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3158610
 明明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重視小學生近視問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歡慶聖誕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12/22感恩惜福話冬至
作者: 明明 日期: 2011.12.22  天氣:  心情:
感恩惜福話冬至

光陰似箭,物換星移,轉眼間,秋去冬來,草木凋零,冬天已至,冬至一陽生,冬至過後白晝漸長,黑夜漸短。農民忙完了一年來辛辛苦苦的田野工作,秋收冬藏,享受辛勤耕耘後的悠閒快活。一段天寒地凍的冬至假期,到處有謝神祈福的平安戲演出,慶祝一年來的豐收,和祈求來年的平安順利。

一、冬至的由來

根據維基百科全書記載:
冬至又稱為冬節,依照我國傳統的曆法,以五日為一候,三候十五日為一節或一氣,在一年裡又分為十二節與十二氣,合稱為二十四節氣,這就是擇日學上所用的節氣,擇日學上是依農曆的節氣來選定吉課,而所謂的農曆則為陽曆與陰曆的結合,陽曆指的就是二十四節氣(把太陽運行的週期分為十二個階段,再劃分二十四個節氣,一節一氣為一個月。),陰曆乃為純粹的月份(按照月亮所行的週期而定。),日子都在國曆的十二月二十二或二十三兩日。

冬至就是二十四個節氣的其中一個,因為冬至並沒有固定於特定一日,所以和清明一樣,被稱為「活節」。在冬至這一天,對於位於北半球的台灣,這時太陽剛好直射在南迴歸線(又稱為冬至線)上,使得台灣處於冬季的季節,因此使得北半球的白天最短,黑夜最長。冬至過後,太陽又慢慢地向北迴歸線轉移,台灣也由冬季接近春季,北半球的白晝又慢慢加長,而夜晚漸漸縮短,所以古時有「冬至一陽生」的說法,意思是說從冬至開始,陽氣又慢慢的回昇。

根據周朝的記載,民間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動,又因為周曆的正月為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於我們現在的十一月,所以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正月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以後才有。就因曆法的不同,使得民間一直傳承著周曆曆法,認為冬至過後就是另一年的開始(才有吃圓仔後就多了一歲的說法)這也是冬至為何在民間會那麼受重視,但是這樣的錯誤傳承,使得民間的觀念與目前擇日學上,所用的夏曆曆法有了很大的出入,這樣的錯誤觀念應該矯正,把正確的曆法傳承才對。

另外民間有以冬至日的天氣好壞與來到的先後,來預測往後的天氣。俗語說:「冬至在月頭,要冷在年底;冬至在月尾,要冷在正月;冬至在月中,無雪也沒霜」(這是依據冬至日到來的早晚,推測寒流到台灣的早晚);俗語也說:「冬至黑,過年疏;冬至疏,過年黑」(意思是:冬至這天如果沒有太陽,那麼過年一定晴天,反之,如果冬至放晴,過年就會下雨)。

二、為什麼要過冬至?

冬至:是個很重要的節氣,也是個重要節日。這一天的白晝最短,夜晚最長;民間以「冬節」「至節」「亞節」「長日」稱呼它。曆書記載:「斗指戊,斯時陰氣始至明,陽氣之至,日行南至,北半球晝最短,夜最長也。」台灣有一句俗諺說:「冬至大過年」,是說這天與過年同樣重要。過冬至節,最要緊的是搓湯圓。民間的冬至湯圓分紅、白兩種,老輩人說:「不吃金丸(紅)、銀丸(白),不長一歲。」可見人們對冬至湯圓的重視。

三、冬至的習俗

在古代,冬節曾是一個隆重的日子,在周朝,就有利用「冬至」日郊祀祭天的記載,又因為周曆的正月是夏曆的十一月,因此,周代拜歲和賀冬並沒有分別,一直到漢武帝採用夏曆後,才把元旦和冬至分開,因此,也可以說:過「冬節」是自漢代才有的。漢代甚至在冬至前後,從皇帝到百官都停止辦公,全部休假來慶賀這個日子呢!

「冬至」又稱為「至節」,因為它是「陰極之至」、是「陽氣始至」,也是「日行南至」的節日。又由於冬至過後,新年就在眼前了,所以又有「冬節大如年」的說法,意思是說冬至的禮俗和年節相差無幾。另外,冬至又有如「亞歲」、「如正(新正)」、「履長節」等的稱呼,民間則多稱為「冬節」。

又由於富人都過著豐厚的冬至,而窮人則只能貧苦的過夜,於是又有「有者冬至夜,無者過一夜」、「富人吃一夜,窮人凍一夜」的俗諺。

四、冬至的食俗

大約從宋朝開始,中國人就在元宵節吃圓。明清以後,江南人也在冬至以湯圓祭 祖、祭灶。顧祿在《清嘉錄》(一八三○)卷十一裡記載這種湯圓的作法如下:「比 戶磨粉為糰,以糖肉豇豆沙,蘆菔絲等為餡,為祀先祭灶之品,並以餽貽,名曰 『冬至糰』 」。其中湯圓還分大小,有餡而大者稱為粉團,是晚上祭祖的供品。 無餡較小的是粉圓,是早上拜神的供品。

