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的身體,會在「最適當」的時間,自行啟動「復原工程」,讓我們的身體恢復健康。
.作者以最淺顯易讀的手法,用圖解人體經絡的方式,讓每一個人都能「輕鬆上手」,保養自己的身體。
人生病了,是怎麼自我復原的?
■以下是本書的內容簡介──
請注意!
當出現不舒服的現象時,並不一定有病。
要當心!
沒有症狀也並不表示沒病。
要相信!
我們的身體在適當的時候,它會自行修復我們的身體。
第一本《人體使用手冊》自出版後,台灣地區銷售超過二十多萬本,大陸地區亦已銷售達一百多萬本。本書是作者以科學方法,顛覆所有我們一般對中、西醫的認識 ;其中,他用系統化的角度,讓我們首先認識自己的身體後,進而了解人為什麼會生病,以及如何保養身體等。
通常大家都不知道,其實我們的身體在適當的時候,會自行進行修復。本書在第一本暢銷書中所提出的一式三招和兩個重要觀念,引發讀者非常熱烈的討論和互動。
第二本《人體復原工程》裡,作者更提出什麼才是病?以及生病該怎麼辦?等更新的見解;他認為,出現不舒服的現象並不一定有病,而沒有症狀也並不表示沒病等重要的觀念。而如何敲膽經、疏通心包經及按摩穴位的方式,都以詳細及清楚的繪圖表現,可以讓讀者在閱讀的時候,一目瞭然、輕鬆上手。
本書中,作者提醒讀者在面對人體復原時如能量提升的反應、排除寒氣的反應、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的反應、排除體內化學物質的反應、肝血增加的反應……等等的時,應該如何面對與處理。
每個人都愛美,希望青春永駐;許多人也希望擁有健美的身材,飲食習慣的改變,細嚼慢嚥將會是立即有效減輕體重,是非常值得推展的觀念;許多人想要擁有健康的身體,往往忽略了日常生活的保健,尤其在面對便祕、掉頭髮及乳癌時,往往不知道是因為情緒上出現問題,所造成的結果。最後一篇收錄許多讀者這些年來與作者之間的經驗分享與互動,其中不乏很多人共同面臨的問題。無論你是想保健身體或是找尋健康的資訊,都可以在本書中獲得解答。
修身養性是養生的起點
作者早期的工程師經驗,讓我習慣于從人體設計者的角度來看人體,學習了愈多的身體知識,愈驚歎於人體設計的完美。但是在學習中醫裏談到的人體情緒反應時,發現這個部份的設計,和生理上的完美設計有很大的出入,甚至完全相反,好像是上帝故意留下的不完美部份。
『怒傷肝』是中國人都熟悉的常識,而肝傷了脾氣會更不好,更容易發怒,這也是大多數中國人都理解的常識。可是這樣的生理變化,會讓身體走入了一個惡性循環圈,肝會因而愈來愈差,脾氣也跟著愈來愈壞。環顧身邊的許多老人,脾氣總是隨著年齡的增長而愈來愈壞,愈來愈頑固,最後就出現了和肝相關的疾病。
情緒反應的這種設計和生理的設計完全相反。生理上出現了一個傷口,身體會自動的修復傷口。可是情緒上出現了傷口,身體卻故意在傷口上灑鹽,這是非常不尋常的現象。
除了『怒傷肝』會造成肝的問題之外,『思傷脾』則是眾多憂鬱症形成的原因之一,同樣的也是思傷脾,脾傷了人更容易思,憂鬱症的患者,總是不斷的往牛角尖裏鑽。『悲傷肺』,肺氣虛弱的人總是特別容易掉眼淚,就像紅樓夢裏的林黛玉似的,林黛玉最終就死於肺癆。另外還有『喜傷心』、『恐傷腎』等,這些情形不如發怒普遍,大多數人比較不熟悉這些反應,這些情緒的反應,也有類似的惡性循環性質。
