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189834
 易中路easy way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選舉新招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黑白人生應該可養身調節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道不行也無妨也自創乎
作者: 易中路easy way 日期: 2014.10.28  天氣:  心情:


我對玄學很有興趣!網友建議我去讀"魏晉玄學"跟"宋明理學"..

我還第一次聽到這兩個名詞..真的有點"孤陋寡聞"!

剛去"咕夠"了一下!順便轉貼過來跟大家分享!!



魏晉玄談又稱清談,玄談或清談與玄學有密切關係,因為玄談之主題多為玄學之內容;嚴格來說,玄談是由魏正始年間王弼、何晏提出玄學開始的。

  玄學產生自非偶然;漢末黃巾之亂,中央集權瓦解,儒家經術也隨之衰落,亂世之中,老莊思想抬頭,加上曹操等人崇法術刑名,便造成玄學產生的歷史背景。

  玄學清談與漢末清議及三國期間的月旦評之間,亦有其傳承淵源。清談和清議內容不同,然而同為談風,後者勢必受到前者的影響。漢末清議與漢代科舉取士有關,清議的內容包括品藻識鑑人物,但在當時的歷史條件下,評論人物往往與評論政治相結合,由抨擊漢末的腐敗政治,而引發出黨錮之禍,清流遭到鎮壓。

  漢末清議到魏晉玄談,談論的內容隨著時代的發展而發生變化,然而談論的風氣則有增無減,清談成為士族生活之必需,人們之才智全傾注於談辯。玄談的課題主要有才性四本論、聲有無哀樂、養生論、言意之辯以及聖人有情或無情等。這些玄談的主題,經由正始到竹林七賢時期大致完成。玄談由正始經竹林、西晉到東晉,發展到最盛,特別是東晉,幾乎全為清談籠罩。

  何晏、王弼以為,天即道,道法自然。名教本於自然。名教是「有」的表現,自然是「無」的本來狀態,君主只要恪守自然無為,就可以上順宇宙本根,下順百姓自然之性,從而穩定政治秩序。同樣,百姓若能篤守無為,不以物累形(不作亂反抗),就可全性保真,安穩過活。他們用道家觀點解釋儒學,把道家的自然無為與儒家的綱常名教揉合為一。

  正始玄學的提出,使儒學的正統地位受到動搖,然而何晏、王弼等一開始便具有明確的調合儒、道的傾向。正始玄學家在哲學領域裡推崇老、莊,而在倫理方面推崇孔子,力圖調和「自然」和「名教」之間的矛盾,用道家的哲學為儒家政治服務。
 


 魏晉時代,司馬氏奪權,「同日殺戮,名士減半」。一般士大夫有見於此,不願依附,卻怕致禍,以致「高人樂遺世,學者習虛玄」。從老莊中尋求慰藉,以放蕩生活。去煩憂。嵇康、阮籍生於魏晉交替時代,他們皆不滿司馬氏之將篡魏,而不願與司馬氏合作。然而由於他們的性格不同,表現形式有別,因而得到不同的結局。然而他們都以老莊玄學為安身立命的精神支柱。他們崇尚自然,宅心玄遠,很容易使老莊的虛靜變成士族的放達,使他們成為禮法的挑戰者。而自嵇、阮相繼逝世後,其他的五人,面對承繼政權的司馬氏,在態度上有了不同的轉變。山濤、王戎、向秀進入仕途,尤以王戎的態度轉變最大。阮咸與劉伶則放蕩縱欲,成為玩世不恭的頹廢派。自西晉至東晉,不拘禮法成為社會風氣,這和他們的思想有密切的關係。


  從阮籍嵇康等人為掩飾心中矛盾痛苦所作的假曠達,到阮康以後,為那些並無內心矛盾痛苦的士族們爭相效法。在竹林七賢的幌子下,他們酗酒、裸袒、清言,但已少了早期玄學名士們內心的執著和壓抑感。歷經八王之亂至西晉滅亡,許多士人在身受排擠或亡國恨之餘,對玄學的發展提出了不同的聲音。至東晉政權建立,在王、謝等家族的輔佐下,政治日漸清明,知識份子不再時刻擔心會遭殺身之禍;為了消除南來士族內部集團的紛爭,以求得安定的政治局面,所以由統治階層進一步倡導清談玄言,而其內容也明顯的走回調合儒道的路上。在個人主義高漲及門閥制度的支持下,已很少人為了正義或理想而慷慨就義了,最明顯的表徵就是在南北朝時期,這些士族們很平靜的對待君統的變易和朝代的更替,他們的社會地位並不因此而動搖。在此情形下,縱欲主義產生了,驕奢淫逸之風愈演愈盛。士族們自視清高,不肯從事實際政務,政權實際已落到寒門將帥手中,到侯景之亂時,這些士族「膚脆骨柔,體羸氣弱,不耐寒暑,坐死倉猝者,往往而然。」


