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4339106
 呆掉了的 Alice~✿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為愛朗讀/陳義芝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只有我愛你,沒有我欠你/密絲飄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聲情三帖/吳岱穎
作者: 呆掉了的 Alice~✿ 日期: 2013.10.29  天氣:  心情:

  我始終還是相信的,朗讀古文能夠開闊心胸,增廣識見。
  用生命貼近生命,用一個故事換千千萬萬個故事,再沒有比這更經濟實惠的事了……


◎吳岱穎



1 芭樂歌的文學詮釋

我從國小到大學都是合唱團的成員,長年與音樂周旋的結果,為我的生活帶來可怕的影響:
我無法忍受充斥在生活中的各種噪音,哪怕只是一丁點,都是極為痛苦的折磨。

這裡所說的噪音並非專指市廛喧囂。
事實上,滾滾紅塵裡各式各樣的聲響充滿著世俗新鮮生猛的活力,有時很是讓人願意浪費時間一聽——
工地裡泵送水泥時,幫浦單調而強勁的運轉聲響,像是孤單而決絕地貫徹誰的意志,一種寂寞的堅持;
深巷夜闌處傳來的情侶爭吵,撒潑耍賴哭鬧咒罵,有情人間無處不在的悲喜,一齣又一齣演不完的荒謬劇;
甚至是隔鄰吃過晚飯後開打麻將,牌桌上方城中八手齊飛,誰叫吃誰胡牌海底撈月,牌之兵言之刃相接成趣,
忽然轟笑又靜下後,才覺得生活真是百無聊賴透了……

眾聲雖喧譁,其中有真情實理,倒還不令人難忍。
我最怕的其實是認真的裝模作樣:空洞、虛無、矯揉造作,那才是噪音的根源。
每當打開電視,氾濫成災的歌唱選秀節目中,懷抱著星夢的素人引吭高歌,各自以其動人的生命故事誘人落淚……
我聽見的卻不是這些。無處不在的走音、滑音、拖拍、掉拍、咬字不清與錯誤的斷句,每每教我渾身不舒服,
以手掩耳試圖抹去記憶。更可怕的是無法理解詞意,邏輯錯亂情緒誤謬,徒有技巧賣弄悲喜,這些尤其讓我哭笑不得。

譬如近期比賽金曲〈流浪記〉。
最早在巴奈的版本裡,原住民青年為了生計,離開部落進入都市,只能用無奈的天真樂觀面對無盡的謊言與欺騙。
到了紀曉君的版本,講述的是原住民少女被迫離家進入社會,心情從一開始的茫然,轉變為憤怨與有所希冀。
兩者詮釋雖有不同,卻都是合情合理,令人動容。但當楊宗緯以哭腔演繹這首歌風靡兩岸,後來的比賽者竟然就只會抄襲了。
流浪從此只剩下一種誇大空洞的情緒,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悲哀。


2 古文朗讀變形記

我在花崗國中任教的第二年,應行政人員的要求(脅迫?),參加了全國語文競賽的中學教師組朗讀。
第一次比賽,便得到全國第一名。老實說,這確實讓我很是有些猖狂的本錢,在學生面前自我吹噓也可以不害臊,
畢竟獎牌獎狀就放在家裡,經得起檢驗。

在此之前,我並沒有受過任何朗讀的訓練。
據說古文朗讀必有師承,陰陽平仄婉轉協調,何處誇張何處低回如耳語傾訴,皆有定法錯亂不得。
然而我天生反骨不信這一套,我相信的只有一個字:真。
看似離我們遙遠不可測解的古文,承載的其實也只是古人的真思想真情感真生命,因此才能通過時間的汰洗,
百代以下,持續感動著無數後人。我相信人同此心心同此理,如果人性千百年來無所改變,一樣的悲愁喜樂;
如果人們的命運世世代代所異無多,都是悲歡離合,那麼我們憑什麼認為,
只有使用誇張的語氣、高亢的音調,才是詮釋古文正確的方式?

