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管選書/哪些企業不會倒?
文章來源:天下雜誌出版
作者簡介
唐納.薩爾(Donald Sull)任教於倫敦及哈佛商學院。進入學術界前,曾任職麥肯錫顧問公司,並擔任歐、亞、美洲知名企業,包括易利信、康柏、LG、葛蘭素威康等公司的諮詢顧問。長期研究國際企業的創業管理及企業策略變革,對企業問題的分析,有獨到的見解與觀察。學術與實務歷練豐富,名列管理學界公認六位「新世代管理大師」 (The NextGeneration of Gurus)之一,並譽為繼管理學宗師彼得.杜拉克、專研競爭力的麥可.波特及擅長流程再造的麥可.韓默之後的重量級管理學者。《經濟學人》雜誌稱他為:「管理學界中一顆耀眼的新星。」
唐納.薩爾研究成果經常在《哈佛商業評論》、《金融時報》、《經濟學人》等知名期刊發表,廣泛受到英美媒體推崇與重視。著有《成功不墜》、《中國製》(天下雜誌出版)。
內容簡介
這是個變動的時代,未來正不斷向我們拋出意想不到的機會與威脅。
一般人總是希冀在榮景中尋找商機,然而,最好的機會往往出現在最壞的時候。 懂得掌握變動的企業,逆勢而起;只知迴避變化的人,一步步走向衰敗。
動盪雖有明顯的風險,仍有其正面效應。大環境的力量不斷地劇烈翻轉,在過程中摻入新元素、改變品味、促成創意組合,因而衍生機會。多數人一味把焦點放在動盪的負面效應上:風險、不確定、威脅,以致於忽略了近在咫尺的大好良機。研究發現,近半數的跨國大企業設有「風險長」一職,但有多少公司也設有「機會長」呢?
管理學名師、倫敦商學院教授唐納‧薩爾指出,「在變動、複雜、高度競爭的動盪時代,唯有建立一個靈活的組織才能勝出」。薩爾先以美國的大企業如美國鋼鐵、GM汽車為例,說明自陷於「行動慣性」(active inertia,他在《成功不墜》一書中提出的名詞)的企業容易在風暴來臨時慘遭沒頂,反之,印度米塔爾(Mittal)鋼鐵則因為深諳將「風險視為機會」而日益壯大。
因此,薩爾認為企業在面對快速、不確定的變動時,必須能夠:
‧走出行動慣性(active inertia)
‧挹注新資源
‧創新重組現有資源
‧激發出新的消費需求
‧尤其重要的,是要練出靈活度(agility)
其中,又以靈活度為重要關鍵。對企業來說,靈活度指的是公司能否比對手更快察覺並把握商機。投注十年心血,薩爾研究了全球數十家在動盪中仍維持優勢不墜的公司,歸納出三種成功企業必須具備的靈活度:
一、營運靈活度:指公司能在既有的商業模式內,找出並把握改善營運與流程的機會。
二、事業組合靈活度:指的是迅速有效轉移資源的能力,可以很快把現金、人才,甚至管理焦點,由不看好的單位移往前景看俏的地方。
三、策略靈活度:指的是有能力發現有龐大獲利的黃金商機,並能當機立斷即時掌握。近年來,有好幾本書都提出有力的論點,證明世界是動盪的,例如葛林斯潘的《我們的新世界》(The Age of Turbulence)與塔雷伯(Nassim Nicholas Taleb)的《黑天鵝效應》(The Black Swan)。然而,這幾本書都沒有為讀者提出因應對策。本書則是銜接他們的論點,為大家提供建議。這本書好讀易懂,不論主題與solution都是當下企業人所迫切需要的。
目錄
第一章 The Stone in David’s Slingshot
第二章 時也 命也 運也
第三章 圖象矛盾
第四章 行動慣性
第五章 小心刻板印象
第六章 維持圖象變動
第七章 靈活的本質
第八章 靈活循環
第九章 打造靈活組織
第十章 避免企業中年危機
第十一章 靈活的耐力
「動盪」是指環境中不可預知、又會影響公司價值創造力的迅速改變。
在動盪的世界裡,意想不到的機會與威脅從未間斷,任何小機會經過日積月累,也可能變成決定性的契機。追求稍縱即逝的機會時,時機很重要,更要具備抓住機會的判斷與能力。掌握即時資訊、發現供給與需求等初期變化徵兆,不斷的改善、研發、創新,持續地推陳出新,降低成本、增加銷售,在恰當時機做恰當的事,以追求提升公司的價值。從多方面掌握動盪的正面效益,如發現異常現象,維持圖象的變動,避免行動慣性,培養發現與掌握機會所需的營運靈活度、事業組合靈活度、策略靈活度,善用耐力,堅持到底。