  歷史上各朝代對魏晉玄談的評價,向來毀譽不一。然一般說來,玄學崇尚老莊自然,衝擊儒家名教,是它受毀的重要原因。早在兩晉時期,玄學即受著儒者的嚴厲批評,然而他們多出於維護禮法名教之立場,視玄學為異端,尤其明清之際的顧炎武,甚至以玄學發展而導致「國亡於上,羌戎互僭,君臣屢易」,除此外,僅有少數人士如章太炎提出:「會在易代興廢之間,高朗而不降志者,皆陽狂遠人。禮法浸微,則持論又變其始。嵇康、阮籍之倫,極於非堯、舜,薄湯、武,載其厭世,至導引求神仙,而皆崇法老莊,玄言自此作矣。」,則是站在揭露禮法虛偽之立場,大力為玄學做翻案文章。


  無論是正或反面的評價,魏晉玄學已為中國文化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它改造了漢代的儒學與道家思想,同時它還對魏晉南北朝時代的文學藝術,乃至於文人學士們的生活習俗等,都產生了相當程度的影響。建安詩人們面對空前亂象,不免怵目驚心,而形之於筆墨;至兩晉人則已司空見慣,或視若無睹,或避而不談;而另一部分詩歌或頌揚老莊玄理,或憧憬神仙高士,或感歎人生無常,或沉溺飲酒享樂,一種以人性的覺醒為基礎,而以自然主義、個人主義為歸宿的文學藝術在此產生。從這時後起,魏晉士人的美感,走到了一個新的方向,表現出一種新的美的理想;在藝術中,要著重表現自己的思想、自己的人格,而不是追求文字的雕琢;詩、書、繪畫,開始成為活潑生活及獨立自我的表現。



魏晉玄學,為時代思想主流,與先秦諸子兩漢經學隋唐佛學宋明理學當代新儒家皆為中國哲學史之重要脈絡。


 


思想背景


兩漢時期,經學尤其是以公羊傳為代表的今文經學獨尊,漢武帝時被列入官方意識形態作為朝廷入仕干祿之門;而步入東漢,雖今古文逐漸彌合趨同,但由於光武帝劉秀本身便以讖緯立國,遂使經學日益讖緯化,以白虎觀會議為經學國教化,神學化之標誌。天人陰陽符應等觀念大盛,使學術依附政治,而流於荒誕,深受王充仲長統荀悅等人批判;而古文經學雖偏重實證訓詁,但經過賈逵等人的政治調和,日漸讖緯,流於支離。在士人集團中,經歷了黨錮之禍,使本已開始陷入虛矯的東漢氣節更為凋敝噤聲。至漢末魏晉時,儒家經學雖仍為官方學術主流,然玄學風氣則隨名士清談逐漸流行,以《老子》、《莊子》、《易經》為討論張本,喜好討論有無本末等玄理,論辨深具理致。


漢末,由於天下大亂,劉表荊州,招致士人,當地局勢大體安定,文士、學者多前往歸附,日漸形成特殊學風,後人研究有稱為荊州學派者。荊州學風,逐漸捨棄象數、吉凶等說法,而改以義理內容為主。


漢代時,氣化思想宇宙生成論盛行,演述陰陽、天人等論題。而魏晉時期,此類討論漸往形上學形式發展,以王弼郭象為其代表。而漢代對人性的討論,逐步發展成為魏晉時「才性」與「人物鑑賞」等論題,其中以劉劭《人物誌》為其代表。當時政治勢力更替,局勢混亂,原有價值體系面臨挑戰,「名教自然」、「聖人論」亦隨之而起。