完美的情緒設計,應該讓『怒傷肝』,肝傷了,脾氣就會好些,更不容易發脾氣,那麼肝就有機會自行修復了。『思傷脾』,脾傷了,就不再那麼容易鑽牛角尖。『悲傷肺』,肺傷了,人應該更開心。如果能這麼設計,那麼這個世界的病人就會少了很多。也就是在情緒上加進和生理自愈能力類似的功能,人體就更完美了。
當一個人陷入了情緒的惡性循環圈,如果任其自由發展,將使情緒日益惡化,相應器官的問題也日益嚴重,最終成為不治之症。但是,有些人在陷入情緒的惡性循環圈時,及時醒悟,改正自己的習性,則有機會跳出惡性循環圈。這有點像現電子遊戲中的『過關』,有些人能過,有些人不能過。
原來這種破壞性的設計是一種考驗,考驗每一個人能不能經常回顧自己的行為。生了病有些人怨天尤人,情緒愈來愈壞,自然掉入惡性循環圈的陷阱之中,不能自拔。有些人則相信疾病是自己創造的,一定是自己的行為中有某些問題,自我反省、調整,改變自己的性格、脾氣,去除了疾病的原因,自然有機會跳脫悲慘的命運。
中國人講究『修身、養性』,養生必需從這裏做起,沒有良好的心性,就不會有好的健康,什麼樣的性格生什麼樣的病。從這個角度來看,疾病是修身養性中非常重要的工具,生了病,才知道原來自己在性格上還有這麼大的缺陷。
慢性病很像佛家所說的業力,是自己創造出來的。就算神佛願意也沒有辦法幫你改變業力,只有自己改變了,業力才會改變,惡業才會消失。沒有醫生能夠真的幫病人去除慢性病,所有的慢性病都必需病人自己改變了,才有機會痊癒。
【第一章】 五臟六腑的科學意義
早期臺灣的電子業曾經有一段期間,從事仿造日本設計的電動玩具機。那是一種產品設計的方法,在完全不知產品的設計原理的狀況下,僅從硬體的解剖,利用反向工程技術(Reverse Engineering),完成產品的仿製。
現代醫學對人體的研究很像這種反向工程技術,不明白人體的設計原理, 直接從硬體解剖下手,看到什麼算什麼,完全以眼見為真的邏輯為依歸。受限於 人類當前的科技能力,利用這種手段,只能發展出非常有限的知識,至今仍然無法找到各種慢性病的真正原因。
物理學對於未知領域的研究,首先建立假設性模型,再拿實際的結果套入模型,如果有差異,則修正模型;多次修正之後,模型和真理才會逐漸趨於一致。
例如,太陽系遠方星球的發現,是先觀察比較靠近地球的星球和太陽的距離,發現每一個星球和太陽的距離,呈現數學上的規律性。依據這個規律,建立了一個理論上的太陽系模型。再依據這個模型推算在某一個位置應該有行星存 在。後來果然在那些預測的位置找到了太陽系的新行星。
另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原子結構的研究,至今沒有任何設備能夠實際看到原子內部的結構。科學上的原子結構理論,也是先建立了假設性模型,再用各種原子的現象逐漸驗證,才慢慢找出原子可能的結構。
中醫臟腑的陰陽五行理論,很像物理學的系統模型。這是一個假設性的模型,不但詳細說明了人體內各個器官之間互相的關 係,並且對人和自然界的關係也做了詳細的陳述。有了這種理論模型,中醫在推論疾病的原因時,有更多推理的因素和邏輯,可以更精確的找到疾病的原因。
例如,小腸的疾病,可以用臟腑互為表裡的理論,找到小腸和心臟的表裡關係,因而發現原來疾病的根源來自心臟。在西醫的體系裡,沒有這種臟腑關係,小腸的疾病永遠不會被認定和心臟有任何關聯。
