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文說:「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經文明之痛苦,而這痛苦,就叫做革命。」
在革命的洪流裡,最先被淹沒的,往往都是小人物。他們通常對革命沒有概念, 對自己投入其中所承受的風險通常也是一知半解,每個人都有他投入的動機,許多時候甚至只是一時衝動。 就像以為好友犧牲而挺身而出的李玉堂,就像為了革命憧憬而犧牲的李重陽, 為了報答知遇之恩卻意在尋求解脫的乞丐劉郁白,識英雄中英雄的和尚,為了老爺及少爺奉獻生命的阿四, 以及其他為了各自不同堅持而犧牲的革命烈士們...
是人都難免一死,但至少我死得有價值。這是一個懷著希望,依靠著信念而活著的時代。
英雄有很多種,有一輩子為了信念拯救大眾的英雄,就像孫文。 也有為了家人幸福而努力工作的英雄,如李玉堂。 但是更多的人甚至不知道自己在幹嘛,但他們的表現卻不折不扣地就是個英雄。 就像一直說著不知道不知道的阿四,對他來說革命是什麼,自由是什麼, 他不知道,也不想知道。他只知道老爺開心就好,甚至到最後己方所剩無幾 的時候,他也只是知道少爺絕對不能死。 就像方紅在入伙時說的:我爹做什麼,我就做什麼。對他來說當時唯一能做的 就是幫他爹完成心願後,帶著骨灰回到爹一輩子想回去的家鄉。 他們的犧牲看似渺小,卻像是鐘錶裡的一個零件一樣重要。 他們是英雄,即使在大多數人眼裡他們微不足道...
義士中,真正有信仰的人,或許只有陳少白和李重光,後者或許夢幻的成分更多。 有人或許會將李玉堂也歸類其中,但事實上李玉堂雖認同革命, 但若非誤會摯友陳少白犧牲,他也不會挺身而出。 但那又如何?這本來就是個結果論的世界 雖然如果在他們知道即將付出的代價之後在做一次選擇,可能他們無力去接受這樣的後果...
我想...在看了一部電影之後,如果心裡面沒有留下些什麼,那這部電影是不成功的。 這場革命,對於全世界的人我想都應該會有所感動。 對於身為中國人的我們,除了感動...更應該是一場永遠要刻印在心裡的痛。
『一將功成萬骨枯』
『只要為你活過,我就不會只是粉末』
十月圍城,革命所必要的犧牲...與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