彌迦書──神向你所要的是什麼?
■作者摩利沙人彌迦(彌一1),為猶大王約坦、亞哈斯、希西家在位時的先知,也就是大約與以賽亞、阿摩斯、何西阿在同一時代之中。彌迦常被稱為農人先知,因他出生於農村田舍,生活簡樸,思想單純,言論率直,信心熱切,所以在信息中正直而公正。他不像以賽亞那樣的風度。以賽亞出身城市,又從貴族家庭中出來,彌迦常在平民中間,生活在勞苦大眾之中,就自然關切一般人的需要。彌迦嚴責耶路撒冷,與阿摩斯指責撒瑪利亞,有異曲同工之妙。■內容「世人哪!耶和華已指示你何為善。祂向你要的是什麼呢?只要你行公義,好憐憫,存謙卑的心,與你的神同行。」(彌六8)。這是本卷的鑰節,神所要求於選民的,乃是真實的信仰,正如新約時代所要求的以心靈和誠實來敬拜神,也正因如此,先知才會發出詢問,責備以色列人的聲音,希望他們趕緊轉回,並有內心與行為合一的真實信仰。彌迦說預言的對象是北國的撒瑪利亞,與南國的耶路撒冷。他預言北國以色列將遭遇最可怕的毀滅(彌一6、7)。而以色列的結局成為南國猶大的鑑戒。在這裡,彌迦以驚人、激動的語句來描述神的審判(彌一8、9)。尤其是在亞哈斯做猶大王的時候(王下十六),為求救於亞述王,將耶和華殿裡所有的金銀都送給亞述王為禮物,並且擅自更改祭壇、祭禮,私移聖殿的器皿,使得崇拜氣氛、社會風氣、正義……敗壞得使人擔憂。先知似乎想說明猶大西南各城再無安全可言,侵略者的刀劍已指向該處。從撒瑪利亞的淪亡,看見猶大的前途無可樂觀,因他們陷入同樣的罪惡,犯著同樣錯誤,因此必將遭遇同樣的結局,他好像以賽亞先知一樣,說:「我們怎能逃脫呢?」(賽廿6)。從第二章開始,先知不是籠統地對眾人指責,而是特別指出某些人應負道德的責任,因為他們的罪過,導致了國家的敗亡。「禍哉」,他向富豪宣告(二1),他們貪婪財利,想獲取更多,其實他們已經相當富有,在烏西雅王在位的期間,國中經濟甚為繁榮,使有些人致富,但他們貪得無饜,以致不惜用盡不正當的手段欺壓窮人。他們忘記田地及一切所有乃是神的物,人不過是管家罷了,他們甚至晚間在床上思想計畫、圖謀惡事,天一亮,因手有能力,就行出來了;「因手有能力」有譯為「他們的能力就是他們的神」。他們完全倚靠自己的手及能力,以為可以恣意而行,卻忘了神也在籌措祂的計畫,他們處心積慮地想買下所有的土地,趕走農人,成為大地主,神定意要將災禍降在他們的身上,因為祂厭惡他們的意念,那是不關心別人的想法,其實這與管家原則相違背。記住,當我們的計畫與祂的計畫、命令相違背時,麻煩就大了。神所關注的事還有一項,那就是假先知的出現(二6、7)。似乎那些蓄意違背神的法則,想要奪取別人土地的人,擁有一批支持他們的先知。這些先知說:「與我們立約的神怎會審判祂自己的百姓?這簡直是不可能的,我們不能再容忍彌迦這個人,把他趕走吧!他是個假先知。」然而先知彌迦的信息確實是從神而來的。假先知說的話並不出於神,盡是謊言,卻正是那批人所愛聽的(二10、11)。在此有一個強烈而戲劇化的對比:當人在設計時,神也在籌劃。假先知在說假話時,真先知則傳達神的信息。同樣的情況也出現在官長身上(三11),所以彌迦預言錫安必被耕種像一塊田……(三12),這些預言誠然超過了他的聽眾所能想像與接受的地步,可是我們看見他們竟聽從了彌迦的話,作出了回應,連希西家王也深受感動而領導百姓向神悔改,結果得了神的賜福(王下十九)。在處理過目前的狀況後,彌迦的眼光看到遠處(未來)。預言耶和華將來還是會介入以色列的事務(四1),這些話與前面的信息為了強烈的對比(三12),更預言了神的應許──彌賽亞的降生(彌五),並明確地指出祂的出生地點──伯利恆(五2);當人在訂定計畫的同時,神也在籌劃關乎他們的事,而且,神的謀算必定成就。第六章則記載了耶和華直接向以色列說的話:「我的百姓阿!我向你作了什麼呢?我在什麼事上使你厭煩?你可以對我證明。」神實在有最大的忍耐,以色列無法再有什麼理由或藉口了,以賽亞書也有類似的語調:「我為我葡萄園所作之外還有什麼可作的呢?」(賽五4),神實在有很深的失望。在「彌六6~8」彌迦先知連續發出五個問題,詢問禮儀的事,究竟禮儀與敬虔孰重?信仰應有如何實際的生活?怎樣的事奉才是耶和華所要的?(6節),進一步詢問,獻祭是否必須昂貴的禮物?(7節),最後則說明真實信仰的定義、性質與價值(8節),一歲的牛犢確實是尊貴的祭品(利九3),但以色列有罪,他們應獻的是贖罪祭,而不是燔祭。