各種經營、管理等工具皆有其限制,妥善、適所的使用以發揮其功能,切忌因 之浪費資源、抑制創新等反效果。有效的人才培育,創造員工得以發揮其所長的環境、制度等,靈活、持續的創造公司的價值,讓我們日益壯大,得以避免其危機。群聯電子曾連續、呈倍數的快速成長,也邁出了多元的發展;去年由美國引發的金融海嘯席捲全球,幾乎無一倖免,雖然該年的營運成果下滑但相對績優。遭受威脅的這個非常時期,特別勉勵同仁們須抱持二次創業的精神、身體力行,採取了保留實力、降低庫存、對內積極溝通、討論,期勉公司上下一心,通力合作;對外亦走到市場前端,與客戶、廠商等頻繁交流,才有機會得知一些寶貴的訊息,進一步與業界合縱連橫,並掌握時機購入大量原材物料等等,為來年的躍升預做準備。
感謝老天爺幫忙,今年的價格及需求如預測般展開,妥善的準備以及同仁們的齊心協力,掌握了這個動盪的機會。當經濟方自衰退的谷底緩緩翻轉時,我們披荊斬棘、步步為營,擁有較競爭對手更優勢的資源,造就了今天進步成長的佳績。
以雙贏為前題,與上、下游業者密切合作,互相交流討論,保持良好關係是這次能獲得寶貴訊息、安然度過危機的主因。我們要持續的強化並結交更多的朋友,及時的掌握來自全球的資訊,群策群力來創造寶貴、稀有、他人難以替代的資源,再加上有耐力的靈活組織便能安度動盪,蓬勃發展。
「彈性」永遠是贏家邱奕嘉博士(作者現為中興大學企業管理系所副教授)
在經濟的戰國時代,群雄並起,各擁山頭。一陣廝殺之後,往往有些英雄拱手讓出江山、俯首稱臣,有些英雄卻能屹立不搖,始終佔有一席之地。所有的產業經營者、市場研究者都想參透的一個問題是:在詭譎多變的競爭中,如何常保高績效?於是,市面上就出現一系列的「創新」、「永續經營」等書,但即便當時紅極一時的「基業長青」或「從A到A+」等書中所列的績優企業,這幾年也逐漸顯露出疲態,甚至被迫退出產業。「江山代有才人出」與「一代拳王」的現象,似乎成為企業經營的最大魔咒。有鑑於此,曾經著有《成功不墜》一書的Donalud Sull再度推出新作《亂中圖強》,透過更加具體且微觀的策略,教導企業掌握改變的核心因素,即使金融海浪一波又一波,你依然能夠前瞻未來,維持在最高的浪頭上。
過去,企業往往以市場的風向作為公司營運的依歸。然而,本書作者卻直指經營者最大的挑戰並不完全來自於競爭者或資源不足的限制,最大的敵人往往是過去成功的模式與思維。他強調,大部份的企業主都習慣以過去成功的經營邏輯與思考模式,來解決公司眼前所面臨的競爭挑戰。這種慣性的思考模式,作者稱之為「心象圖」。當企業主深受既有的心象圖左右時,就容易形成行動的慣性。事實上,依循慣性並非全然不好,當環境未發生巨大變化時,過去成功的心象圖,可協助經營者將複雜的競爭態勢簡化成易於決策的圖像,協助經營者在動態的競爭環境中,有效地找出突圍之道;但是如果環境發生重大變化,過去賴以維生的競爭優勢已無法在新的競爭生態存活,若此時仍囿於既有的心象圖,反而使得經營者無法看清變局中的機會與挑戰,造成競爭力無法持續。這樣的觀察在作者的《成功不墜》一書中曾經提及。但在本書中,作者特地強調,面對亂世與變局,你一定要破除既有的心象圖,墨守成規者將是最大的輸家。此外,作者也具體指陳破除慣性的最佳方式,就是在亂世中保持高度的彈性,隨時因應變化,真正做到亂中圖強。
而究竟什麼是彈性?不斷的變化即是彈性嗎?其實不然!依作者所言,彈性意指「結合企業經營的靈活度與耐力」。企業首先應在營運、事業組合、策略層面上發展應有的靈活度,以適應環境的變化。
(一)營運靈活度
最常見的莫過於是營運的彈性,通常它來自於良好執行力與可緊密配合的運作機制。具有營運彈性的公司,即使與同業採用一樣的經營模式,仍可比對手更快速、更有效地推出新產品或服務,以掌握市場機會。7-11就是通路業中一個營運靈活的典範。它除了通路數比競爭對手多外,更憑藉著良好的情報蒐集系統、倉儲配送管理、E化系統,往往比競爭對手更早看到新的機會,且能比對手更精準、更快速的推出新產品。例如大家耳熟能詳的御飯糰、便當、City Cafe等,在在都呈現出精準的營運靈活度。
