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遇到挫折,也想知道,我所使用的字面正確的意涵:『 以德抱怨 』。是 否使用恰
當呢?自己上網查了許多字面解說之後,感覺非常受用,所以在此和大家分享。
簡單說就是別人對你很不好,但是你卻不計較,在他需要幫助的時候你能不計前嫌去幫
助他。用你最好的品德,用你寬廣的胸懷,去對待別人不好的地方。
生活中,遭受批評、傷害、欺負、背叛、欺騙、責罰、諷刺等等傷害時,不要憤恨、抱
怨, 更不要以牙還牙,相反的,你要感謝那些折磨你的人,將微笑送 ...老子提倡「報怨
以德」,意思是「面對對不起自己的人,我們應用善意回報他」。以德立身,以善行事
,處處關愛他人,處處關愛身邊的一切。 如果,生命沒有了? 那麼,你總是抱怨世界對
自己不公平,總是覺得別人虧欠了自己!這人生還有活力嗎?
【 以德抱怨; 誤傳千年。 】轉貼文
原句:「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
《 論語?憲問 》
以德抱怨,是我們常聽到的一句話了,人們通常理解的「 以德抱怨 」什麼意思呢?
就是說:( 孔老夫子教我們,別人欺負你了,你要忍,被打碎牙齒也要往肚子裡吞,
別人來欺負你,你反而應該對他更好,要用你的愛心去感化他,用你的胸懷去感動他。
這就讓人感覺很有點肅然了。)
想想看,如果我一巴掌呼過去那個被打的人還笑笑說打得好啊,你越打我我就要對你越
好!遇到這種情況我也會感動到傻眼,這多好,孩子,多偉大的情操啊 ……
但事實上,我們根本曲解了孔子的原意,我當初,也萬萬沒想到原來在孔子這句「 以德
抱怨 」 的後邊還跟著另外一段話,什麼話呢?子曰 :「 以德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
怨 ,以德報德 ! 」看完以後,幡然醒悟,原來我們都被某個斷章取義的孔子 FANS 給
玩 了一把!
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麼樣的呢? 孔子的一個弟子問他說 : 師傅,別人打我了,我不打
他,我反而要對他好,用我的道德和教養羞死他,讓他悔悟,好不好?孔子就說了,你
以德抱怨,那「 何以報德? 」
別人以德來待你的時候,你才需要以德來回報別人。可是現在別人打了你,你就應該「
以直抱怨 」,拿起板磚飛他!看!就因為被人故意省略了一句話,剛烈如火的孔老夫子
一下就被扭曲成了現在這個溫婉的受氣包形象。
與西方文化相比,東方文明一向被認為是謙遜堅忍的,同樣是被人欺負,西方的帶頭大
哥耶穌在聖經裡就叫囂要: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小弟們!別人瞪了你一眼,你就要瞪
回去,別人咬了你一口,你就要咬回來!而東方呢?佛家的精神領袖釋迦牟尼說「 我不
入地獄,誰入地獄? 」一副逆來順受的樣子。
而且他可不是說說而已的,大鷹來欺負他,要吃他的肉,他也真從自己身上一刀刀幫大
鷹割下肉來,這就偉大得有點近乎BT了。說完了國外的幾位大領導,再回到中國,孔老
宗師的這句話為什麼會被別人有意地曲解呢?根源還是當時封建統治者的需要,他們的
心思,無外乎就是要信仰孔子的萬千民眾成為“以德抱怨”的順民,只有“以德抱怨”的民眾
,才會老老實實地服從他們的剝削和壓迫。
我們再來看看影響吧,孔老先生這句被曲解了的「以德抱怨」,在中國文化史上起的壓
迫作用,可真是大到了天上。皇帝殘暴,我們要「以德抱怨」,地主剝削,我們要「以
德抱怨」,八國聯軍都打到北京了,還是要「以德抱怨」,要卑躬屈膝,要割地稱臣,
要想盡一切辦法彰現自己的“德”,要“量中華之物力,結大國之歡心”…就是沒想過反抗。
試想,如果中國的文化裡,沒有這種把正確的思想東篡西改來為封建統治階級服務的惡
習,如果孔子這句原話沒有被刻意地曲解成這樣子,我們中國人會養成這樣一種懦弱的
思維慣性嗎?有人說西方人的骨子裡本性是狼性,而東方人的骨子裡的本性是羊性,這
裡倒想問問了,是什麼原因讓我們變成了這樣?如果我們從古以來信奉的是西方那種「
以眼還眼,以牙還牙」的訓誡,近代史上的中國,會給世界留下那麼一個任人魚肉的印
象嗎?
