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老闆要裁員不要減薪?
文章來源:時報出版
作者簡介
吉本佳生
1963年出生於日本三重縣,名古屋市立大學經濟學研究所博士班肄業,現任職於日本南山大學,教授經濟學。曾任職於住友銀行,並在大學或企業研修班教授生活經濟學、國際金融論、總體經濟學、個體經濟學、經濟數學、國際經濟學、財務學等專題研究或課程,著有《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銀行的算法,哪裡跟你不一樣?》等書。
NHK「快樂上班經濟學」製作小組
一群共同催生「快樂上班經濟學」這個節目的工作人員。他們因為參與了節目的製作,於是有機會更深入了解經濟學,因而在日常生活中產生「Change」,希望許多人也能經由本書經歷這種體驗,並能夠將這些經濟學術語活用在工作上。
內容簡介
本書特點: 選出12則對年輕上班族最具吸引力的經濟原理,導引出年輕上班族在工作及生活上該如何聰明抉擇。
讀者助益: 小至辦手機、大至公司應裁員等問題,都可以本書為顧問,找到解答。
吉本佳生監製‧新工作時代必備的職場生存經濟學
「裁員或減薪」的竅門,藏在「劣幣驅逐良幣」這個你想都沒想過的經濟原理!工作生活中有太多看似不解的選擇與行為,其實都隱含了特殊的經濟意義, 看透這層道理,就能在現代職場遊刃有餘。
本書12個課程給上班族與企業經營者一個清楚的指南針,掌握這些觀念。
一切都是從聊經濟開始的……
吉本佳生老師出版《大杯星巴克比較划算》之後,引發熱烈討論,極有可能被星巴克列為拒絕往來戶。這一回,他與NHK電視台節目的監製不但「從閒聊中誕生了一個節目」──「快樂上班的經濟學」,還共同催生了這本書。
書中,所有跟讀者聊經濟的出發點,都是日常俯拾可得的生活大小事,想必讀者一定可以從平常中發現驚喜:
■到「吃到飽」把肚子吃到撐破肚皮,那是不懂「沉沒成本」的傻子才會做的事。
■請吃飯的人會有成本,被請的人總沒理由拒絕吧!有喔,那叫「機會成本」。
■為什麼「籃球大帝」喬丹硬是在棒球碰一鼻子灰?問題出在他的「相對優勢」。
■貨比三家絕不應該只是女人的專利,因為所有的商人都懂得「差別取價」。
■如果你仍幻想在交友網站認識理想的另一半,一定是還不知道「劣幣驅逐良幣」。
■把錢投資在保本型的金融商品總不會吃虧了吧?錯了,請先計算「折現値」。
這下你清楚了吧?搞懂經濟學,不只讓你懂得精打細算,還可以讓你在各種人情事理中明哲保身。
第1課 沉沒成本~覆水難收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沉沒成本的束縛
第2課 機會成本~時間就是金錢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你的機會成本值多少?
第3課 相對優勢~獻給口袋空空也沒有能力的你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我的生存之道
第4課 誘因~要做不做全憑誘因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你的幹勁來源是?
第5課 道德風險~流於安逸乃是人性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使用時請特別小心
第6課 劣幣驅逐良幣~為什麼老闆要裁員不要減薪?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劣幣驅逐良幣?
第7課 差別取價~一切都看顧客的口袋有多深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電影院的學生折扣是差別取價?
第8課 套利~教你鐵定會賺錢的方法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果然很惡劣?
第9課 囚犯的兩難~老實人會吃虧?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我是囚犯?
第10課 共有地的悲劇~請勿坐霸王車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兒童的醫療費變免費的問題
第11課 折現值~金錢和時間之間的微妙關係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別被外表騙了 第12課 網路外部性~連上網路真棒!
