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 V - 1. The Jagged Mountains : 高山流水古筝曲 .
傳說先秦的琴師伯牙一次在荒山野地彈琴 , 樵夫鐘子期竟能領會這是描繪
“ 巍巍乎志在高山 ” 和 “ 洋洋乎志在流水 ”。 伯牙驚曰 :“ 善哉
,子之心與吾同。 ” 子期死後,伯牙痛失知音,摔琴斷弦,終身不操,
故有高山流水之曲。 ”
M V - 2. 阿炳 絕響二泉映月 .
阿炳 詞 : 嘆身世淒涼!
陣陣的寒風 . 吹透了我的衣裳 , 蹣跚的碎步向前徜,穿梭在石扳小路上
,琴聲淒滄 ! 操琴的人兒聲聲低唱 , 問知音何處覓訪 , 啊!啊!啊!
啊 ! 何處覓訪 ! 向誰能吐訢我的衷腸 , 冷暖苦難當自嚐 !
風雨泥濘 , 輕聲低吟慢慢唱 , 生平的事都逐水流 , 榮辱沉浮無怨尤,
莫說壯志都能酬 , 歲月消逝人衰廋 , 年少青絲 ........ 轉眼變白頭!
孑然一身無所有 , 胸中只剩歌千首 , 唱出心中無限愁 !
琴心在顫抖 ! 天地雖悠悠 ! 唯情最長久 ! 此情綿綿永不休 !
此情綿綿永不休! 我既苦凍餒 , 暮歲多患憂 , 斷腸的琴聲伴我淚長流
, 難思量! 是心愁! 。
哀而不傷的絕佳詮釋 , 境遇可傷 , 而仍保有高貴獨立人格 , 深擊心坎啊!
心裡不禁深深一陣心酸酸的感覺 ! 詮釋得太真實了。
二胡拉的感覺 , 就像是有人在傾訴他自己的一生,境界啊!的確是好樂曲。
可是有多少人知道華彥鈞的失明是因為他得了梅毒,而且他年輕是也曾吸鴉
片。不過許多出色的藝術家都是這樣曾經放蕩的人。有了那樣的經歷,所以
才有這樣傑出的作品 。 但還是有人拿他和李後主的詞比較,皇上亡了國,
還有二把刷子 , 才華之說 !
【 丨 樂未央 ◆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丨 】
『 .中國風.純音樂.輕音樂.古典音樂. 』
㊣ 相關詞彙 : 古箏;古琴;簫;琵琶;古風;中國風;名曲;
名家;傳統;民樂;古典;輕音樂;純音樂。
中國十大古典名曲 『 高山流水 』 、 『 春江花月夜 』 、 『 梅花三
弄 』 、 『 胡笳十八拍 』 、 『 十面埋伏 』 、 『 漢宮秋月 』 、
『 廣陵散 』 、 『 陽 春白雪 』 、 『 漁樵問答 』 、 『 平沙落雁 』
。 聞名便可知中國之聲樂的音韻之美。
俞伯牙在江邊撫琴,唯鐘子期從中聽懂山之雄渾、水之幽深;春江明月初升
,一葉扁舟,一點漁火,在月下隨水漂浮;寒梅迎霜傲雪,疏影弄月,暗香
輕度,清奇挺拔;離鄉背井的淒涼中夾雜著離別後的思念。
如泣如訴;身陷十面埋伏,耳聽四面楚歌,空有拔山之力,可惜英雄氣短,
別姬自刎,痛何如哉;秋月秋風秋夜長,孑影徘徊思故鄉,如此寂寞,卿何
以堪;自稽康辭世,從此而絕的廣陵散,再現當年聶政刺王的俠肝義膽,今
人有興有幸得見,可謂幸甚 。
[ 欲將心事付瑤琴。弦斷有誰憐 ? ]
《 小重山 》 嶽飛 。
昨夜寒蛩不住鳴。驚回千里夢,已三更。起來獨自繞階行。人悄悄,簾外月
朧明。白首為功名。舊山松竹老,阻歸程。欲將心事付瑤琴。知音少,弦斷
有誰聽 ?
【 古箏 】
( 以下出自中央音樂學院 ).
(1) 歷史 .
關於箏的歷史,目前見到最早的文獻記載是漢代司馬遷所著《 史記·李斯
諫逐客書 》 一文,其中描繪了以箏等樂器為歌唱伴奏時的情景。
因此,後世也稱箏為秦箏《 隋書 》、《 舊唐書 》。又,根據晉魚豢所
著 《 魏略 》 記載,春秋時期鄭國大夫游楚也善彈箏,其歷史亦可追溯
到先秦時期。這一時期,見於記載的著名箏手還有邯鄲的羅敷等。
1970 年在江西省貴溪縣仙水岩墓群發現經鑒定為西元前 500 年時期的崖
棺,內有兩具十三弦類似箏的樂器,樂器是早期的箏,它的出現,可為箏
的歷史源頭又拓開了一條新的思路,證實了早在先秦時期,箏不僅在秦地.
