非的舊政府、拉丁美洲的軍事專政進行獨裁統治發生變化的時候,他們認識到這些變化不可避免,這是他們所能選擇的最好道路。我所表達的真正改變是通過理解、同情、正義、愛心後的內在變化。」

1988年9月27日,翁山蘇姬組建了自己的、也是緬甸人民的政黨——緬甸全國民主聯盟,並出任總書記。民盟很快發展壯大,成為全緬最大的反對黨。1989年7月20日,軍政府以煽動騷亂為罪名對翁山蘇姬實行軟禁,她拒絕了將她驅逐出境而獲自由的條件。

獲得諾貝爾和平獎在巨大的國際壓力下,軍政府於1990年舉行了大選,翁山蘇姬的政黨「全國民主聯盟」贏得了絕對優勢。在正常情況下,她理應成為緬甸的總理,但選舉結果被軍方作廢並宣布民盟為非法組織,軍人拒絕交出政權,繼續監禁翁山蘇姬。

此外,軍方組建了「恢復國家法律和秩序委員會」來掌握政權,後來又將其改名為「國家和平與發展委員會」。軍方的行為引發國際間猛烈的批評。同年翁山蘇姬獲薩哈羅夫獎。


1991年,翁山蘇姬獲得了諾貝爾和平獎。她無法親自前往挪威領獎,只好讓兒子代替自己發表了答詞。這份答詞中引述了翁山蘇姬的名言:「在緬甸追求民主,是一國民作為世界大家庭中自由與平等的成員,過一種充實全面、富有意義的生活的鬥爭。它是永不停止的人類努力的一部分,以此證明人的精神能夠超越他自然屬性的瑕疵。」她將諾貝爾和平獎的130萬美元獎金交付信託,用於緬甸人民的健康與教育。

對於翁山蘇姬無法親自前來受獎,諾貝爾委員會主席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回顧了歷史上與之相同命運的其他三位獲獎者:德國的卡爾·馮·奧西埃茨基、蘇聯的薩哈羅夫和波蘭的華勒沙。卡爾·馮·奧西埃茨基是反抗納粹暴政的英雄,他的獲獎被視為諾貝爾和平獎在人權方面最早的授獎。然而,這個巨大的榮譽並沒有改變其悲慘的遭遇:他死在了希特勒的集中營中。
但是,薩哈羅夫和華勒沙看到了他們鬥爭的勝利,看到了他們的祖國終於獲得了自由和民主。

因此,弗蘭西斯·塞耶斯泰德發出了他美好的祝願:「我們希望翁山蘇姬也看到她的鬥爭戴上勝利的花冠。」

1994年10月21日,聯合國下屬有關機構在菲律賓召開「文化與經濟發展關係」國際研討會,被緬甸軍政府軟禁的翁山蘇姬寄去一篇論文,由菲律賓前總統阿基諾夫人在會上代為宣讀,文章尖銳地駁斥關於發展中國家「應該經濟先走,民主緩行」的觀點;指責許多當權者不分青紅皂白,將民主運動與要求落實人權問題一概說成是受西方意識形態影響而加以否定;呼籲聯合國重視和支持發展中國家特別是貧窮落後國家的民主運動和人權問題。這篇演講也在整個亞太地區造成了很大的轟動效應。

1995年7月間她被釋放,然而她很清楚,一旦離開緬甸赴英國探視家人,她很有可能永遠不能再次回到緬甸。結果她選擇留下,從此再也沒有機會與她的丈夫見面。她的丈夫於1999年去世。

軟禁時期她被多次阻止會見她的政黨支持者,並在2000年9月再次被軟禁。2002年5月6日,她在一次建立在互信基礎上,由聯合國主持的秘密協商後被釋放。

政府發言人說她是由於「我們相信我們可以彼此信任」而重獲自由。翁山蘇姬隨後表示這是「國家新的黎明」,然而在2003年5月底,她再次被軟禁經歷一段時間的關押和9月的一次手術之後,翁山蘇姬在仰光繼續遭到軟禁。2004年3月2日,在聯合國緬甸事務特使伊斯梅爾的看望下,緬甸民主派領袖翁山蘇姬與緬甸總理欽紐舉行了會談。

根據緬甸的法律,逮捕令只允許最多延長五年。2008年5月就已經超過拘留期,但是沒有釋放。2009年3月,聯合國任意拘留問題工作組批評緬甸對翁山蘇姬的拘留已經違背了他自己的法律,並要求立即釋放翁山蘇姬。

5月初,一名美國男子耶托游泳潛入翁山蘇姬仰光湖畔住所,該男子在離開時被軍政府發現,對此,軍政府指控翁山蘇姬違反軟禁令。8月11日,緬甸法庭裁定翁山蘇姬非法收留美國人罪名成立,再延長18個月軟禁。直至2010年11月13日傍晚,翁山蘇姬終於重獲自由。