(二)事業組合靈活度
事業組合的靈活度是指在看到新機會後,公司必須迅速調整資源結構與事業組合,以進入新的機會領域。台灣IC設計業界的龍頭-聯發科就是一個成功的範例。聯發科在VCD/DVD晶片站穩腳步後,立刻積極尋找機會,並陸續成立新的事業部,分別進入手機、數位電視的市場;而在資源佈局上,它很早就洞悉IC設計晶片的競爭,不僅止於IC設計的技術,軟體的開發才是決勝的關鍵,是故該公司很早就投入資源在軟體能力的建構上。因此,聯發科的成功不僅在於其策略方向正確、擁有強大的技術能力,更重要的是能在預見機會與新的競爭要素後,迅速調整資源佈局與事業組合,以維持高成長的動能。
(三)策略靈活度
最後一項,可能也是最難的,就是策略的靈活度。當企業主看到新的機會,除了推出新產品或調整資源佈局,更重要的是能顛覆既有的成功模式,重塑具競爭力的經營模式。目前網路上最火紅的Tutor ABC,過去也曾掌試以實體教學的方式講授課程,當SARS危機衝擊所有的實體補習班時,大部份業者選擇以開源節流(廣開課程、緊縮開支)的方式因應。但該公司卻大膽地調整經營模式,選擇線上教學的方式,改變所有的經營活動,除了可以讓上課地點不受實體教室限制外,還標榜教材客製化,以適合不同學生的需要。這種轉變除了有賴經營者的遠見與決心外,更需要完善的策略活動配合,以支持策略的轉變。
對台灣企業而言,靈活度一直是足以自傲的特質,甚至有所謂「變形蟲」的稱呼。但許多公司雖有相當高的靈活度,卻欠缺耐力,使得其績效往往只是曇花一現,無法維持高績效的成長。持平而論,就管理而言,靈活與耐力是會有衝突的。因為若要追求靈活,公司就必須不斷地追求變化,此時過多的規章與制度,可能會成為靈活度的絆腳石;另一方面,若要擁有耐力,就必須建立一套常規以達到資源的有效運用。這種同時具有常規與制度,又要能面對改變的運作模式,似乎是非常衝突與矛盾的。
但是許多成功的案例卻顯示,能同時結合兩者優勢、順勢平衡兩者衝突的公司,才能創造最佳的績效。這對台灣企業最大的啟示,就是必須要學習以耐力來支持靈活,以靈活來培養耐力。針對此一衝突與矛盾,作者建議可以從三個角度來解決:首先,企業應該多儲備一些資源。即使有些資源當下無用武之地,有過剩之虞,但如果以長期投資的角度視之,它仍有利用價值,就不該被棄如敝屣。因此,企業必須先明確分析那些是優良的「脂肪」,有系統、有計劃的儲存與使用。具潛力的人才與現金就是企業最常見的「優良脂肪」,它們除了可協助企業渡過寒冬外(耐力),也能在新機會產生時,協助企業掌握契機(靈活度);其次,作者建議企業應謹慎處理取捨的問題,文中提到許多例子,包含豐田汽車與通用汽車管理模式的差異等,其關鍵在於當選擇耐力後(終身雇用制),豐田就積極發展靈活度(彈性生產等),來平衡耐力的缺失;而對通用而言,雖然有工會來穩定員工的向心力(高耐力),但也導致經營成本提高與抗拒改變(低靈活度),但通用汽車似乎沒有發展其他提高靈活度的作法,以降低發展耐力的缺失。因此,作者建議雖然兩者可有優劣,應該視需要而取捨,但它不應該是互斥的,選擇了其中一項後,應該積極發展其他配套措施來補其不足。換言之,企業應該把靈活度與耐力視為表裡,交互使用、相輔相成,才能創造優勢;最後,作者強調耐力對靈活度最大的衝突,不在表象上的制度、結構等,而是在企業文化上。最高經營者真正的挑戰在於如何塑造靈活與接受改變的文化,他必須有意為之,並且堅持到底。
新概念的接納與植入並不困難,但是實際的操作與執行才能為企業帶來改變。看完本書後,你也許覺得當頭棒喝,也許感到醍醐灌頂,但若不能決意執行,一切皆是枉然。本書所標舉的靈活與耐力並濟的作法,正是管理學術界所謂的「彈性」,許多文獻也支持這樣的想法與論述。但本書的特色在於明確指出彈性源自於靈活與耐力,甚至例示兩者兼顧的平衡作法。如果你順著本書章節閱讀,一開始可能會覺得有點枯燥、甚至吃力,筆者建議不妨先從第七章開始,一路閱讀直到書末,再回頭從第一章開始。若讀者能配合閱讀作者的前一本書-《成功不墜》,更能體會亂中圖強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