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名 |
| by: 魚類生態進化研究室 | |||||
命名者 | (Thunberg, 1792) | 棲息深度 | 10 - 100 公尺 | ||||
中文名 | 斑海鯰 | 有毒魚類 | 是 | ||||
科中文名 | 海鯰科 | 經濟性 | 是 | ||||
科號科名 | F156 Ariidae | 食用魚類 | 是 | 大陸名 | 斑海鯰 | ||
模式種產地 | China and Japan | 觀賞魚類 | 否 | 俗名 | 成仔魚、成仔丁、銀成、白肉成、臭臊成 | ||
世界分布 | 印度至西太平洋 | 台灣分布 | 西部、南部、北部 | ||||
最大體長 | 80 cm | 棲息環境 | 砂泥底、河口、淡水、近海沿岸 | ||||
同種異名 | Arius falcarius, Arius thunbergi, Pimelodus thunberg, Silurus maculatus, Silurus thunbergi, Tachysurus maculatus | ||||||
參考文獻 | 臺灣魚類誌(沈等, 1993);臺灣淡水及河口魚類誌(陳及方, 1999);The Live Marine Resources of the Western Central Pacific, Vol.3(FAO,1999) | ||||||
典藏標本 | ASIZP0055031. ASIZP0061714. ASIZP0063527. ASIZP0066217. ASIZP0067459. ASIZP0067476. ASIZP0801618. ASIZP0802863. ASIZP0802864. ASIZP0900158. ASIZP0911618. ASIZP0912863. ASIZP0912864. NMMBP00512. NMMBP02598. NMMBP04254. NMMBP04261. NMMBP05646. NMMBP06322. NMMBP06356. NMMBP06357. NMMBP06359. NMMSTP01533. NTMP0712. NTUM00269. NTUM02172. NTUM06913. NTUM06981. NTUM08120. NTUM08123. | ||||||
英文俗名 | Sea barbel; Sea catfish; Spotted catfish; Spotted sea catfish; Giant cat-fish; Marine catfish | ||||||
瀕危狀態 | 不在IUCN瀕危名單中 | ||||||
形態特徵 | 體延長,頭部略扁,腹部圓,後半部側扁。頭中大,上覆骨板,板上具顆粒突出,枕骨區骨板後端窄。吻部略尖;口在吻端下方,上頜較下頜為長,頜骨具銳利齒帶,腭骨則具一對呈長圓形的齒帶;口邊有鬚3對。第一鰓弓具17-21鰓耙數。體無鱗,黏液膜易落。背鰭有I銳利硬棘及6-7軟條,硬棘具有毒腺,後方具一脂鰭;左右胸鰭各具I硬棘,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腹鰭軟條19-23;尾鰭深分叉形。體背呈藍褐色,體側灰白色,腹部淡白。各鰭略偏黃;脂鰭上具一大黑點。 | ||||||
棲所生態 | 屬於熱帶及亞熱帶沿岸之底棲性魚類,喜歡棲息於砂泥底質的地形環境,常會至河口區覓食,甚至河川下游,主要以無脊椎動物及小魚為食。夜行性,具築洞而居之習性,偶會集結成群。背、胸鰭硬棘前後緣皆具鋸齒,且有毒腺,是其防止其它魚類攻擊的利器。 | ||||||
地理分布 | 分布於印度-西太平洋區,由印度沿海到中國東海以及印度-澳洲島弧,但尚未在菲律賓及澳洲發現。台灣分布於南部、西部及北部等海域。 | ||||||
漁業利用 | 在春、夏季時常為流刺網、延繩釣及底拖網所獲,亦是釣友在河口區域常釣獲的魚種。由於魚肉腥味較重,故經濟價值不高,可以用枸杞、當歸等中藥燉煮去腥食用。 |
資料維護:林沛立 程式設計:林永昌 網站經理:林欣樺
終於知道答案了
害人不淺的一種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