以德抱怨。原句:以德報怨,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報怨,語出 《老子》六十三章 ✿ 轉貼文 ✿
作為「無為」,從事「無事」,體味「無味」。大起於小,多出於少,以德報怨。解難
於易,為大於細。天下難事,必從易作起;天下大事,必從細作起。由於聖人始終不自
為大,所以能成其大。輕諾者必寡信,多易者必多難,由於聖人總是從難處著想,所以
始終無難。
【論語.:憲問、第十四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以德報
德。.
最近日本《產經新聞》發表的《蔣總統秘錄》一書,這位元日本記者引用了“以德報怨”這句
話,說是孔子思想,這是一個錯誤。“以德報怨”是道家思想,這句話出在《老子》。孔子思
想是“以直報怨” 。
儒家思想有一點俠義的精神,你打我一拳,我踢回你一腳;你對我不好,我不理你,這很直
嘛!你對我不好,我還要對你好,要如基督教聖經上說,你在我左臉打了一個耳光,我再送
上右臉讓你打一個耳光。就像唐朝的婁師德,告訴他弟弟,要唾面自乾一樣。但對於婁師德
這句話,我們要瞭解,這是中唐以後的修養。
當時天下太平、社會安定,而婁師德是世家公子,歷代都作大官,聲望很高,他自己在京裡
做大官。他的弟弟到代州去當太守,上任以前,向他辭行。婁師德說,我們婁家受國家、朝
廷的恩惠太大,我兩兄弟現在都在作官,一般人會批評我們世家公子比較驕傲,你出去作官
,千萬要認清這一點,多多忍耐,不要為我們婁家丟人。他弟弟說,這點我知道,就是有人
向我臉上吐口水,我就自己擦掉算了 。
婁師德說這樣做並不好啊!你把它擦掉,還是違其怨,給人家難堪哪!弟弟說,我懂了,就
讓它在臉上自己幹了。婁師德才說,這就對了。假使所有中國人都是這種修養,那還得了!
所以話說回來,作學問不要斷章取義,不管上下文,只抓中間一句兩句去做,那就要出問題
。
每個思想,要作整體的研究才行。剛才已經聲明了,婁師德出身在中唐以後,國家社會,已
經有了兩百多年的安定,而他家裡又歷代作官,他本身又在中央政府當相職。這樣的時代背
景,這樣的家庭背景,他弟弟在這樣環境中所處的立場、位置,就與一般人不同。由窮小子
經過考試出來作官,就可以傲慢一點。如果婁師德的弟弟有一絲傲慢,人家就會批評,說靠
世家的勢力欺負人,所以婁師德對他弟弟的這個教訓才沒有錯,並不是說在亂世之中,拔刀
而起的時候也要如此。在這樣的時代,不要說口水吐到我們臉上,如有外國人不禮貌地瞪我
們兩眼,我也要打他兩拳。時代不同、環境不同,對事情的處理態度就有所不同。所以作學
問不能斷章取義 。
這裡有人問孔子「以德報怨,何如?」等於提到道家的思想。孔子的答覆,也沒有直接反對
,只是在邏輯上作一個論辯。他說,別人對我不起,我對他好;那麼人家對我好,我又該怎
樣報答呢?所以他下面就主張「以直報怨」,以直道而行。是是非非,善善惡惡,對我好的
當然對他好,對我不好的當然不理他,這是孔子的思想。他是主張明辨是非的 。
以德報怨【解釋】: 德:恩惠。怨:仇恨。不記別人的仇,反而給他好處。
【 出處 】:《 論語·憲問 》:
