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值服務
住戶搜尋
心情貼
直播
感興趣
手機交友
還沒登入愛情公寓嗎?
還沒加入愛情公寓嗎?
馬上進入公寓和
10,556,922
個住戶交朋友~
最新留言
想聊天
對我感興趣
互相感興趣
想約會
逗一下
日記留言
紅包抽抽樂!小資變土豪!
素人也能成為明日之星!
移除此區廣告請加入VIP
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
3027193
安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談判技巧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篇名:
接受美學
作者:
安
日期: 2015.03.22 天氣:
心情:
讀者反應批評的起源
1980年,簡.湯普金斯將與讀者閱讀接受的代表性論文收集起來出版了《讀者反應批評》一書。自此之後 ,此一批評思潮便被稱為『讀者反應理論』(Theory of Reader-esponse)或『讀者反應批評理論』(Reader-Response Criticism)。
讀者反應批評理論
實際上,『讀者反應批評理論』並沒有嚴密的共同理論,其內部批評主張、概念系統、理論傾向上各有差異,但是整體而言,『讀者反應理論』仍具有一些基本普遍的特徵,首先文學並非被侷限於文本之中,而是必須藉由讀者的閱讀才可實現的過程。文學批評家開始將其批評的注意力從作品本身轉至讀者和其反應之上,讀者和其反應逐漸受到重視。
接受美學
「接受美學」(德文Rezeptionasthetik,英文為Reception aesthetic)亦稱作「接受理論」(德文Rezeptionstheorie),或「接受與效果研究」(德文Rezeptionsforschung),發端於德國,70年代初開始展露頭角。
由於創始人姚斯(Has Robert Jauss,1921-1997)與重要理論學者群聚於康斯坦茨大學,因此又被稱為康斯坦茨學派。
接受美學是一傾向以讀者為中心的審美理論,起於對文學研究典範的革新。「接受」一詞自中文的字面意義來看,往往容易被認為屬於被動的狀態,實際上「接受」含有交流意味,姚斯認為,以往的文學研究著重在作者中心上,以作者的創作意圖為根據,後來又轉向文本中心上,以文本的語言結構為準,卻忽略了「接受者」也就是讀者的研究,在作者─文本─讀者的運作鏈上,讀者是歷來被研究最少的,卻是構成文學歷史重要的一環,一部文學作品的歷史生命,若不經過讀者一代代的閱讀,沒有歷來讀者的接受,就不會有文學作品的歷史。
接受美學的大師伊瑟爾(Wolfgang Iser,1926-)便認為文本和讀者間的交流有分歧性,他稱之為「不對稱現象」,即讀者無法檢驗自己所理解的文本是否正確,但本文中會呈現出某些暗示,使讀者在閱讀過程建立自我的調節語境以體驗文本情境,文本與讀者間藉由給予─接受的交互作用趨向某種一致,過程中讀者在某種程度上仍受到文本的導引與限制,並自然的去填補文本中所遺留空白與未定之處,這個空白與未定處(Leerstellen)可以激發讀者來閱讀文本,形成閱讀張力,一般或譯作文本的「召喚結構」,是作品構成的要件之一。所以,閱讀經典,其實是通過一種召喚性結構,完成讀者的自我成長與變化。
閱讀也不再是作品的文句刺激一個被動的讀者產生感受;相反的,讀者在還沒拿起作品來之前,便已經有某些預存的興趣和動機傾向,正是這些預存的因素建構了他所見的作品,創造了他在閱讀過程中的感受。換句話說,感受不是被動的對作品作出反應,而是主動的創造閱讀經驗。
http://eportfolio.lib.ksu.edu.tw/~4990M098/wiki/index.php/%E8%AE%80%E8%80%85%E5%8F%8D%E6%87%89%E7%90%86%E8%AB%96
標籤:
瀏覽次數:
116
人氣指數:
1356
累積鼓勵:
62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檢舉原因
此為詐騙帳號
此為廣告帳號
此為援交帳號
他未滿18歲
此為不雅及騷擾留言帳號
其他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給本文貼紙:
得到的貼紙
得到的貼紙:
給本文貼紙
1
寵辱不驚,肝木自寧...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談判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