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禮旭老師主講
當我們以一顆寬恕的心對別人,人際關係一定會有很大的轉變,所以『將加人,先問己』。我們時時能站在對方的角度去思考事情,應該「以恕己之心恕人,則全交;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當我們能以寬恕自己的心去包容別人,一定會結交到非常多的朋友。諸位同修,我們一天寬恕自己幾次?多少次?這是個很大的數字,N次。但是別人假如犯過失,我們可能就很生氣,可能就跟他過不去,這樣太不公平了。所以我們換個角度,以寬恕自己的心來寬恕別人,那就很容易包容,很容易接納。進而我們再盡己的本分去幫助他、去引導他,那將會廣結天下之士。「以責人之心責己,則寡過」,假如我們以責備別人的這種心境,這種比較嚴苛的態度來對待自己,將使我們的過失可以不斷減少,所謂「德日進,過日少」。
其實很多的障礙不在外面,而在自己的一念之間。我們之所以會痛苦,往往都是求不得,只會要求別人,沒有要求自己。當我們能寬恕別人,而只看到自己的本分,整個人生態度就會不一樣。因為只要求,每天都患得患失,能看到本分就會天天盡心盡力;當我們天天盡心盡力,自己就會有所成長,就會有成長的喜悅。而在我們盡力的過程,愛人者人恆愛,敬人者人恆敬,依報馬上就隨著正報轉過來。
在孔夫子的教誨當中,常常會提到如 何做個 君子。在《中庸》裡面就提到,「君子之道四」,君子有四個要去觀照的重點,「所求乎子以事父,未能也;所求乎臣以事君,未能也;所求乎弟以事兄,未能也;所求乎朋友,先施之,未能也」。夫子很謙虛,他說他這四點還沒有做到,其實夫子已經做到了。我們來看看,當我們要求孩子要做到的,我們首先先問自己,我們對父母有沒有做到對孩子的要求;假如我們希望孩子孝順我們,聽我們的話,請問我們有沒有做到聽自己父母的話,有沒有孝順父母。當我們這麼一想,就知道自己還缺少的是什麼。
「所求乎臣以事君」,當我們希望我們的下屬能夠聽話、能夠努力、能夠盡忠職守;我們對於下屬的要求,請問我們自己在事奉領導人的時候,自己做到了沒有?所以時時能先看到自己的本分,這樣就能自我提升,又可以給部屬、給下一代當好榜樣;確實君子之風就是「行有不得,反求諸己」,都是要求自己。接下來,「所求乎弟」,希望弟弟怎麼樣恭敬我們,我們自己也要先想到,我們有沒有恭敬長者,恭敬長輩?「所求乎朋友」,我們希望朋友怎麼樣愛護我們,怎麼樣關懷我們,請問我們自己對朋友是不是已經先做到了?人事事可以這樣去思考,將會把人生很多的緣分都能夠圓滿,所以不要去要求他人,因為再怎麼要求,當求不得的時候只有自己痛苦。
有個女士,她來聽完課回去以後,她就對她男朋友說(因為兩個人鬧彆扭,起衝突):那件事是我錯了,對不起!結果她男朋友聽到她講對不起,整個臉色非常驚訝,然後對她說:明明就是我不對,你還跟我道歉,那我不就不是人了嗎?所以我們不要常常看到別人過失,要反過頭來反省,我還有哪些不足?反而這個態度一提起來,身旁人的慚愧心都會被調動起來。所以「將加人,先問己,己不欲,即速已」。下一句:
【恩欲報。怨欲忘。】
恩德我們要時時能夠記在心上,老祖宗給我們教誨到受人點滴,將湧泉相報。而我們每天也念著「迴向偈」,「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每天念一定要每天努力去做到,假如沒有努力做到,那就有口無心,有口無心就有罪過了。我們就是早上騙佛菩薩一次,晚上又騙佛菩薩一次,那不只沒有報恩,可能還犯了一些小過失。諸位同修,我們如何「上報四重恩」?父母恩、師長恩、眾生恩、國家恩。而這個國家的恩德不單指某個政權,更重要的是我們幾千年承傳下來的中國文化,那才是最真實的國家之恩。諸位同修,怎麼報?唯有成就自己的德行,你就是圓滿報答了四重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