以當前的科學能力,人類對身體的知識極為有限,更不明白人體設計的邏輯,如果主流醫學繼續堅持實證道路的發展,可能人類還要忍受很長時間的醫學發展停滯期,幾十年後各種慢性病仍然找不到原因,更找不到治療和防治的正確 方法。
醫學的研究應該如同物理學的研究,可以先接受中醫所建立的人體模型,或多建立幾個假設性的完整人體模型。利用模型來解釋各種現象,進而逐步調整模型中的各種假設,也許從這個方向有機會發展出對人類更有用的醫學理論。
【第二章】中醫與西醫的差異
西醫從解剖學研究人體,解剖的是死人,死人和活人有很大的不同。例如,人有情緒,死人沒有情緒,情緒對生理的影響,從解剖學中是很難觀察的,情緒卻可能是大多數慢性病真正的根源。
又例如,中醫的針灸師在活人身上扎針,當針到達穴位正確的深度時,會出現粘針的感覺,醫生的手感會不同。病人則會出現痠、脹、麻的感覺,表情會有些變化。這時醫生自然知道針已經到了正確的位置。在死人身上扎針,針不碰 到骨頭是不會停止 的,扎針的人沒有任何感覺。另外,中醫認為經絡裡存在著體液的流動,解剖的死人血壓消失,所有體液都不再流動,經絡就無 從觀察了。
從這個觀點來看,中醫是研究活人的科學,西醫則是以死人為基礎的科學。活人是動態的,死人是靜態的,是兩種完全不同的科學,評價和驗證的方法自然也不一樣。從科學研究的方法來看,中醫建立的模型可能更具科學性,也更有機會找出解決問題的方法。西醫面對某種病,總能發展出特定的藥來治。中醫面對相同的病,有許多不同的藥,醫生得視病人每天的狀況,調整用藥。中醫認為人是活的,身體是不斷變化的,每一個人每一天的情形都不同,不能一味藥吃到底。
例如,一個已經出現腹水的癌症患者,開始時,可能需要針對他當前的急症予以緩解,這時需要一方面調理血氣,同時另一方面去除表面症狀,提升脾臟的能力去除腹水的威脅,標本兼治;當第一階段的治療見效,腹水去除了,第二階段,可能就要著重於血氣的調養;在調養的過程,由於腹水是脾極虛的現象,脾主思,患者會出現嚴重沮喪和憂鬱的情緒,使得睡眠出現障礙,肝火上升,這時就需要調整藥物,泄除肝火;血氣上升了,身體開始出現排寒氣的症狀,這時又要調整藥物,協助身體排除寒氣……。治病有如作戰,隨時需要瞭解敵情,調整作戰策略,很難有固定的方子。身體有萬千的變化,病人的情緒又難以掌握,這就是中醫不容易學好的原因。
《黃帝內經》是一本非常獨特的書,雖然作者假藉黃帝和岐伯的對話來陳述醫理,但作者觀察人體的視角,卻是從人體設計者的觀點出發,也就是作者模擬造物者的角度,陳述整個人體的模型。雖然這本書在兩千五百年前完成,但是這種陳述的方法,卻和現代物理學的理論模型有異曲同工之妙。
整本書首先對人體的系統,做非常詳細的說明和解析,隨後又說明正確使用身體的方法,以及身體使用不當時會出現哪些疾病,最後再說明各種疾病的治療和養生方法。
《黃帝內經》就像現代電器用品的「使用手冊」,通常「使用手冊」是產品設計者才有能力寫的,內容包括「系統概述」、「使用方法」、「可能出現的故障」、「維修手冊」四個主要部分。《黃帝內經》的內容正好含蓋了這四個部分。「人體使用手冊」書名的靈感,是我第一次看《黃帝內經》時的真實體會,書名表達這是模擬設計者的視角來觀察人體的書,如「圖一」。
「五臟六腑」是一個中國人耳熟能詳的名詞,在我學習中醫之前和大多數的中國人一樣,從來不覺得這個詞有什麼特別的意義。直到我想把書翻譯成英文時,才發現只有中醫把人體的內臟分成「臟」和「腑」,「臟腑」在英文裡找不到相應的字。為什麼中醫要把人體的內臟分為「臟」和「腑」兩大類呢?