吉本老師的重點經濟學
幕後花絮--跟別人分享才有趣的經濟學
後記
【推薦序1】讓人知道「經濟學可以這麼用」的有趣小書(本文作者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副教授 劉孟奇)
收到時報出版寄給我的這本書文稿,才打開第一頁,就忍不住笑了出來。
為什麼?因為「勇敢跟已知絕望的舊愛說再見,不要可惜過去投入的心力成本」,就是我自己在上經濟學的時候,會拿來跟學生說明什麼是「沉沒成本」的例子。
做為靠教經濟學餬口的教書匠,我經常要面對的重大挑戰之一,莫過於「如何讓一群剛接觸經濟學的年輕人,對經濟學感到興趣,而不要被滿滿的定理、定義、公式與圖表先嚇倒?」
經驗告訴我,最有效的方式莫過於舉例子,特別是告訴課堂中因為一早上課而昏昏欲睡的年輕人,「根據經濟學,遇到這種情形時你該怎麼做」的切身例子。如果這些年輕人能因此精神一振,並在眼睛中流露出「哇,原來經濟學可以這麼有用!」的神情,那麼我大概會有教起書來滿愉快的一天。
前一陣子,我看到一個節目,更堅定我對於「要讓學的人覺得經濟學很有用」的看法。
那個節目訪問一位本來對唸書沒什麼興趣的大學生,後來卻忽然開竅,並且學業突飛猛進。他的開竅過程是這樣的。比起讀書來,這位年輕人原本更有興趣的是玩線上遊戲;而就在上經濟學的前幾堂課,當老師開始解釋供需分析圖的時候,他忽然靈光一閃:「線上遊戲中買賣寶物的情形不就是這樣嗎!」從此他發現書上的許多知識都有生活上的意義與現實中的連結,而求知也成為一件充滿動力的事情。
不見得每個人的求知啟蒙之路都要如此戲劇化。不過,如果有些讀者是經濟學的初學者,而能從這本書對於「沉沒成本」、「誘因決定行為」、「相對優勢」、「劣幣逐良幣」等十二個經濟學基本概念的實際應用當中--例如,為什麼不要留戀過往?為什麼租浮動店租的店面比較好?為什麼不必為事事不如人而自暴自棄?為什麼老闆會選擇裁員而不是一體減薪?--發現「經濟學原來這麼好用」、「經濟學好好玩」,並進而「想再多深入了解一些經濟學」,那麼我想,就值得大力推薦這一本書了。
我猜,即使是熟悉經濟學知識的讀者,應當也可以從這本書提供的一些問題得到「啊,原來可以應用到這裡」的驚喜;當然,身為一個經濟學老師,如果能因為學生讀過這本書,而讓我教起書來愉快有趣,就更好了。
這本書有一個比較特別的地方是,經濟學教科書一般會強調,經濟學理論的目的在於解釋可觀察到的人類行為,而這本書另外強調經濟學理論做為「提供諮詢」的作用。如同作者在書中指出的,如果人類行為如同傳統經濟理論所描述的一般理性,那麼這種諮詢就變得沒有必要。這當中隱含的「理性人」矛盾,其實也是晚近不少經濟研究著力的地方。無論如何,即使我們把這一點放在心上,仍然可以放心享受這本書所同時提供的「解釋的趣味」與「諮詢的智慧」。
【推薦序2】用經濟學概念分析職場生存之道(本文作者為中天新聞主播 黃逸卿)
一個朋友突然決定離開做了十年多的工作,從每個月有六萬多塊的主管薪資,轉到另一個公司做小公關,月薪只剩三萬五。從前隨手招計程車就坐,現在每天得搭公車上下班;從前天天星巴克咖啡,現在則是拿到丹堤咖啡折價券還會斤斤計較自己賺到多少。
但是他甘之如飴,為什麼?因為他只求一份穩定的生活。如果你有「機會成本」的概念,你會懂他的抉擇。
另一位友人原本工作順遂,卻在工作室換了新團隊之後,發現自己隨時有被取代的危機,長官也對他的表現愈來愈不滿意。朋友開始焦慮自己的未來,掙扎自己是否該換工作,但已經投入了這麼多的時間與精力,要離職投降,他實在不甘心。
如果知道過去付出的是已經不會再回收的「沉沒成本」,或是想辦法從中發覺自己的「相對優勢」,或許他很快就能重新站起來,不再徬徨。