名義


所謂魏晉玄學,與世俗所謂玄學、玄虛實有不同。觀念應出自《老子》,王弼注《老子》時,曾提出「玄者,物之極也。」「玄者,冥也。默然無有也。」,乃是探索萬物根源、本體等層次的觀念。對於當時所流行的相關論題,魏晉人又稱為 「名理」之學,詳加分析事物觀念,考究「形名」、「言意」等論題。


論題


玄學重視萬物根源存有等相關論題,深受思想影響,而有深入發展,王弼《老子注》、郭象《莊子注》為魏晉玄學重要論著,更為老、莊最首要註疏。而當時名士詮釋儒家典籍,如何晏論語集解》、王弼《周易注》、《論語釋疑》、《周易略例》等多以道家思想,援引解釋儒家觀念。會通老」乃為當時重要議題。


分期



  • 正始玄學(204年~249年)

  • 竹林玄學(254年~262年)

  • 元康玄學(290年前後)

  • 東晉玄學


代表人物





宋明理學,即為
兩宋明代儒學。雖然是儒學,但同時借鑒了道家甚至是道教佛學的思想。


北宋嘉祐治平年間(1056年—1067年),儒學發展形成了王安石荊公學派司馬光溫公學派蘇軾蜀學等派。


後來談兼性理而著名者,有周濂溪濂學張載關學二程(程顥、程頤)兄弟的洛學。後來洛學由朱熹發揚光大,在福建創出閩學,成為居正統之位的程朱理學。濂、洛、關、閩四學派,人稱理學四派。


程朱理學,是宋明理學的一支流,有時會被簡稱為理學,以便與陸象山王陽明心學相對。但其實心學亦屬於宋明理學的一支。



發展歷史


南北朝期間,道、儒成形,道家講玄理,佛家講空理。宋明理學雖以儒學內容為主,同時也借鑒了佛學道教思想,講的則是「性理之學」。宋明儒者的學術,大致可以分為「北宋」、「南宋」,和「明代」三個階段。他們擺脫了唐代以來「疏不破注」的教條,慢慢培養了對經書懷疑的態度,從疑經走上了改經的道路。


宋朝


北宋諸儒以周敦頤張橫渠程顥程頤為大宗,上承儒家經典,講仁與心性,又講格物窮理。熙寧三年以後,王安石變法引發黨爭,二程分別退居洛陽,理學在此後七年或十年達到成熟[1]


宋朝南渡以後,儒學分為三派——程顥胡五峰之「湖湘之學」,程頤朱子之學,也就是程朱理學,代表者乃朱熹陸九淵則直承孟子而開出心學一派。全祖望評價:「宋乾、淳以後,學派分而為三:朱學也,呂學也,陸學也。三家同時,皆不甚合。朱學以格物致知,陸學以明心,呂學則兼取其長,而復以中原文獻之統潤色之。門庭徑路雖別,要其歸宿於聖人則一也。」[2]


北宋中葉以後,道學家的聲勢愈來愈浩大;南宋前期雖然政府幾次三番下令禁止,並不能阻擋道學的流行和減削它的聲望。[3]南宋以後,只有朱陸二系傳續不絕。之際,朱學進居正統之位,為中國君主社會後期的官方思想。惠棟在評《毛詩註疏》時說:「宋儒之禍,甚於秦灰。」


明朝


明朝中葉,王陽明承陸九淵而闡發心學,創立致良知之「陽明學」,集心學之大成。明末劉蕺山呼應胡五峰而盛言以心著性之義。明末王學亦走入末流,黃宗羲說:「明人講學,襲《語錄》糟粕,不以六經為根坻,束書而從事於游談。」王是真說: 「今之學者,偶有所偷窺,則欲盡廢先儒之說而駕其上。不學,則借一貫之言,以文甚陋;無行,則逃之性命之鄉,以使人不可詰問。」


清朝


理學在清初以後走入空談,嚴重脫離實際,變成以學術為工具博取政治利益的手段[4]。康熙二十一年,康熙帝讀了崔蔚林的文章,說「岸然自負為儒者」實在「可鄙」。又說: 「伊以道學自居,然所謂道學未必是實。聞其居鄉亦不甚好」。康熙說「今視漢宮內,務道學之名者甚多,考其究竟,言行皆背」、「在人主前作一等語,退後又別作一等語」[5]。他曾說:「李光地湯斌熊賜履,皆講道學之人,然而各不相合。」即便如此,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清朝頒布詔令,規定朱熹成為孔廟十哲之一,標誌著程朱理學成為了官方學術。[6]