中醫的「臟腑」是從十二條經絡來的,最早有人發現人體有十二條和內臟相應的經絡,包括心、小腸、肝、膽、脾、胃、肺 、大腸、腎、膀胱、心包和三焦。人體是一個完整的系統,每一個內臟之間必定存在著緊密的關係。也就是人體這個大系統是由十二個子系統構成,這十二個子系統之間的關係必定非常密切,只有把這十二個子系統之間的關係理清楚,建立人體的運行邏輯,才能找到治療疾病的方法。如「圖二」,十二個內臟之間的關係總共有六十六條關係線,釐清這麼多子系統之間的關係,是一件極為困難的工程。因此,釐清內臟之間關係的工作,必需從簡化系統做起,透過系統的分析進行簡化,減少其間的關係線。
從人體的經絡中可以發現在手上的六條經絡(心、小腸、肺、大腸、心包和三焦)中,存在著三對相應關係。心和小腸一對,肺和大腸一對,心包和三焦一對。經絡的本體均深藏在手臂的中間,則每一對經絡的最裡層極為接近,經絡的變化應該是同步的。同樣的情形也出現在肺和大腸,以及心包和三焦。心包和三焦主要掌管人體的血和氣。心包主血,三焦主氣,是人體的能量系統,可以先從十二個子系統中移出,剩下十個子系統……
不舒服的症狀不一定是疾病
當我們身體出現異常或不舒服症狀的時候,現代醫學教導我們這是「身體出現了故障」,也就是你生病了。隨著教育的普及,這種觀念已經根深蒂固的成為大多數人的直覺反應。這是一種對身體完全不信任的態度,認定我們的身體沒有太高的智慧,經常都會犯錯,生病就是身體出現了錯誤的現象。
雖然現代醫學在理論上認同身體有自癒的能力,但是在實際診斷和治療的過程中,卻完全否定人體的自癒能力。從下列兩項事實,即能說明這一點:
◎從來沒有人在身體不舒服時,被醫生診斷為:「你的身體正在修復某個器官。」醫生總是說他的某 個器官出了問題,「器官 異常反應就是疾病」是現代醫學的標準邏輯。
◎在各種檢查的數值中,都會有一個正常值的範圍,超出範圍時,就被定義為異常,而異常即被歸類 為生病。醫學上從未定義 某些症狀或檢查結果是身體正在修復器官的現象。從這兩個事實看來,現代醫學如果不是完全否認身體有任何自癒的能力,就認定身體修復器官時:
◎不會有任何不適的症狀。
◎體內的化學檢測指標不會有任何異常。
事實上,當我們皮膚被刀割傷時,一定會出現紅腫、疼痛、發癢、結痂等不適的症狀。常識判斷,這些症狀都是身體修復皮膚時必然出現的現象。「割傷」是病,後續的「紅腫、疼痛、發癢、結痂」是身體修復傷口時產生的症狀。 最後掉下來的痂,則是修復過程中產生的垃圾。在傷口修復的過程中,醫生只能在表面上塗上消炎藥,所有生肌長肉的修復工作全是身體自己做的。就這個例子看來,很明顯的身體存在著強大的自癒能力。這種治癒能力不但發生在皮膚上, 同樣的在其他器官裡也必定存在著。
同樣的,身體內部的器官也存在著自癒能力。在自癒過程中,身體也可能出現一段時間的不舒適,同時也會產生垃圾。皮膚上的垃圾掉到地上就算了,體內垃圾的排除就沒那麼容易。由於這不是日常應有的垃圾,而是額外的垃圾,身 體原有的排泄通道,可能因這些新增的垃圾而出現阻塞的現象,甚至身體會啟用一些平時不用的排泄通道,因而出現不適的症狀。這時大多數人會由於身體的不適而到醫院檢查,進行驗血和驗尿,可能會出現異常的結果,而被判定身體生病了。那些血液和尿液中異常增加的垃圾,可能有一部分是身體修復時產生的。
在觀察自己和朋友的調養過程中,先後出現許多類似打噴嚏的修復症狀。例如,感冒、蛋白 尿、心悸、心律不整、短期失眠、頻尿、3喉嚨痛、頭痛、不明原因疼痛(經絡痛)、臉部浮腫、腰痠背痛、濕疹、香港腳等症狀。朋友中,也有人在調養過程中,曾經出現短期血液中的血脂肪、血糖、膽固醇突然大幅增高的現象。
當現有的檢查體系把身體所有的不舒服全數歸類為疾病時,這些身體修復機制所造成的症狀,幾乎全部被定義為疾病。這種情形,就需要思考下列幾個嚴肅的問題:
◎現代醫學到底有多少治療手段,對抗的是身體的修復機制,而不是真正的疾病?當我們生病時,現代醫學提供的是正面的協 助,還是負面的干擾甚至破壞?
◎身體的修復機制被這些治療手段干擾甚至終止之後,對身體產生了多少負面的影響?
◎有多少重病,是這類不當治療手段,長期累積所造成的結果?