而且在當時南方越國亦有傳承,並早於 《 史記 》( 成書於西漢太始四
年,前 93 ) 記載 400 多年,較十三弦形制箏的文獻記載早 1000 多年
。 根據以上史實,箏在我國至少也有二千五百多年的歷史。
漢、魏時期,箏已是 「 相和歌 」 和民間餘興中不可缺少的伴奏、合奏
樂器 。 詩人曹子建曾為箏賦詩曰 : 「 彈箏奮逸響,新聲妙入神 」。
對箏動人的藝術魅力作了生動的描繪。當時善彈箏者有西晉的郝素,東晉
的桓伊等等 。
唐代九部、十部樂中的 「 清商樂 」 也都應用了箏,從詩人白居易所寫
「 奔車看牡丹,走馬聽秦箏 」 的詩句中, 也可以看到箏當時在民間已
廣泛流傳,著名的演奏家有李青青、龍佐、常述本、史從、李從周、謝好
好等人 。
元代楊維楨的 《 宮辭 》中有 「 開國遺音樂府傳,白翎飛上十三弦 」
的詩句。元朝山東名妓金鶯兒的 「 搊箏合唱,鮮有其比 」 。
明清小說、筆記中則更多地涉及到箏,可見當時箏的演奏是廣泛盛行於民
間音樂生活之中的。
近代箏主要用於民間聲樂伴奏 ( 主要是說唱音樂 ) 和地方樂種合奏。
如北方的弦索十三套、河南大調曲子板頭曲、山東琴書、廣東漢樂、潮州
弦詩、朝鮮族的伽倻琴彈唱以及內蒙古的亞突嘎音樂等。
20 世紀 50 年代以來,箏有了很大的變革,演奏藝術也得到迅速的發展。
在樂器形制上,將原有箏的絲弦改換為鋼絲弦或尼龍纏弦。
由十三弦、十五弦、十六弦發展為十九弦、二十一弦、二十五弦、二十六
弦。改革後的箏,擴大了音域,增加了音量,便於轉調,豐富了表現能力
,常用於獨奏、重奏、伴奏、合奏。
(2) 形制 .
箏是一弦一柱、多弦多柱樂器。箏體呈長條形,面板弧形,底板平直並開
有兩個音孔,面板與底板均用發音振動性能良好的桐木制作,邊框使用硬
質木料,整個箏體是一個共鳴箱。箏體的頭與尾各設有前梁、後樑,前梁
與後樑之間的面板上立有箏柱 ( 亦稱琴馬 ),以支撐箏弦的壓力 。箏
柱位置錯落有序,排列如一字大雁飛行,因此,又有雁柱之稱。箏柱可以
左右移動以改變弦長,調整音高。
據東漢應劭 《 風俗通義 》引《 禮樂記 》的記載,在戰國末期,「 箏
, 五弦築身也。 」 東漢許慎在 《 說文解字 》中亦雲 :「 箏,鼓弦
築身樂也。 」 築,以竹曲五弦之樂也。
以上文獻說明了箏最初為五弦,築身,箏用手彈,築以竹擊。箏的外形雖
然與瑟近似,但弦數不同,瑟至少為二十三弦或二十五弦;瑟與箏在弦序
音高排列上亦不相同;另外,在應用場合上,瑟多用於宮廷雅樂,而箏除
應用于宮廷燕樂外 ( 如漢代的相和歌,南北朝時期的清商樂,隋、唐時
期的九部樂、十部樂等 ),在民間亦廣泛流傳。
( 音孔在首尾部背面,古名稱 「 越 」 ) 箏按五聲音階音列順序定弦
, 十六弦箏三組多一音,二十五弦箏五組少一音。
各種形制箏的音域 : 十三弦箏 : A—d2 / 十六弦箏 : A—a2 /
二十一弦箏 : D—d3 / 二十五弦箏 : A1—g3 ( 之一 )、 D—b3.
( 之二 )
(3) 傳統箏曲 68 板體的曲式結構特點 .