敬拜者若真以謙卑的態度,必須有實際省察的內心。什麼祭品是神所悅納的呢?大量的獻祭?昂貴的祭品?為「心中」的罪惡,獻我「身」所生的?這樣豈非罪上加罪?這與「賽一10~17」非常相似,人想以獻祭的方法,來換取神的福分,尤其是救贖的生命,這樣是真熱心嗎?神會悅納嗎?神豈是可賄賂的嗎?神真正需要的是人信心的生活,「耶和華喜悅燔祭和平安祭,豈如喜悅人聽從他的話呢?聽命勝於獻祭;順從勝於公羊的脂油。」(撒上十五22)。天地萬物不都是耶和華的嗎?拿原本就屬於耶和華的物來賄賂耶和華?耶和華向我們要的是什麼呢?「行公義」,公義就是不欺壓、不賄賂、不歪曲公平……主耶穌也教導我們:「無論何事,你們願意人怎樣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因為這是律法和先知的道理。」(太七12),公義與憐憫原為聖約的兩大義務,神以公義與憐憫為懷,不僅是祂的性格,也顯明在祂的作為。以色列人在聖約的義務中應盡的事,照耶和華公義的標準,且要有始終不渝的忠信。神是信實的,我們也要信實,這是神對人的,也是人對神的,人對人的當行的事。耶和華有諸般的慈愛,因祂的憐憫不至斷絕(哀三22、31、32),但是反觀我們對他的信實,卻如早晨的雲霧,速散的甘露(何六4);北國以色列宗教與道德的失敗就在此:「無誠實、無良善」(四1),因此社會秩序破壞,聖約關係解體。聖約遵守的義務是公義與憐憫,那麼再進一步,就是日常生活舉動:與神同行,在神面前最基本的態度是以敬虔和謙卑的態度,與神同行,能與神交往,必須反應神的榮美、正直……,這才是有真正的敬虔。反觀今日,不也一樣嗎?神所要的敬拜不是履行某種宗教儀式,乃是整個生活、身心、言行奉行神旨意的敬拜,神既是行公義,好憐憫,與謙卑人同居的神(出卅四6~7;賽五十七15),神的兒女在行事為人上,不斷以表彰神美好的德性為生活的中心,這樣的生活就是一種無形的、敬拜的生活見證,才能使我們那種按著看得見的崇拜儀式,顯得真實,也使得所有物質的奉獻也都變成是有屬靈價值。先知在全書的末後,用雄偉的稱頌做結束,其主要內容有二:一.神赦罪之恩赦罪之恩是真神獨有的,人的一切宗教與偶像,皆無赦罪之恩,一切的宗教都是以懼怕與刑罰來解決人的罪,惟有我們的神,可使人獲得完全的赦免。神的赦免是永不再紀念的,像投下深海不再看見一樣。神的赦免是根據基督十字架的得勝,因耶穌基督已完全代贖了。二.神的信實「你必按古時起誓應許我們列祖的話,向雅各發誠實,向亞伯拉罕施慈愛。」(20),彌迦正如許多古時的信心偉人,是按著亞伯拉罕的信心蹤跡去行的人(羅四12),也不是只抓住片段的啟示,而是追溯以往連同當時他們所領受的啟示,按神已賜下的啟示,整體性地領會完整的救恩,且特別留意救贖的最後完滿結局。神的憐憫與寬容,是我們一再犯錯最好的藉口嗎?每當人回轉歸向神,祂總是暫時寬容他們,只要人一心悔改,祂是願意忍耐的。不過,我們不應以為神每次都會寬容我們,正如亞述王西拿基立造成的危急狀況終於解決,關於耶路撒冷失陷的預言並未應驗,以色列人有了相當程度的復興,他們重新照著神的話去行,在希西家王的領導下,百姓向神回轉,期間也發生了好些奇妙的事(王下十八、十九),但以色列百姓後又重蹈覆轍,猶大和耶路撒冷最後落入巴比倫人手中一般。總括而言,本書揭示了重要真理:一.神對待希伯來民族的原則所顯示的真理彌迦只是向一個小國說話,但在「一2,六1、2」他卻要全世界及其上之山陵崗嶺來作見證(在聖經中山陵崗嶺代表國度),因他知選民的身分特殊,他們與耶和華的關係也是極其親密,神是要透過他們來向列國表明祂是真神,且藉此施恩給全世界的人,可惜以色列人悖逆,結果就顯明了另一面悲慘的真理,願列國都能引以為戒,我們今日的地位、責任,不也是如此?二.彌迦揭露了真假領導者的面目比較彌三、五章,人間一切首領的權柄莫不是從神而來的,先知明白這點,且極力向國內之領導者陳說,告訴他們責任之重大,若陷民於罪,必不能逃脫刑罰。三.彌迦宣告真宗教的含義、真實的敬拜正如登山寶訓不是道德的規範與條文,而是因著神的救贖與幫助,因祂的愛,使我們發自內心的愛神、愛人一樣,並讓我們不時地檢討自己的屬靈生命,讓基督成為每個人真正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