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05981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認識佛教-21 淨空法師講述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認識佛教-23 淨空法師講述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認識佛教-22 淨空法師講述
作者: 《弟子規》聖賢的教誨 日期: 2010.11.01  天氣:  心情:

   慈悲要建立在理性的基礎上,不能夠感情用事。感情用事是迷、是錯誤。所以佛門裡面常說「慈悲為本,方便為門」,這是佛教化眾生的兩大原則。後來佛家又說「慈悲多禍害,方便出下流」,這正好相反,原因在哪裡?如果失掉了理性,感情用事,慈悲就是禍害,方便就出下流了。因此接著底下就給我們講智慧大圓滿,大圓滿的智慧襯托大圓滿的慈悲。智慧就是方便法,用種種不同的方法手段,大慈大悲的力量在推動,這樣才能夠幫助無盡的眾生破迷開悟。
 
後面又跟我們講「大般若光明雲」,這圓滿的般若。「般若」跟「智慧」的差別在哪裡?《大般若經》上講得很明白,「般若無知,無所不知」,無知是般若,無所不知是智慧,換句話說,一個是體,一個是用。或者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觀察這兩個名詞,我們的理解就更清晰一些。能夠說明宇宙現象的這種智慧,這叫「智慧」;能夠斷煩惱、能夠破無明,這個智慧叫「般若」。所以般若智慧能斷無明煩惱,這叫「根本智」;能夠解釋宇宙萬有現象,那個叫「後得智」。諸位要知道,後得智是從根本智裡面生起來的,如果你自己對於整個宇宙的大圓滿不能徹底證得,怎麼能說得出來!證得的是般若波羅蜜,像禪宗裡面所說的,中國的禪宗不是單講六度裡的第五度,不是單講禪定波羅蜜,而是講般若波羅蜜。你看六祖大師在《壇經》一展開,就叫大家總念「摩訶般若波羅蜜多」,可見得它是般若,不只是禪定。

所以這樣我們能夠區別什麼是般若,什麼是智慧。一個是講智慧之體,一個是講智慧的作用。一個是無知,一個是無所不知。諸位一定要知道,只有無知的般若才能夠斷煩惱、破無明,這非常的重要。無明煩惱破盡了,你就證得自性的大圓滿,然後才有能力把一樁樁清清楚楚說給別人聽。接著是智慧般若的光明雲,它含著有這麼深的意思在其中。這兩種智慧(智慧跟般若),都是前面教學目的所說的無上正等正覺,也就是究竟圓滿的智慧。 

智慧是從哪裡來的?也是我們本能、本有的。本有的,現在沒有了,到哪裡去了?佛跟我們說這叫迷失了,不是真的失掉了。幾時你覺悟了,智慧又恢復了。要用什麼方法幫助我們破迷,恢復我們本性裡面圓滿的智慧?佛教給我們一個方法,叫禪定,在地藏經上叫三昧,「大三昧光明雲」。「三昧」是梵語,翻成中國話叫「正受」,就是禪定的意思。 

由此可知,佛法在修學上,我們講修行(修行,後頭也要跟諸位詳細說明),修是修正,行是行為,修行就是把自己錯誤的行為修正過來,叫做修行,這個名詞的定義一定要搞得清清楚楚。行為實在太多了,哪裡說得盡!所以佛法把我們無量的行為歸納為三大類,一是身體所造作的,身體的一舉一動,身的行為;二是口的言語,言語的行為,口業的行為;三是起心動念,叫意業行為。你的行為不管有多少,總而言之,出不了這三個範圍,所以叫「三業行為」。你思想錯誤了、見解錯誤了、話說錯了、動作錯了,這叫錯誤的行為,把它統統修正過來,這是修行。三業行為的修正是要以心為主,禪宗講修行要從根本修,什麼是根本?心是根本,起心動念是根本。心正,我們的言跟行一定正;心不正,學也學不像,也很容易被人看穿,所以要從心地修起。..(續)

阿彌陀佛!
標籤:
瀏覽次數:39    人氣指數:239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認識佛教-21 淨空法師講述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認識佛教-23 淨空法師講述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