傳統箏曲的結構,多為 68 板( 即 68 小節 )。追溯其源頭,目前所見
到的關於 68 板結構的最早著作,是清乾隆廿七年 ( 1762 ) 一素子整
理的 《 琵琶譜 》。
該譜在《 八板名源 》中寫道 :「 詎知古人製作之初,有譜必有板,一
譜合定六十八板,而六十八板中分為八節,節者段也,即落頭句也。一段
之下從字起板,故雲八板。八板者,諸譜之祖,學譜之門,譜典雖多,離
其祖者,終成雜亂;指法雖巧,失其門者,必欠尺繩。余於此緝,每譜之
中必依八板分斷八○,一○即一節令,令後之學譜者,得查其誤,或對彈
之,必入八板。數句或一段令人之追我者,識尋其路由。是而彈,彈而熟
,熟而通,通而變,變而化,化而分,分而合,庶不負予三緝之誠,亦不
負古人製作之心也。 」
以上文字可以證實早在二百多年以前, 68 板體已成為創作上的一種固定
曲式結構模式應用於民間,並且已有相當發展。其發展的形式見於該樂譜
的 《 援琴三辯 》 一文 :「 蓋琴者貴在音,音出自法,法屬譜,譜重
板,一譜六十八板,八譜合成五百四十四板。清譜彈完漸行緊譜,而收至
五十六板,由五十六板而催至三十四,由三十四練至一十七,此譜板之盡
頭處也 。 」
M V - 3. 廣陵散 -- 龔一
據 《 琴操 》 記載 : 聶政是戰國時期韓國人,其父因為韓王鑄劍,違了
期限,被韓王所殺。聶政為父報仇行刺失敗,但他知道韓王好樂後,遂毀容
,入深山,苦學琴藝 10 餘年。身懷絕技返韓時,已無人相識。於是,找機
會進宮為韓王彈琴時,從琴腹內抽出匕首刺死韓王,他自己當然也是壯烈身
亡了。
GuQin - Guangling San ( 廣陵散 - 龔一 )( 古筝 )
《 廣陵散 》,古琴曲,又名《 廣陵止息 》據《 戰國策 》及《 史記 》
中記載:韓國大臣嚴仲子與宰相俠累有宿仇,而聶政與嚴仲子交好,他為嚴
仲子而刺殺韓相,體現了一種 [ 士為知己者死 ] 的情操。這是一種比較普
遍的看法,《 神奇秘譜 》關於此曲的標題就是源於這個故事。
平沙落雁 -- 龔一
當初嵇康受死時,廣陵散早在東漢就開始流行,現在通常聽到的版本,是古
琴演奏家管平湖從明代《 神奇秘譜 》修訂來的。古琴的指法都不同,表現
力和方式也很不一樣。的確是古琴. 聽那古琴彈奏特有的刷琴聲就知 .
傳說 1. 廣陵散一直都沒失傳 ... 如果說廣陵散失傳 ... 不可思議 ...
當時就是很多人都知道的曲子了 ... 有人保留下來也不是不能 ...
不會談 / 看不懂 / 不代表不能蒐藏曲譜之類的東西 ...
傳說 2. 「 袁孝尼嘗請學此散,吾靳固不與,廣陵散於今絕矣! 」
此絕為經嵇康親手彈奏之廣陵散絕,並非指該曲絕。為嵇康臨刑前悲憤之語
。易言之,亦廣陵散即康,康即廣陵散之意。
M V - 4.
經典古曲 : 平沙落雁 ( 古琴曲 )
《 平沙落雁 》 是一首古琴曲,曲調悠揚流暢,通過時隱時現的雁鳴,描
寫雁群降落前在天空盤旋顧盼的情景。
在《 八譜名源 》的藝術 .