現代


現當代儒家信仰者亦多崇奉宋明理學,而其中又分為程朱理學派及陸王心學派。


主要學派,包括:



  • 周敦頤的道學派(以「道」為核心概念)



  • 邵雍的數學派(以「數」為核心概念)






陸王心學於程朱理學日趨僵化之際,而盛於明代中後期。張橫渠、羅欽順與王夫之的氣學則於心學日趨式微之際,與事功學派合流而盛於清代


思想


理學家有強烈的社會使命感,自視為「天民之先覺」,以天下為己任,要建立天下有道的社會。[7]


理學參照佛教禪宗而調整自己的思想結構,在修養方法以至世俗倫理都吸收了禪宗的成份,但理學又批判並超越了禪宗。程頤的「存養工夫」便從六祖慧能得來,理學強調超越之「理」,即自佛教的超越的「心」轉移而來。[8]


理學相信有「天理」,「理」在事上又在事中,人生在世必須在各自的崗位上做事以完成理分,即盡本份。佛教只強調「靜」的存心養性,理學則強調「敬」,「敬貫動靜」,不但是通向價值之源的超越境域,也是成就此世之事的精神憑藉,是入世做事的行動原則。敬就是一種全神貫注的心理狀態,演變成中國社會的「敬業」精神。理學強調勤勞勤學,愛惜光陰,認真把事做好,反對閑反對懶,也有類似禪宗「一日不作,一日不食」的倫理觀念。[9]


評價



  • 錢謙益說「制科之習比於俚,道學之習比於腐,斯二者皆俗學也。」[10]又說:「學者之治經也,必以漢人為宗主,……漢不足,求之於唐,唐不足,求之與宋,唐宋皆不足,然後求之於近代。」[11]

  • 顧炎武曾痛責明末以來的清談理學「劉石亂華,本於清談之流禍,人人知之。孰知今日之清談,有甚於前代者。昔之清談老莊,今之清談孔孟」。顧炎武還在《與施愚山書》中提出:「古之所謂理學,經學也;今之所謂理學,禪學也。」[12]

  • 顏元稱:以為「秦火之後,漢儒掇拾遺文,遂誤為訓詁之學。晉人又誣為清談,漢唐又流為佛老,至宋而加甚矣。僕嘗有言,訓詁、清談、禪宗、鄉愿,有一皆足以惑世誣民,而宋人兼之,烏得不晦聖道誤蒼生至此也!僕竊謂其禍甚於楊墨,烈於嬴秦。每一念及,輒為太息流涕,甚則痛哭!」[13]又指責「宋元來儒者,卻習成婦女態,甚可羞。無事袖手談心性,臨危一死報君王,即為上品也」[14]。其門生王源對理學虛偽性的無情揭露更為露骨,他說「明季流賊之禍,皆陽明所釀也」。

  • 余英時說:「理學家雖然以政治主體的『共治者』自待,但畢竟仍舊接受了『君以制命為職』的大原則。」[15]


 





 




 
 
窮其道而不窮
道其窮而不道


身非其身而不能為


為非其為而不能身


 


棄管銘而於天


嚴加璧而禮地


 


知所以而以焉


遇之盡也俊意



張且樞機瞧東海


真如大也竟顏色


 



並垂千里鹤單行


前路奔騰放蜷雲


 


想瞭解道而不能達到想理解的真意


道的盡頭不見得是我們所說的道.或理解的道


亦可另一解釋為知道”.卻不能行之~


 


人生為身卻不能由己之慨!


老是說些言不由衷的話語或做些口是心非的事!


 


把尊嚴都拋開了.


為了交際做了表面..


 


了解世俗的界限所在..


就不會放不開了!


 


生活的樣帽本來就多元..


少數本就歸於多數!


