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位朋友,基於友善的立場,當面指正我們的缺點。如果我們當時狀況不佳,可能馬上表現負面情緒,像是生氣,甚至罵他一頓。可是,如果讓我們靜下來一段時間,我們可能理解了朋友的好意,反而心生感激,因為沒有人願意像他這樣,冒著得罪人的風險。
****************
我個人稱這兩種情緒,第一種是反射性的情緒,第二種是思考後的情緒。面對事物,第一種情緒較快浮現,第二種情緒需要醞釀一段時間。
如果我們很急,很容易第一種情緒就表現出來。第一種情緒通常跟壓力反應有關,可能是一個人面對壓力,或戰或逃的原始反應,常不見得太正向,強度、波動也大。
第二種情緒需要等,等理性作用之後,情緒才會慢慢熟成。這種情緒較為深沉,但較為穩定,強度會被修飾,波動也小。以這種情緒進行表達,更容易傳達清楚,也更靠近我們溝通的目的。
****************
有一個聽來的故事是這樣的,
有位單親媽媽騎摩托車,帶著5歲的兒子到銀行辦事。媽媽自己進銀行,讓孩子先坐在摩托車上。辦完事,天空正開始下雨,只見孩子趴在摩托車座墊上,像是又在頑皮了。
媽媽罵著並大吼:「你又在搗蛋了是不是?快給我坐好!」
孩子紅了眼眶,滿腹委屈地坐正。這位媽媽,剛離開痛苦的婚姻,兒子跟先生長得一模一樣,個性也像,媽媽發現自己的情緒,常把對先生的氣憤,不知不覺放到孩子身上。
媽媽不忍又帶著餘怒地問:「你為什麼要趴在座墊上?你知不知道這樣很危險?」
「因為我想要不讓它(座墊)弄濕,這樣等一下媽媽坐上來褲子就不會弄濕!」孩子天真地說。
媽媽別過頭去,不敢讓孩子看見,留下眼淚,深深地自責與後悔。自己的情緒沒整理好,
常讓孩子承受超過比例的負面情緒,實在是很對不起孩子。
「孩子,對不起,媽媽誤會你了…」媽媽抱著孩子。
****************
反射性的情緒,常會帶著沒有被解決的問題。任由這種情緒蔓延,常讓我們失控,
又沒什麼建設性。有時是因為我們太急,連傾聽與理解都嫌浪費時間,他人的善意也可能變成我們心中的惡意。
常整理自己的思考與情緒,謹言慎行,可以幫助自己,讓情緒更穩定,也減少自己的壓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