當然,這其中還是有些技術性的成分,需要長期的鍛鍊方能掌握。
譬如〈赤壁賦〉所描述的江風水月之景與音聲嫋嫋之美,
怎樣是「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怎樣是「如怨如慕如泣如訴」,必須做到如在目前,宛然耳畔。
我常戲稱古文朗讀的最高境界是「產生幻覺」,不僅朗讀者自己必須入戲,還得把聽眾也拉進自己的朗讀情境中。
入門的第一步是發音咬字,得要持氣周續、音無斷絕,高低輕重緩急無不如意方好。
第二步是知人論世,確實理解寫作背景,掌握文意脈絡才可。
最後則是因聲求情,與古人聲氣相通,結合自己的生命情調,重現其經歷與遭遇。如此,才算是窺見朗讀之堂奧。

然而我原本堅定的信念,竟在進入建中開始訓練學生之後,逐漸崩潰——不,其實不是崩潰,而是遭到無情的踐踏。
建中學生的特質是聰明,學習力強,但基本訓練不足,又自恃其長,往往不肯痛下苦功。
再加上輕視人文學科,視背誦為畏途,每年的校內語文競賽竟都招不到像樣的聲音,結果是年年從零開始。
從六月到九月,即使日日習練,成效也是有限,令人疲累不堪。

若問題都出在學生身上,也還不算太難解決。可怕的是官僚作風,那才是扼殺古文朗讀的最大凶手。
由於便宜行事,層層轉包,每年台北市語文競賽找來的評審良莠不齊,
甚至只要是中文學界的研究者,不管專業為何,皆可以披掛上陣。我就曾經在比賽現場親耳聽見評審講評兼爆料,
說自己研究現代文學,對古文朗讀一無所知,擔任評審不過是臨危受命云云。
果不其然,比賽所選出的台北市代表幾乎都是聲音高亢誇張,至於內涵則無可深究者,
也無怪乎台北市每年參加全國賽,成績都不理想了。

但我始終還是相信的,朗讀古文能夠開闊心胸,增廣識見。
用生命貼近生命,用一個故事換千千萬萬個故事,再沒有比這更經濟實惠的事了。


3 詩歌朗誦遊戲

我前年曾發下毒誓,如果再帶學生參加詩歌朗誦比賽,我就是小狗。
去年比賽前夕,我在學生面前鄭重其事汪汪叫了幾聲,說:狗族有狗族的快樂,我們還是出賽吧!

我想,我們始終還是有所懷念的,因為對於詩歌朗誦,我們曾有過美好的記憶。
紅樓詩社是靠朗誦起家的,許久許久以前,當救國團仍然壯大,他們所主辦的詩歌朗誦比賽是全國性的大競賽,
而紅樓詩社代表建中出賽,屢屢獲得佳績。那時候,郭麗華老師主筆創作,呂榮華老師指導訓練,創造了無數神奇的傳說;
那時候,青年懷抱熱血,藉由詩歌朗誦抒發期望與希冀,社會欣欣向榮,沒人預期日後的衰敗;
那時候,文學雖然小眾,卻擁有崇高的地位,令人仰望與渴求;那時候……

孰料時移世變,救國團黯然退場,遠離了青年學生的生活。
各縣市詩歌朗誦比賽陸續停辦,唯有台北市仍堅持辦理,只是每況愈下:
參加的學校越來越少,獎項卻是越頒越多,萬年評審的話越說越長,比賽呈現的方式竟越來越像——
道具化,綜藝化,形式化。選用詩人作品者無力詮釋,自行創作者卻全不是詩。舞台之上,只剩下吶喊、吶喊、吶喊……

即使每年參賽都得到特優;即使每年都是以最少人數出賽獲獎;
即使每年比賽前只練習八次且從來沒有到齊過,學生一半是肢體不協調,另一半沒聲音大舌頭台灣國語,
而舞台上錯位搶拍出包的事情從來沒有少過……我仍然不能不感到心虛,以至於學生上台領獎前,我再三告誡他們
「別提我的名字否則和你們斷絕關係」之類的意氣話,只因這真的不是什麼得意的事。

沒說出口的祕密是,如果堅持文學的只剩下我們,這樣的遊戲還值得玩下去嗎?
我心裡又偷偷的發了誓,今年哪,真的真的,不要再出賽了。

其實是百般不情願的。在文學式微的這個時代,與文學相關的活動盡皆流於形式,甚至變成某種遊戲性質的競賽,
人人有獎,再繼續玩下去也沒什麼意思,不如洗手收山,回歸文學教育的本質,或許才是正道。

歸歟!這些小孩還需要好好調教,不是出來賣弄的時候。
於是每個星期五,一群人窩在科學館地下室紅樓詩社湫隘陰鬱的社辦裡,讀詩解詩創作詩,
試圖讓深深種在心中的文學種子能夠發芽。至於如何茁長,就得憑他們各自的領悟與造化了。



●2013/10/29 聯合報

標籤:
瀏覽次數:138    人氣指數:5598    累積鼓勵:273
 切換閱讀模式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為愛朗讀/陳義芝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只有我愛你,沒有我欠你/密絲飄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