現代醫學可能連疾病的定義都存在著很大的問題。許多養生方法中,都談到當調養方向正確時,身 體會出現許多不適的症狀。並且為這種症狀定義了一個名詞:「好轉反應」或「瞑眩反應」。這些「好轉反應」很可能多數是身體修復機制所造成的症狀。
管理學裡有兩個做事的原則,第一個是「做對的事」,第二個是「把事情做好」。正確的工作方法必需先選擇對的事,再把對的事情做好。長期以來在醫學體系裡,似乎大多數人並沒有想過選擇「做對的事」,多數人只著重於「把事 情做好」。許多人花了畢生的心血,也許只是把一件錯誤的事情做好而已。
中醫有一句名言:「治病不治症。」當身體出現不舒服的症狀時時,醫生必需透過辨證論治的推理手段,從症狀依著身體運行邏輯的模型,找出真正的疾病根源。治療的目標是疾病的根源,不是症狀。
醫生如果不經過這種推理的工作,直接把心力放在如何消除症狀,有時候消除症狀的手段,卻可能使身體受到更大的傷害。治療疾病的根源就是「做對的事」,用錯誤的手段消除症狀,就算真的消除了症狀,常常只是把疾病轉到身體 更深的層次裡,這種情形就是「把錯誤的事情做好」。
以感冒為例,寒氣剛進入身體時,先停留在身體的表層,這時喝點發熱的食物或藥物就能把寒氣排出。排寒氣時會出現打噴嚏、流鼻水或其他的不舒服症狀。如果把這些症狀當成疾病,把打噴嚏、流鼻水當成鼻炎來治,用藥物直接終止症狀,結果停止的是身體的排寒氣工作,寒氣只好繼續留在身體裡,時間長了,再往身體更深層的肺裡轉移,造成身體更大的傷害。
沒有症狀並不一定就沒有病
初生的嬰兒血氣最高,隨著年齡的增長血氣不斷下降。在幼年時期多半的孩子都處於陽虛階段的能量水平,由於身體的能量仍然很高,因此,當疾病侵入時,身體會很快的進行防禦和修復,也因此製造了不少症狀。
例如,哮喘即是幼兒很容易出現的疾病,出現這種疾病時血氣處於陽虛階段。哮喘通常在陽虛血氣水平比較容易發作。當血氣上升超過了陽虛水平,則身體有能力把體內的寒氣排淨,身體不再排除寒氣,即不再出現哮喘的症狀。當血氣下降至陰虛水平,身體的能量降低,不是很嚴重的寒氣身體不再反應,反應時的力度也減低,這時哮喘的症狀也不再出現。
許多醫生會告訴孩子的家長,這種症狀,長大一點就會好了。其實並不是孩子長大,抵抗力提高了才不生病。而是孩子長大了,沒有足夠的血氣,症狀就不再出現。症狀的出現與否和疾病是否康復,有時並沒有直接對等的關係。常常是身體有能力排除寒氣,開始排除寒氣時,才會出現症狀。
許多慢性病都有發作的血氣區間,只要血氣提升超過了那個血氣區間,身體就會開始清除疾病。例如,甲狀腺亢進常出現於「陰虛」水平,糖尿病則常出現於「陰陽兩虛」水平。這兩種病屬於血氣能量過度透支造成的結果,因此,提升血氣,遠離其發病的血氣區間,就有機會擺脫疾病。
不過也有例外,有些疾病是幼兒時期部分器官發育不全造成的,等年齡稍大發育完全了,就不再發作。例如,癲?症的幼兒,長大後腦部發育好了,有可能症狀就不再發生。
有一群朋友聚餐,大家都出現腹瀉,只有一位一點都沒事。傳統的概念,認為這個朋友的腸胃最好,事實真的如此嗎?
當身體吃了不潔的食物,最好的策略是儘快把它排出去,腹瀉是人體的第一道警戒線。如果身體內部環境比那些不潔的食物更髒,那麼就不會出現腹瀉的症狀。實際上那個不拉肚子的人,才是腸胃最差的人。
同樣的道理,兒童很容易拉肚子,成人則很少拉肚子。並不是兒童的抵抗力不好,反而是成人早已失去了抵抗力。
中國人有一句諺語:「不乾不淨,吃了沒病。」說的是孩子吃了不乾淨的東西,初期會拉肚子,多吃幾次就不會再拉了。一般常識判斷會認為是「抵抗力經過鍛練,增強了」。實際上是多吃幾次不潔的食物,把身體的抵抗力消耗殆盡。
失去了抵抗力就不再拉肚子,沒有症狀看起來好像沒病。其實身體已經處於更差的狀況。
這些例子說明身體出現了症狀不一定就是壞事,沒有症狀也不一定就是好事,診斷疾病不能單純從症狀來判斷。
中國人是全世界最懂得養生理論的民族,也是全世界最不遵循養生理論的民族。香港、臺北是世界上睡眠最晚的兩個城市,上海、北京、廣州也快要跟上港臺的腳步。在中國人的社會,似乎「不夜城」成了繁榮和社會進步的標幟。從養生的觀點,中國人可以說是「光說不練」的典範。
除了晚睡之外,爭名奪利造成的壓力,更是中國人長期以來健康的大敵。這個大敵也不是起始於今日,早在十六世紀明朝的吳承恩,在「西遊記」裡就有一首詩:
爭名奪利幾時休?早起遲眠不自由!