回頭檢視自己,從事新聞工作多年,每當遇到工作瓶頸,自己都會拿出一張白紙,看似很理性的將各種可能性與抉擇寫在上面,分析優缺點。但每每我都咬著筆桿感慨,要做出正確的決定談何容易?在職場上,太容易被情感等非理性因素牽絆,更很少從公司角度去思考自己該如何站穩腳步,於是跌跌撞撞,白走了好多冤枉路。
用經濟學概念分析職場生存之道,乍聽之下,一般人會覺得:太累了吧。但這本《為什麼老闆要裁員不要減薪?》光看書名,就知道它已經成功了一半。作者的詮釋很生活,讓人驚覺原來抽象的經濟學,如此實際就可以落實在生活中,幫你活得更聰明。
從前聽一位長官感慨,職場生涯想要往上爬,有沒有「機運」往往比有沒有「實力」更重要。換句話說,同樣兩個都有實力的員工,一個有仕途伯樂,從此平步青雲;一個卻處處被嫌,長期鬱鬱寡歡。不可否認,職場的努力不一定等於收穫,但我們完全無法掌握自己的命運嗎?並非如此。職場浮沉,本書12個課程給上班族與企業經營者一個清楚的指南針,掌握這些觀念,你會發現原來所謂的「機運」其實也能夠自己創造。
所以如果你可以用很清楚的思維,告訴我為什麼老闆要裁員不要減薪,恭喜你,你已經在職場上成功站穩了腳步。
沉沒成本 覆水難收
Q:我有個已經交往五年的女朋友,至今她已提過好幾次要分手,每次她提分手,我就會想要用昂貴的禮物,試圖留住她的心。可是,她這次似乎是真心想和我分手……。好不容易交往了五年,我該不該繼續送禮物留住她的心呢?
A:就經濟學的角度來說,不該再繼續貢獻禮物才對。至今送給對方的禮物加總起來的金額,以及五年的歲月,就當作丟進水溝裡忘了吧。更加妥善運用今後的金錢和時間,才是比較重要的。
什麼是沉沒成本?
即使一再送昂貴的禮物,並且百般討好,對方也沒有一絲愛意,連遲鈍的當事人都十分清楚,兩人之間培養不出任何愛苗。可是,如果現在放棄,至今花在禮物的金錢,和被對方耍得團團轉,仍竭盡心力付出的時間,全都會付諸流水。
話雖如此,如果又繼續送禮物的話,結果也只會更加徒勞無功。這種模式的失敗,除了發生在個人身上之外,也經常出現在企業經營,或是政府政策上看到。
一開始提到的那位男性,為了討女方的芳心,至今投入了大筆金錢和時間,卻很遺憾地好像沒有達成目的,因此至今加總起來的金錢和時間,便應該視為已經無法回收的成本(費用)。以經濟學術語來說,這叫做「沉沒成本」。沉沒成本指的是,在所有已經投資於某項企畫案的成本當中,即使從企畫案抽手也無法回收的部分。
經濟學提倡,在重新判斷任何決策時,必須「忘記」沉沒成本,因為囿於過去已經投入的各項成本,只會讓人無法理性判斷。
儘管如此,前文提到的那位男性,便是受制於過去已經投入那麼多了,因此雖然明知兩人的感情進展得並不順利,仍繼續藕斷絲連地投入大把金錢,可以說是陷入了沉入成本的束縛。
電影無聊的話應趁早離開
進入電影院半小時之後,往往就會知道那部電影是否有趣。當你覺得「糟糕,這部電影選錯了」的時候,該不該繼續看下去呢?好不容易撥出時間,並且花了一千八百圓買電影票,所以想繼續把剩下的一小時半看完,其實是人之常情,但也是陷入了「沉沒成本」的束縛。仔細思考之後會發現,說不定你能把那一小時半用在其他有意義的事情上,因此就經濟學的角度而言,迅速離開電影院才是正確的選擇。
要有抽手的勇氣
X公司傾全力在開發一項新商品,在成果即將出爐的階段,半途殺出了程咬金,對手Y公司開發出更優良的商品,試圖分食這塊市場大餅。針對這次的商品開發案,X公司已經投資了三十億圓,如果多投資兩億圓,預計再三個月,新商品就能夠完成上市。
在X公司內部的會議上,大多數人的意見是,「好不容易努力至今,就讓企畫案如期完成吧」,但也有人認為,「如果贏不了Y公司,就應該抽手」。究竟哪一方的意見才是比較有利的呢?