2010年10月27日晚,緬甸外交部長在河內舉行的東盟外長晚餐會上稱翁山蘇姬將於11月13日釋放。

11月13日,緬甸軍政府將軟禁數年的翁山蘇姬釋放。

2010年11月18日下午,中國外交部記者會上,有記者提問:中方是否曾就釋放翁山蘇姬對緬甸政府做過工作?
發言人洪磊回答:「尊重其他國家根據本國國情選擇的發展道路,在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基礎上發展同包括緬甸在內的各國友好關係,是中國政府一貫的政策主張。我們是這麼說的,也是這麼做的。」


2011年至今

2011年11月17日,她在仰光發表演講11月中旬,翁山表示她和她領導的民主聯盟將參加緬甸的議會補選。

2011年12月初,她與到訪緬甸的美國國務卿希拉蕊初次會面。希拉蕊把歐巴馬的一封親筆信交給了翁山,歐巴馬在信中感謝她的鬥爭激勵了全世界的人,美國會永遠支持她;希拉蕊也讚賞和支持翁山的民主鬥爭。翁山則非常感謝美國對緬甸民主改革事業的支持,兩人一致同意繼續共同推進緬甸的民主進程。


2011年12月2日,她與到訪的希拉蕊在一起2012年1月18日,翁山到仰光區選舉局登記報名,以競選角逐靠近仰光的高穆(Kawhmu )村選區的人民院(下院)議席,同年2月6日其參選資格獲得選舉委員會批准。
議會補選將於4月1日舉行,人民院共有440個席位,與前軍人政府有關的黨派佔據了其中的絕大多數,這次補選的只有48個席位。

2012年1月底,她離開仰光到海濱城市土瓦等城市,正式為本黨黨員展開拉票競選活動,所到之處皆受到民眾的熱烈歡迎和支持。

2月11日,她到她所參選的高穆(Kawhmu)村展開競選活動。
3月8日,她向記者表示此次補選可能會出現舞弊行為,因為官方公布的選民中竟有死人的名字。
3月14日,她首次獲得當局批准在國營電視台發表了題為「免於恐懼的自由」的15分鐘的講話(這段演講事前被當局刪除了抨擊前軍政府的內容),講話中她呼籲政府賦予人民更多自由並實施進一步的民主改革:呼籲當局廢除所有壓制人民自由的法律,制訂和實施保護人民的法律;減少政治對司法的干預;痛批前軍政府在2008年制定的新憲法。
3月15日,她被香港大學頒予名譽法學博士,以表彰她以非暴力的方式爭取民主和人權的貢獻。


佚聞

2010年11月16日,美國時代雜誌將她列名在「史上十大政治犯」首位,其他依次是劉曉波(中國)、曼德拉(南非)、甘地(印度)、馬丁·路德·金(美國)、薩哈羅夫(前蘇聯)、哈維爾(捷克)、甘吉(伊朗)、阿基諾二世(菲律賓)和胡志明(越南)。



代表言論《恐懼與自由》中文節選:「我們需要一個更好的民主政治,一個有著同情心和愛心的民主政治,我們不應羞於在政治上談論同情和愛心,同情和愛的價值應成為政治的一部分,因為正義需要寬恕來緩和。一位記者問我,『你和別人交談時總是對宗教談論得很多,為什麼?』我回答:『因為政治是關於人的,我不能將人和他的精神價值分離開』」。

翁山蘇姬以學者的深思,揭示了緬甸悲劇的根源:極權主義是一種建立在敬畏、恐怖和暴力基礎上的系統。一個長時間生活在這個系統中的人會不知不覺成為這個系統的一部分。恐懼是陰險的,它很容易使一個人將恐懼當作自己生活的一部分,當作存在的一部分,而成為一種習慣。

翁山蘇姬痛心地撫摸著緬甸民族的累累傷痕:

我們並不缺少發展所需要的科學與技術,但我們內心深處依然缺少些什麼,一種真正的心理溫暖的感覺。
導致腐敗的不是權力而是恐懼。那些掌權者恐懼喪失權力及無權者恐懼權力的蹂躪,都導致了腐敗。大多數緬甸人熟悉這四種腐敗:

1.貪婪的腐敗,由慾望導致的腐敗,是由於受到誘惑或出於那些人們的喜好背離了正確的道路;

2.偏狹的腐敗,是採取錯誤方式去敵視那些心懷惡意者;

3.愚昧的腐敗,是由於無知所帶來的失常;

4.恐懼的腐敗,這也許是四種腐敗中最壞的一種,因為它不僅產生了恐懼,窒息並緩慢地摧毀了所有的是非觀,大多數時候,它還是其它三種腐敗的根源。
正如貪婪的腐敗一樣,不純粹是貪婪,恐懼匱乏或恐懼失去他們所愛之物,都能帶來這種後果。因而,在某種程度上,恐懼被超越、被羞辱或受傷害,都是惡意的種子。

因此,除非擺脫恐懼的枷鎖、自由地去追求真理,否則無知將難以驅散。恐懼與腐敗的關係如此接近,一點兒也不奇怪。在任何社會裡任何一種恐懼都充滿了腐敗。它根深蒂固地難以根除。
標籤:
瀏覽次數:304    人氣指數:1104    累積鼓勵:4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我的祝福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翁山蘇姬》前言(節錄)
 
住戶回應
 
時間:2017-12-16 20:53
他, 48歲,高雄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2-03-18 17:03
他, 54歲,台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