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羅布泊人墓地位於鐵板河河灣南面的兩座高土阜上,約距鐵板河北岸有2公里。土阜是典型的風蝕臺地,鬆散的沙質土台四周已被風沙刮割成很陡的崖坡。在土阜的頂部臺地的邊緣,考察隊員發現了暴露在外面的樹枝和蘆葦稈。在這寸草不生之地,怎麼會在這座土阜頂上有乾枯的樹枝呢?經過研究,考察隊中的考古人員立即在這裏組織進行了發掘,考古隊員在將上層的浮土清除後,才發現這裏原來是一座古代羅布泊人的墓葬。由於羅布泊地區也是強烈的風蝕區,因此這座古墓的南壁已經被風沙刮破,以至使原來蓋在古屍身上的幹樹枝暴露了出來,這座古墓才為考察隊發現。鐵板河河灣發現的這座古墓,給了考察隊員們一種啟示,在鐵板河河灣地區可能還有類同的古墓地。接著考察隊對周圍幾處土阜作了調查,果然,在距上述古墓地西邊約 一公里 的一座土阜頂上,考察隊又發現了一處古墓地。但由於考察隊此次時間很緊,無法在此久留,故只對原已暴露在外的古墓進行了清理發掘工作。
這座古墓編號為:羅布泊地區鐵板河一號墓(LOTMI)。考察隊安排了一天時間,組織考古人員將古墓穴周圍的積土清除,然後又將填壓在死者身上的樹枝和蘆葦稈小翼翼地搬開,人們才看到,原來在這座古墓墓穴中躺著一具完整的古代羅布泊人的屍體。
這是一具女性乾屍,保存完好,身長約有一百五十釐米。古屍臉面清秀,在她瘦削的臉龐上,有一個尖尖的下頦,深目微閉,直而尖的鼻子,薄薄的嘴唇緊閉著。古屍皮膚指甲毛髮都保存完好,皮膚呈褐色,頭髮是黃褐色,蓬鬆地散披到肩上。經古人類學家初步鑒定,認為這具古屍,具有古代雅利安人種的特徵。古屍出土時,上身赤露,只裹著一條織造極其粗糙的“毛布”,毛布在胸前交裹處,其相疊的部分是用削尖的樹枝別住的,下半身只有一塊羊皮裹著,羊皮是經過處理了的光板羊皮;頭上戴了頂毛織的帽子,帽子上還插了兩根雁翎;腳上穿了一雙皮制的鞋子,鞋的底面是用毛線縫合的,毛翻在外面,沒有襪子。出土時,古屍的臉部蓋有一塊羊皮,羊皮上面還覆蓋著一個用芨芨草稈和香蒲草葉編織的扁筐。在提簍的口部有根毛繩穿著,以便提取。這具女屍後來經上海第一醫學院等單位測定,她的死亡年齡約在40歲~45歲之間,生前是一個中年的強壯婦女。墓葬的形制是豎穴土坑。
由此,人們對古代羅布泊人的埋葬制度有了一定的瞭解。古羅布泊人死後,就在土台高處挖一個土穴,土坑大約有 一米 深。然後把用毛布和羊皮裹好的屍體放到土穴中,再在屍體臉部上蓋一塊羊皮,上面覆蓋一個扁筐,然後在屍體上再加蓋蘆葦稈和紅柳樹枝。墓室的兩端靠墓壁處還各豎立一根粗樹枝,最後用土掩埋。
這具羅布泊女性乾屍的死亡的年代,經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實驗室測定其身上所裹的羊皮,所得資料為距今3880年±95年(樹輪校正年代),其時代也與孔雀河古墓溝時代相當。由此可知,距今約三四千年前,在羅布泊地區就已有一支我國古代的少數民族,他們在此居住和生活,已有了原始的畜牧業,但仍要依靠捕獵飛禽走獸為生;已會用最簡陋的辦法來加工處理羊皮,粗撚毛線,並會用毛線編織出毛布,這種毛布都是平紋,其粗糙的程度,就類似我們今天使用的麻袋片。她們非常喜愛用芨芨草稈和香蒲草葉等原料編織成各種簍筐,用來盛裝食物;由於她們會編織毛布,估計她們也會制做魚網。他們已有了靈魂的概念和原始的宗教意識。但在古羅布泊人的社會中沒有使用陶器,因為考察隊在這類古墓中除發現了毛、草織物和木器外,沒有發現一件陶器,包括在孔雀河古墓溝地區的古墓中也是如此。在對古屍屍體的研究中,另一個驚人的發現,是這具屍體上還保存下來了許多蝨子,雖然都是死的,但保存得很好。有的蝨子在顯微鏡下可以清晰地看出它的頭、腳、吻齒和體外毛等,這些蝨子和它們的女主人相伴了四千年之久,今天才重見天日。它們不僅是我國目前寄生蟲研究中保存得最早的實物標本,也是目前世界上極其珍貴罕見的寄生蟲標本。
使人意想不到的是,鐵板河發現羅布女屍的消息一經發表,引起了世界範圍內的注意,“樓蘭美女”之名於是傳開。1992年,日本《朝日新聞》社向我國有關部門提出要展出“樓蘭美女”。新疆的考古學家在日本展出的“美女”和所作的有關“美女”發現經過的報告使日本舉國轟動。此後20年來,“樓蘭美女”之名長盛不衰,對它的研究和論著層出不窮,以它為題材的文藝作品也屢屢出現,甚至有名為《樓蘭新娘》的通俗歌曲在國內傳唱一時。當“美女”發現並被發掘出來時,誰也沒料到,這位沉睡了四千年的“樓蘭美女”以它那清秀臉龐和神秘表情竟然傾倒了成千上萬的人。
現在,“樓蘭美女”靜靜躺在新疆博物館的古屍展廳裏,已是價值連城的著名文物,每年都會吸引眾多的中外遊客前來參觀。從它的身上,激起了人們對神秘的樓蘭王國的無限遐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