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心詩喚語 二十二 《前一篇 | 回他的日記本 | 後一篇》 心詩喚語 二十三 |
| ||||||||||
向上提升 或 向下沉淪
文/見璐法師
看 人生的十字街頭,懸掛著各式各樣的招牌號誌:名、利、財、色、禮、義、廉、恥;
叫賣著各類型的商品:良心、人欲、誠信、公理、私情……,買方和賣方沒有外人,
天堂與地獄一念之間。
孟子見梁惠王,甫一見面,王即問曰:「叟!不遠千里而來,亦將有利吾國乎?」
孟子抓住這個問題背後的心理因素,趁勢反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義而已矣!」
上位者一心求利而罔顧仁義,必將導致「上下交征利」的後果,因人人只想到自己,
王曰:「何以利吾國?」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士庶人亦曰:「何以利吾身?」
欲以有限的資源來滿足無窮的人欲,則必利此損彼;後義而先利,不奪不饜,而國危矣!
往往,我們的內心面對五欲六塵時,番番天人交戰正如孟子和梁惠王間的義利之辨。
順情遂欲貪一時之樂,心即沉淪,為五欲之奴僕,六根無時不為其走使,來回逡巡,
秤斤論兩皆以「利」字為準繩,患得患失,甚至憤起嫉瞋,想方設法稱心合意,
步步墜向業果的深淵。故而佛法時時要人提起覺性,返觀自照,照在心與境交會之處,
照在當下念頭起動之時,即是「向上一路」──念念作主,不令空過。
如此一來,不僅能夠明辨義利,知所進退,更能轉凡成聖,成佛作祖。
經云:「眾生起心動念,無不是業,無不是罪。」說明心念沉淪的速度極快,
乃無始來習氣的牽引,如地心引力般令不覺的念頭重力加速度般落下。
欲拉回原來的水平需賴毅力、恆心、善巧方便,方能步步提升。
先以種種善法拴牢自心:念佛、拜懺、布施、持戒、禪定……
對治心中貪、瞋、癡、慢、疑等賊,日久功深,得一如意寶珠,
可定風(癡心)、定水(貪心)、定火(瞋心),
於稱、譏、毀、譽、利、衰、苦、樂八種境界中皆能不動不搖,真正成為生命的主人。
「方便多門,歸元無二。」
眾生總在森羅萬象中不斷地摸索出路,若欲得本還源,卻只此──向上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