當然,從經濟學的觀點來看,應該把至今花在商品開發的三十億圓和時間,當作沉沒成本忘記才對。因為與其試圖勉強回收沉沒成本,再花兩億圓和三個月的時間,繼續完成無法贏過Y公司的企畫案,X公司應該趁早抽身,著手於其他新的企畫案才對。
因此鼓起勇氣下定決心抽手,防止多浪費兩億圓和時間,才是正確的判斷。
去吃到飽的店別想撈夠本?
付了三千圓,到吃到飽的燒肉店用餐,才剛開始吃,明明覺得還吃不到兩千圓的份,突然就飽了,吃不下了。儘管如此,看到食物區剛放上去的肉片和蛋糕,忍不住又拿來吃,結果隔天早上發現弄壞了腸胃。
這個案例大家一定不陌生,許多人進到吃到飽的店,總是一心想要「撈夠本」,會有這種想法是理所當然的,但並不理性。一旦進入吃到飽的店,在你支付三千圓的當下,三千圓就成了沉沒成本,所以應該把錢忘記。
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在進入吃到飽的店之前,你應該思考的是,是否真的能夠把三千圓的本錢撈回來,這才是重要的。換句話說,要注意的是決定接下來是否要投入的成本,已經投入而無法回收的成本就忘了吧。
經濟學的理論基礎,是以個人和企業會理性行動為前提,所以並不預設我們會囿於沉沒成本的束縛。可是現實生活中,許多個人和企業卻無法忘記沉沒成本,而且愈陷愈深,結果造成損失愈補愈大洞。實際上,在吃到飽的餐廳用餐時,若是無法忘記沉沒成本,大概多數人都會吃到差點撐破了肚皮。
承上述,這也是最近「行動經濟學」理論如此受到矚目的原因。「行動經濟學」是以個人和企業會理性行動為前提,進一步探討為何我們仍會做出非理性判斷的理論,因而沉沒成本的束縛,成了行動經濟學的重要主題之一。
然而,並非所有人都會陷入沉沒成本的束縛。能夠忘記沉沒成本,並且做出理性的判斷,當然才對自己是比較有利的,因此希望各位記得沉沒成本這個術語,並把「忘記沉沒成本才是重要的」這句話銘記在心。
充斥身邊的「沉沒成本」
太過熱中賽馬或打小鋼珠的人,總是心想:「既然已經投入這麼多錢了,不能就此罷休!」因而一輸再輸,這是受到沉沒成本束縛的典型例子。若是擴大案例的規模,則是道路建設或公共事業,因為這兩項作業投資的成本太過龐大,所以即使評估過後確定會赤字營運,也要繼續進行。這或許是「政府機關為了愛面子」,而受到沉沒成本的束縛的例子。
企業與成本
經濟學稱生產商品和服務的組織為「企業」。企業的功能如圖1-1所示,若是投入人力(勞力)和金錢(資本),並使其順利運作,就會產出商品和服務。實際的生產過程中,不僅會投入原物料和燃料等,也會產出廢物和廢氣。
經濟學認為,商品的製作方法、提供服務的祕訣、經營組織的專業知識等「技術」,才是企業的心臟。此外,經濟學認為,任何一家企業都是以追求「利潤」為目的,因此儘管有部分例外,但是不賺錢的企業遲早會消失。
另一方面,利潤指的是,收入減掉成本之後的金額。因為企業花成本進行生產,並把生產出來的商品和服務賣給消費者,以獲得收入。「盈餘」指的是,收入高於成本、利潤為正的狀態;「虧損」指的是,收入低於成本、利潤為負的狀態。