騎著驢騾思駿馬,官居宰相望王侯。
只愁衣食耽勞碌,何怕閻君就取勾?
繼子蔭孫圖富貴,更無一個肯回頭!
這首詩雖然談的是十六世紀的中國人,可是放在今天,仍然能夠適用在大部分的中國人身上。幾百年來,時代不斷進步,生活形態不斷改變,可是中國人的想法始終都沒有變。中國人是一個充滿矛盾的民族,既聰明又愚蠢。道理大家 都懂,不過都是拿來教訓別人用的。
在《人體使用手冊》裡,我用一個人體的血氣趨勢圖,闡述了人體血氣變化的趨勢,也說明瞭人體的五個不同的血氣水準,這個圖是養生最重要的概念之一。
圖中左邊的一條下降斜線,說明的是血氣的下降趨勢,由於每天造血的量低於每天消耗血液的量,使得身體的血液總量日益減少。血氣的高低和血液總量成正比,因此,血氣低落的最主要原因就是血液總量不斷的下降。相對的,在圖中右邊的一條上升的斜線,則說明血氣的上升趨勢,只要每天造血的量大於血液消耗的量,血氣就會不斷上升。
身體的血氣能量很像企業的財務。每天的造血量,就像企業每天的營收。每天的耗血量,就像企業每天的成本。只要每天的營收大於成本,企業每天有盈餘,假以時日,自然會有發展。相反的如果每天的營收都比成本少,都處在虧損的狀態,再多的資金也會慢慢賠光的。同樣的道理,只要每天的造血量大於耗血量,就能維持一個不斷上升的血液總量,只要血液總量不斷增加,血氣就會不斷升高。
大多數現代人,違反了自然的作息時間,加上錯用了藥物,使得造血能力低下,每天的造血量少於耗血量,血液總量不斷的減少,血氣不斷的下降。
因此,養生的概念就很簡單了,只要把下降的血液總量趨勢調整為上升的趨勢,血氣就能不斷的提升。有了足夠的血氣,身體就會開始修復下降趨勢中所積存的問題,如下圖。
在上一張圖中,左邊下降的斜線比較斜,右邊上升的斜線比較陡。主要在表達正常的情形下,血氣的下降是比血氣的上升來得慢。就像我們使用的手機,充電兩小時,可以使用兩三天。
這是人造的機器,都能做到這麼好的性能。人體是上帝設計的,必定比人造的設備更好。正常的情形,一個完全不注意保養的人,身體大概可以使用四十年以上而不太容易出現太大的問題。也就是血氣的下降數以十年計。如果懂得養生的方法,血氣的上升是數以月計,一個在陰虛水準的年輕人,如果懂得保養,有機會在幾個月到一、兩年間達到陽虛水準的上限或進入具修復能力的健康水準。年紀愈大,需要愈長的時間調養。
經常有朋友問我,需要多少時間才能達到具修復能力的健康水準?其實只要血氣一天比一天高,身體一天比一天好,進入上升的血氣趨勢,就有足夠的時間使身體處於最佳的狀態。老化是每一個人不可避免要面對的問題,養生的重點不在使人長生不老,而在於使人老得慢些,並且少些疾病,保有最佳的生命品質。
在《人體使用手冊》中,我提出了一式三招和兩個重要的觀念。一式三招是敲膽經、早睡早起、按摩心包經;兩個重要的觀念則是不生氣和保持腸胃的潔淨。經過這幾年的學習以及和讀者的互動,對於這幾項內容在此做一些修正和補充。
身體造血的機能和我們製造任何產品一樣,需要準備材料,再把材料經過一個製程加工製造成血液。敲膽經的目的在於提升身體營養的吸收能力,供應身體造血的材料。早睡則提供身體有機會完成必要的製程,把材料加工製造成血 液。
全書精美兩色印刷,清晰的圖解與插畫,是每個人必備的健康寶典。
活得長,不如活的健康。請善待並認識我們的身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