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1944158
 小魚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佛法的心理觀 <依意生識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與心所<認識的過程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佛法的心理觀 <心及三者的綜合
作者: 小魚 日期: 2011.06.10  天氣:  心情:
心的梵語有四,但中國譯成同樣的心字。這裡所要說的,是「質多」。質多是「種種」的意義;但不就是種種,是由種種而存在而長成的,所以古來約「種種積集滋長」而解說為「集」。眼、耳、鼻、舌、身、意六識的認識,取之於外,同時留下所認識的印象於內,即成為心。識愈攀緣得多,內存的心象也愈多,所以說種種滋長。這可見心的特殊含義,為精神界的統一。這統一性的心,還可從多方面得到明證。如『雜含』說:「長夜心為貪欲所染,瞋恚、愚痴所染」,此即說相續心為三毒所染污。又如說「心心所」,依心而起種種心所,也即是以心為統一性的。又如說「心遠獨行」,獨即有獨一的意義。所以此心為種種的集起義,又是種種的統一義。這樣,依上來的解說,心意識的關係如此:


  識,約認識境界──內境、外境說。識由何來,由身心交感的──心理源泉的意處而來。識生了又如何?識生後剎那即滅,留影象而充實內心,心是種種的積集與統一。心與意,為內心的兩種特性:一是六識所引生的,一是六識所從生的,流出又流回。識多對境界說,意多對根身說,心多對心所說。

  一般的心理學者或認識論者,論到認識的來源時,有的說:心如白紙,什麼都沒有,一切認識作用,都由生活經驗而漸漸生起、資長。如不和外境接觸,心就什麼也不會有。一切從經驗來,即所謂經驗派。有的說:認識作用的種種功能,是與生俱來的。如想像、思考、推測等種種認識功能,都本來就有,由外境的觸對而引發,此即所謂理性派。以佛法來說,這即是<新熏說>與<本有說>。二家所說的,各見得一些,卻不是完善的。依佛法,有情為身心相依的共存體;心理活動,是無始以來,即由外而內──從識到心,又由內而外──從意到識,不斷的交流。有情無始以來,即有此心此意此識。不悟時間的幻惑性,推斷為本有或者始有,實在可以無須!
標籤:
瀏覽次數:153    人氣指數:1553    累積鼓勵:7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佛法的心理觀 <依意生識 >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心與心所<認識的過程一>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6-17 15:05
她, 55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6-14 11:54
她, 55歲,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6-10 18:46
她, 50歲,宜蘭縣,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6-10 11:05
她, 50歲,宜蘭縣,建築營造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