全國各地也有許多深具地方特色的冬至食俗。例如:湖南人過冬至,會殺雞宰豬, 把肉陰乾,稱為冬至肉。有俗話說:「吃過冬至肉,身體賽牛犢」。杭州人把冬至 那天吃剩的魚頭魚尾,放在米缸裡過一夜,第二天再偪出來吃,稱為「安樂菜」, 俗語說:「吃弓安樂,菜萬事都順遂」。常州人則吃一種隔夜的熱豆腐,有句話說 :「若要富,冬至隔夜吃塊熱豆腐 」 。

除了固定的節食以外,國人也有在冬至進補的習慣。在寒冷的天氣裡,為了抵禦嚴冬,身體會消耗掉比平常更多的熱量。因此,以高熱量的食品進補,是很符合 養生之道的。一般而言,冬至進補的食品以肉類為主,再加上各種滋補的藥材燉 煮。在過去的農業社會裡,冬至可說是個打牙祭的好時機。近年來,國民生活水準提高,吃得又好又講究。因此,冬至進補已經不像以前那樣備受重視了。

五、台灣的冬至飲食習俗:

閩南人在冬至節當日的下午,在祭祖之後,將初搓成圓粒狀的湯圓,黏在門窗上,犒賞窗牖神及家具神等守護,也稱為「冬節圓」,待乾燥後再給孩子們吃,有保佑健康成長之用;此在現代已經不多見。

《台灣府志》(1696)卷七記載:「冬至,人家作米丸祀眾神及祖先,舉家團圞而食之,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粘一丸其上,謂之『餉耗』。是日,長幼祀祖、賀節,略如元旦」。

清代王瑛《鳳山縣志》記載:「十一日冬至,家作米丸,祀先禮神畢,卑幼賀尊長者,節略如元旦。有祖祠者,合族祭之,謂之祭冬,家團圓而食,謂之添歲,即古所謂亞歲也。門扉器物,各黏一丸,謂之餉耗」

在臺灣冬至的湯圓有紅白兩色,另有較大的湯圓,內包有芝蔴、花生、或鮮肉等內餡。拜神明準備全副牲禮、四果、冬節圓和菜包,拜祖先則準備剖開的牲禮、米飯、五味碗、湯圓、雞母狗仔、菜包等。

其中冬節圓、雞母狗仔、菜包在昔日一般是在祭祀前一晚事先準備的,大人準備糯米搓湯圓時小孩則在一旁用染料染到圓仔糟(造湯圓的原料),而後巧手捏出頗具童心的雞、鴨、狗、貓等各種圖案的「雞母狗仔」,形似捏麵人,再蒸熟以祭祖;在現代則一般購買現成的湯圓代替,很少再有人親手捏雞母狗仔,除非在極少數的民俗才藝美術班,特別聘請美勞老師教導小朋友,製作現代的雞母狗仔時,才可見到。

可見臺灣閩南人至少自清代起,已經會在冬至日祭祖祠,如同在春節,有些地區則習慣在下元節或冬至時,演戲酬神謝平安。甚至閩臺民間認為,每年冬至此一全家團聚節日外出不回家拜祖先,就是不拜祖先。

六、冬至的意義

冬至在古代是團圓的日子,也稱為過小年。農業社會中,在外的遊子到了冬至前後,多數不忘返家,一家團圓共敘天倫,克盡孝道。冬至在南方有些地方吃湯圓,在北方有些地方吃餛飩,在傳統習俗上,吃了冬至的湯圓、餛飩,孩子們就等於又長了一歲。

因為早在先秦時代,我國是以冬至作為一歲之首的,溫厚的古代中國人認為家中的牲畜,以及各種器具為我們辛苦工作了一年,也應該加以犒勞,因此犒勞家中的六畜和器具,也就成了流傳下來的一項人情味濃厚的風俗,除了表達感恩心情之外,也等於是替這些工具做一次清潔保養,既愛惜物力,也表現了一種良好的節約傳統。

冬至是一年中最長的寒夜,過了冬至這天,長夜就要一天比一天更短,白日陽光也就一天比一天照耀的更長,這象徵著農家更多的光明與希望。雖然冬意漸濃,天寒地凍,但人們過冬至的心意卻是溫暖而又充滿希望的。


《各位夥伴,看完日記,請不吝給予10顆愛心的鼓勵加貼紙,謝謝!感恩啦!》

標籤:
瀏覽次數:112    人氣指數:2972    累積鼓勵:143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重視小學生近視問題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歡慶聖誕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