而企業要增加利潤,就要增加收入,或削減成本(或者同時進行)。然而,企業的收入容易受到消費者的喜好等因素影響,常見的情況是,不管企業再怎麼努力,也無法增加收入。正因如此,要讓企業的營運狀況穩定,削減成本就變得很重要;或者,也可以大幅度削減成本,重新建立經營模式,許多陷入營運危機的企業就是這麼做的。
固定成本與變動成本
生產商品和服務所花費的成本,大致上可區分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這兩種。以生產電視機為例,並把事情簡化來看,花在建造工廠和設置機器的成本,由於這兩項成本不管生產多少數量的電視機,廠商都必須要花費且金額保持不變,這種成本就叫做固定成本。
還有一種成本,會隨著電視機的生產數量而增減,這叫做變動成本。舉例來說,像是原物料和燃料的成本。
企業支付給勞工的薪資,也是重要的成本之一,但要把薪資等人事費用,區分成固定成本和變動成本,在現實中並不容易。因為工作時間雖然會隨著生產數量而改變,但有些薪資是隨著工作時間支付,有些薪資則是要固定支付,和生產數量或工作時間無關。因此要仔細區分變動成本和固定成本,比想像中更困難。
設備投資與沉沒成本
企業蓋新廠房或引進最新的機器,稱之為「設備投資」。實際上,電視機和汽車等工業產品,是在擺放大量機器的大型工廠裡生產,所以會花費高額的固定成本在投資這些設備上,但這麼做也具有一種危險性,就是好不容易生產出來的商品無人購買,導致設備投資白白浪費掉。
企業的經營之所以不容易,就是因為這個緣故,因為投資設備失利,可能以失敗告終,因此企業如何因應,會左右未來的生存。
舉例來說,假設某企業耗資一千億圓蓋了座新工廠,準備開始生產一項新商品,但結果新商品滯銷,導致大幅虧損。在收入低於成本,且收入短期內不會增加的狀態下,即使徹底地削減成本,促進銷售,每年的虧損依然持續擴大,所以不得不討論關閉工廠,並從這項投資案抽手。
已經投入的固定成本中,應該有部分能夠回收,像是把工廠內的機器設備賣給其他企業,或者賣掉工廠本身和蓋工廠的土地。或者,自家在生產其他商品時,如果有能夠挪用的設備,也可以將那個部分的利益視為能夠回收的成本。
因此,在當初投入的一千億圓當中,假如能夠回收三百億圓,剩下的七百億圓則變成,即使從投資案抽手也無法回收的金額,我們將其稱為沉沒成本。
一旦沉沒成本高,心理上就會難以下定決心抽手,因為一旦抽手,就會永遠失去回收沉沒成本的機會。然而,企業在面臨此種狀況時,應該將這七百億圓視為沉沒成本,也就是在進行投資的階段中,已經變成了和將來的經營判斷無關的金額。
企業經營常伴隨著設備投資失利,而在失利之際,要避免擴大損失的唯一辦法,就是要正確地認識沉沒成本。
時間是每個人的沉沒成本
在個人做決定時,例如當我們以勞動的形式,出售自己的時間,或是將時間用於享樂、將時間用於學習新的技能時,將沉沒成本的概念考慮進去,就變得相當重要。因為時間是一旦投入,就絕對無法回收的項目。
個人一旦將時間投入於某事,一定會變成沉沒成本。正因如此,關於已經變成沉沒成本的過去時間,你能否冷靜地做出評價,這會大幅左右我們的人生。
請注意,即使承認寶貴的時間白白浪費很痛苦,也不要囿於已經浪費掉的沉沒成本,連將來的時間也白白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