又詳細談到由八首六十八板樂曲組成《 八譜 》時的藝術特點 :「 八譜之
源自八板,從中變化生妙,當連者斷,當斷者連 。 連不失其斷,斷不失其
連。當輪者點,當點者輪。輪不誤其點,點不誤其輪。輪輪點點,斷斷連連
,音雖異而板則同,字雖離而韻則合 。 相對之下,八譜八樣,八名八序,
有緩有緊,有淡有濃,有奇有古,有濁有清,五音翻覆,句無雷同,此本調
正音之八譜也。今則出調入泛,靈巧輕清遵道由戶變故生新,依八板化八譜
, 猗歟休哉。 」 樂譜中記有《 古調八操 》, 由 8 首 68 板樂曲聯綴
而成。
根據 一素子 《 琵琶譜 》 所述,可以說明 :
第一、板由八節( 或稱八段 )組成,具有一定的固定程式,是各譜衍變發
展的基礎;
第二、由 8 首 68 板組成的套曲叫 《 八譜 》,《 八譜 》中各曲在演奏
手法、情緒意境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對比 ;
第三、 68 板減縮變奏時,其板數可由 68 板減縮至 56 板( 少 12 板 ),
進而減縮為 34 板 ( 減過一半 ) , 最簡練時可到 17 板 ( 34 板的減
半 )。
從流傳下來的民間器樂曲來看,大量樂曲仍保留有這種結構特點,如北方弦
索、河南大調曲子板頭曲、漢樂、潮州弦詩以及琵琶小曲、箏曲等等。南北
各地箏曲中,以 68 板 ( 或快板慢彈的 34 板 ) 的曲式結構特點組織樂
曲的情況非常普遍。
如客家箏曲 《 出水蓮 》、《 落地金錢 》、《 倒插花 》、《 單點頭 》
;潮州箏曲 《 寒鴉戲水 》、《 柳青娘 》、《 錦上添花 》; 山東箏曲
《 高山流水 》、《 鴻雁捎書 》、《 紅娘巧辯 》、《 漢宮秋月 》、
《 鳳求凰 》、《 昭君怨 》;河南箏曲《 高山流水 》、《 蘇武思鄉 》
、《 葡萄架 》 等等,多不勝舉。
68 板結構的樂曲目前多稱其為 「 八板體 」 結構,也就是在民間長期流
傳中以八板的結構規律為特點,即 68 板的結構規律特點而形成的一種嚴格
的民間曲式結構。
我國民間習慣上把包含 8 個強拍 ( 即八大板 ) 的樂句稱為一大板, 所
謂 68 板就是由 8 個樂句加 4 板,八八六十四加四即六十八板的曲式結構
模式。
《 八板 》( 亦稱 《 老八板 》、《 老六板 》 ) 原是我國各地廣為流
傳的一首器樂曲,由於它們結構、速度、節拍、調式及旋律等方面的差異,
變體很多,故又有 《八板頭 》、《 八板尾 》、《 花八板 》、《 慢八
板 》、《 花六板 》、《 慢花六 》、《 流水板 》 等名稱。
在長期流傳發展中 ,《 八板 》 又衍變成為眾多標題性器樂曲 , 如 《
餓馬搖鈴 》、《 陽春 》、《 錦上添花 》、《 金蛇狂舞 》、《 高山流
水 》、《 漢宮秋月 》 等等。
《 弦索備考 》中《 八板 》的曲式結構圖式( 34 板 ):
( 第 5 句擴充 )
a a1 b c d e f e1 . 4 4 4 4 6 4 4 4 .
商 徵 商 徵 宮 宮 宮 宮 . ( 起 ) ( 承 ) ( 轉 ) ( 合 ) .
其結構特點與 《 一素子琵琶譜 》 中的 《 八板 》 是一致的。
山東箏曲 《 高山流水 》 第一段 、 第三段 68 板 ( 34 板 ) 曲式結
構特點與 《 弦索備考 》 、 《 八板 》 基本一致 。
( 第 4 、 5 句擴充 )
a a1 b c d e f e1 . 4 4 4 5 5 4 4 4 .
商 徵 商 宮 宮 宮 宮 宮 . ( 起 ) ( 承 ) ( 轉 ) ( 合 ) .
潮州箏曲 《 寒鴉戲水 》 68 板曲式結構圖式 :
( 第 5 句擴充 )
a a1 b c d e f e1 . 8 8 8 8 12 8 8 8 .
商 徵 宮 徵 宮 變徵 變徵 宮 . ( 起 )( 承 )( 轉 )( 合 ).
客家箏曲 《 出水蓮 》 68 板曲式結構圖式 :
( 第 5 句擴充 )
a b c d e c1 a1 b1 . 8 8 6 8 15 11 6 6 .
( 起 ) ( 承 ) ( 轉 ) ( 合 ) .
從以上幾首樂曲的結構中,可以看出,箏曲 68 板結構上的一些主要特點:
第 一、 板數不變,為 68 板 ;
第 二、 可劃分為 8 句,旋律的擴充部分往往在第 5 句 ( 或 4、5 兩句
, 5、6 兩句 ) ;
第 三、 在素材上往往第 1、2 句重複;第 6、8 句重複 ( 或 7、8
句重複 1、2 句 ) 。
因此在結構上有兩種組合情況 :
一種情況分 「 起、承、轉、合 」 四個部分。第 1 、 2 句變化重複
時,第 6、8 句亦變化重複 。
另一種情況分 「 起、轉、合 」 三個部分。 第 1 、 2 樂句對仗時,
第 7 、 8 樂句再現第 1 、 2 樂句。
因此,第 1 、 2 句是傳統兩句樂段形式的基礎;而第 3 、 4 、 5 、
6 四句則保持民間起、承、轉、合四句頭的結構形式;第 7 、 8 句在材
料上與第 1 、 2 句吻合的情況雖不普遍,但 《 出水蓮 》 這種再現的
特點是值得重視研究的。
可以看出,所謂 68 板的曲式結構特點,實際上是在民間二句、四句結構的
基本形式上發展起來的較完整的傳統曲式結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