 


獨立特行的人兒呀!~


怎麼都是走的通的..(因為眼界開了~)


 


2014/10/28


道像甚麼?!道像萬花筒!看起來很相同..其實只是分鏡!
這概念有點像[全息理論]


*以下藍色內容是從網路轉貼下來的*


全息理論
(12-17-1886)
1982 年法國物理學家阿斯派克特(Aspect) 實驗首次證實。愛因斯坦的光速不變定律被打破了,

超光速是存在的。物理學家大衛.玻姆(David Bohm 1917-1992)是現代全全息理論之父。

「全息」比如一張照片,裡面有一個人像,如果把這張照片切成兩半,

從任何一半中我們都能看到原先完整的人像。這樣的照片就叫全息照片。

全息論的核心思想是,宇宙是一個不可分割的、各部分之間緊密聯繫的整體,

任何一部分包含整體的信息。

隱秩序必須被擴展到一個高維現實,這個高維原則上是不可分割的整體,

其包含整個具有其全部「場」和「粒子」的整體宇宙。

於是我們必須說,全運動在高維空間中卷入與展出 ,其維數實際上是無限的。

宇宙真空的高維隱秩序被激發而展開和投影維三維物質世界的顯秩序,

而這種物質顯秩序又不斷捲入為宇宙真空中的隱秩序。

我們由於不能理解更高維度的整體性而誤以為我們所看到的一個個人或物是獨立的個體。

(如八角亭內,實面各置一面鏡子。一人立於其中,則見無數人像,彼此動作皆是假相,其實只有一個人。)




超弦與多維空間(波動現象)
(12-17-1887、1906)
超弦理論認為,不存在粒子,各種不同的粒子只不過是弦的不同振動模式而已。

自然界中所發生的一切相互作用,所有的物質和能量,都可以用弦的分裂和結合來解釋。

最奇特的是,弦並不是在平常的三維空間運動,而是在我們無法想像的高維空間運動。

我們過去關於空間的觀念都是錯誤的,空間正在以一種陌生得令人驚訝的方式活動著。

物質是由原子組成,原子由原子核和電子組成。原子核又由質子和中子組成,質子和中子又由夸克組成。

夸克和電子似乎是沒有內部結構的點粒子,因此把它們稱為基本粒子。

基本粒子是一切物質的基本單元,就像英語裡的「字母」一樣。

已知的基本粒子並不僅僅是夸克和電子兩種,而是多達數百種。而且,每一種基本粒子都有它們的反粒子。

電子像地球那樣,既公轉,也自轉,永遠地以固定不變的速率旋轉,稱為「內稟自旋」 。

所有的基本粒子都有與電子相同的自旋。



客觀現實是否存在 宇宙是一個幻象
(12-17-1886、1906)
一九八二年,巴黎大學物理學家 Alain Aspect 所領導的一組研究人員,進行了一項二十世界最重要的實驗。

在特定的情況下,次原子的粒子們,例如電子,同時向反方向發射後,在運動時能夠做到彼此互通信息。

不管彼此之間的距離多麼遙遠,不管它們是相隔十尺或十萬萬里遠,它們似乎總是知道相對一方的運動方式,

在一方被影響而改變方向時,雙方會同時改變方向。超過了光速就等於是能夠打破時間的界線。

倫敦大學的物理學家 David Bohm 相信,Aspect 的發現是意味著客觀現實並不存在,儘管宇宙看起來具體而堅

實,其實宇宙只是一個幻象,一個巨大而細節豐富的全像攝影相片(Hologram)。

什麼是全像攝影相片。全像攝影相片是靠雷射做出的一種三度空間立體攝影相片。

要製作一張全像攝影相片,物體首先用一道雷射光束照射,然後第二道雷射光束與第一道光束的產

生繞射的圖案(兩道光束交集的地區),被記錄於底片上。

全像相片的每一小部分都包含著整體的資料。全像相片「整體包含於部分中」給予我們一個全新的方式

來了解組織與秩序。

全像攝影教導我們,宇宙中可能有事物不會配合這項假設。 Bohm 建立了另一種用來了解 Aspect 發現的解釋。

Bohm相信次原子的粒子能彼此保持聯繫,不管它們之間距離多遠。

因為它們的分離是一種幻象。

在現實的某種較深的層次中,粒子不是分離的個體,而是某種更基本相同來源的實際延伸。




 


標籤:
瀏覽次數:196    人氣指數:1976    累積鼓勵:8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選舉新招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黑白人生應該可養身調節
 
住戶回應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