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70935
 Prinz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法律是為少數人存在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不必向我道歉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二桃殺三士
作者: Prinz 日期: 2012.02.10  天氣:  心情: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事景公,以勇力搏虎聞。晏子過而趨,三子者不起。

晏子入見公曰:「臣聞明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有君臣之義,下有長率之倫,內可以禁暴,外可以威敵,上利其功,下服其勇,故尊其位,重其祿。今君之蓄勇力之士也,上無君臣之義,下無長率之倫,內不以禁暴,外不可威敵,此危國之器也,不若去之。」

公曰:「三子者,搏之恐不得,刺之恐不中也。」

晏子曰:「此皆力攻勍敵之人也,無長幼之禮。」

因請公使人少餽之二桃,曰:「三子何不計功而食桃?」

公孫接仰天而歎曰:「晏子,智人也!夫使公之計吾功者,不受桃,是無勇也,士眾而桃寡,何不計功而食桃矣。接一搏猏而再搏乳虎,若接之功,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田開疆曰:「吾仗兵而卻三軍者再,若開疆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援桃而起。

古冶子曰:「吾嘗從君濟于河,黿銜左驂以入砥柱之流。當是時也,冶少不能游,潛行逆流百步,順流九里,得黿而殺之,左操驂尾,右挈黿頭,鶴躍而出。津人皆曰:『河伯也!』若冶視之,則大黿之首。若冶之功,亦可以食桃而無與人同矣。二子何不反桃!」抽劍而起。

公孫接、田開疆曰:「吾勇不子若,功不子逮,取桃不讓,是貪也;然而不死,無勇也!」皆反其桃,挈領而死。

古冶子曰:「二子死之,冶獨生之,不仁;恥人以言,而夸其聲,不義;恨乎所行,不死,無勇。雖然,二子同桃而節,冶專其桃而宜。」亦反其桃,挈領而死。

使者復曰:「已死矣。」公殮之以服,葬之以士禮焉。


─────《景公養勇士三人無君之義晏子諫第二十四》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寫到:「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這首《梁父吟》原是先秦時代流行於齊國的古歌謠,「梁父」是地名,與諸葛亮的祖籍琅邪相近,因此諸葛亮沒事就喜歡哼兩句家鄉老歌。

《梁父吟》的內容如下:

「步出齊門城,遙望蕩陰里。里中有三墳,纍纍正相似。問是誰家墓,田疆古冶子。力能排南山,又能絕地圯。一朝被讒言,二桃殺三士。誰能為此謀,相國齊晏子。」

似乎對被殺的三士寄予同情,非難奸詐殘忍的晏子。可我覺得事情不應該這樣看。


如果以上晏子春秋的記載是正確的,那麼「二桃殺三士」事件是一次成功鏟除禍患的實例。

首先,這三士是甚麼貨色?「以勇力搏虎聞」,就是能與虎搏鬥,像武松那樣的好漢。在還沒發明槍炮的時代,勇猛的武士本身就是武器,不但能在戰場上以一當百,也能激勵士氣。

更恐怖的是當作刺客使用,直接狙殺執政者迅速扭轉政情。春秋戰國時代非常流行刺客,這三個傢伙看起來也相當具備刺客的素質,不可不防。

如果這三人是忠義之士,當然無須防範,反而要大加重用才是。然而,他們卻是心胸狹窄,莽撞衝動,容易被人煽動的蠢蛋。從他們為了兩顆桃子把命送掉來看,便知其蠢也。


文章一開始雖然說到,晏子途經三人面前,三人不理不睬還大剌剌坐著,然後晏子就去跟景公進讒言,獻計弄死三人。

這樣看,晏子似乎是個心胸狹窄之輩,只是被人稍微無禮對待就要人家的命。然而仔細想想,事情並沒有這麼單純。

一般人如果對晏子無禮,我想他不會這麼大反應,可是這三人的身分相當特殊,可以說都是「人間凶器」,他們的素質、節操,嚴重影響國家安全,或者說君主的安全。晏子身為一國首相當然要謹慎處理,防患於未然,說不上殘忍。

公孫接,能以肉身搏殺野豬與老虎;田開疆,手持兵刃擊退敵軍的進犯;古冶子更牛,潛水九里追殺怪物。那隻怪物「大黿」能「銜」一匹馬入河,可見有多巨大;他左手提著馬右手提著大黿,居然還能從水中飛身上岸,簡直強得不是人。

這三人不見得有治國之才,但絕對有致命的危險性,如果哪天被敵人收買了或者一時激憤狙擊國君,甚至擊殺任何看不順眼的人,可以說是易如反掌。

這麼危險的人物,心理素質如何?


先看公孫接與田開疆,他倆明明知道贈桃是晏子試探之計,也明知自己的勇力與古冶子相比如何,為何還要先各取一桃然後再以「取桃不讓」而自殺?腦子肯定有毛病。從古冶子「獨生不仁」的陳述來看,三人應該情同手足,不會不知道彼此能耐如何,為甚麼不一開始就二人吃一桃,留一桃給古冶子?這是很簡單很合理的做法,既不會得罪兄弟,也不會落入晏子的圈套。

再看古冶子這人,明明是「獨生不仁」的好兄弟,卻為了爭一顆桃子「抽劍而起」,可見他只要一生氣就會喪失理智,實在非常危險。他今天可以為了一棵桃子殺死好朋友,難保明天不會因為一些小事把齊景公殺了。

雖然從故事裡彷彿可以觀察到三人重視名譽也就是「知恥」的美德,但這件「恥辱」完全是不必發生的,何必故意幹出恥辱的事再自殺以展現自己知恥呢?可以不受恥辱卻自招恥辱,即使知恥也沒有多大的價值。比方哪天他們一時衝動就把國君殺了,或者造成極大的動亂,到時候再以「知恥」為名自殺又有甚麼意義呢?

其實晏子真的是非常聰明而謹慎的人。他原本就知道這三個傢伙不可靠,大可以給他們安個莫須有的罪名殺掉,但他還是想測試一下自己的理解是否有誤。如果三人不是腦子有毛病,這條計自然殺不了他們,反而成全他們謙讓之名。然而這三人果真如同晏子所猜想那樣。這種計策居然能成,在我看來簡直有點好笑。

如果把他們驅逐出境呢?難保不會懷恨在心甚至為敵人所用,就等於把危險的凶器送給敵國,以當時的情勢而言當然不能這麼做。

晏子非常重視「禮」。在那個時代「禮」的重要性就如同今天的「法治」;禮之不行,就如同法之不彰,自然民亂而邦危。而恃勇力而無禮,更會加劇國家亂象。因此在《晏子春秋》開頭第一篇就是諫「莊公矜勇力不顧行義」,第二篇諫「景公飲酒酣願諸大夫無為禮」,可見晏子多麼重視這兩件事。晏子曰:「禽獸以力為政,彊者犯弱,故日易主,今君去禮,則是禽獸也!」這話說得多重!一針見血說明禮的重要性。

公孫接、田開疆、古冶子,這三人都是恃勇而無禮,甚至是弱智之人,絕非忠義之士,殺之毫不足惜。《梁父吟》為這三個蠢蛋抱不平,諷刺晏子,實在沒甚麼營養;諸葛亮喜歡這種沒營養的歌,因此幹出來的事營養含量也偏低。








標籤:
瀏覽次數:236    人氣指數:1636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法律是為少數人存在的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不必向我道歉
 
住戶回應
 
時間:2012-04-21 23:36
她, 51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