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
曾經有他的學生問他,有一個說:「或曰:以德抱怨何如 ?」( 論語.憲問篇 ) 以德抱怨這個詞我們不陌生,我們經常說生活裡頭有這樣的人,說你看別人那麼對不起他,他還對別人那麼好。我們覺得,這樣的人格應該在孔子這裡是得到讚賞的。
沒想到呢,孔子反問了他一句:「子曰:何以報德?」孔子說一個人他已經用德去報怨了,那他還留下什麼去報別人的恩德呢?當別人對你好時,他又該怎麼做呢?問完了這一句孔子給出了他自己的答案。叫做「以直報怨,以德報德」。
以德抱怨 ( 轉貼 )
論語》憲問第十四,第34條,或曰:「以德報怨,何如?」”子 曰:「何以報德?以直報怨
,以德報德。「。就是因為孔子的」何以報德?「引發了世人對」以德報怨「的誤解,這
裡需要認真分辨。
首先,我們要明白什麼是德?《道德經》曰:德者,蓄之、長之、育之、亭之、度之、養之
、覆之。生而弗有,為而弗侍,長而弗宰。因此,德莫大與生生,德不求回報。這才有後來
將放生當作積德的行為。故而,德乃生之育之而不求回報,真正理解“德”之大義,就明白德
不需回報。德是順乎天意,順“道”而行。怨是恨,是仇恨、怨恨,一旦有了仇恨或怨恨就希
望報仇,怨怨相報何時了?
孔子對於德的理解沒有老子的理解深刻,也就是說孔子與老子對德的理解有差距。老子認為
德是生養之情,順天而為,不需回報;而孔子則認為德是恩惠,恩德需要回報。這就是兩位
先聖對於德的不同理解。
以德報怨來源於道德經的第四十一章的「抱怨以德」。老子寫道德經習慣於用對比的手法來
說明,抱怨和以德是事物對立的兩方面,這與《道德經》四十一章前文中的大小和多少是對
應的,其中並沒有以德報怨的意思。
儒家學說在兩千多年裡一直在中國占統治地位,而且孔子還是儒家學說的理論創始人,他提
倡「克己復禮」,希望通過加強個人修養以恢復社會秩序。雖然孔子在《論語》裡面有關於
「以德報怨」的論述。但名家經典的論述並沒有阻止歷代有識之士傳播「以德報怨」的思想
美德,歷朝歷代都有宣傳“以德報怨”例子。可以說「以德報怨」是流傳有序的、得到確認的
美德。
關於怨恨《道德經》雲:「和大怨,必有餘怨」。意思講的是怨恨產生後,即使和解了還是
有怨氣,表面上消除了大的怨氣,可還是會有剩餘的怨氣。怎麼辦?最好的方法就是不要結
怨!
「以德報怨」所說明的狀態是在怨恨產生後用自己的恩德來感化,化解仇恨。以德報怨注重
的是先行釋放善意來消弭怨恨。「以德報怨」有太多的好的實際效用才會成為美德流傳至盡
。楚莊王「解纓太平宴」才有將士拼死回報;諸葛亮七擒七縱孟獲才有穩固的後方;曹孟德
壓下殺子之仇,接納張繡才有大量的人才來歸順;「以德報怨」的實在好處數不勝數。因此
,才會有違背論語的論述將「以德報怨」視為美德傳統。
但是,弱者經常的將報仇與抱怨當作阻嚇以後威脅者的手段,甚至還有些政治陰謀家將製造
怨恨當作轉移視線或者聚攏力量的手段。陳水扁就是這樣的人。眼光朝前,放眼未來我們應
該有的態度。如果一寓言“農夫和蛇”或者(東郭先生)來否認「以德報怨」實際的積極效用,
那時以虛幻對抗真實。『怨怨相報何時了?』
在現在科技發達、資訊爆炸的年代,如果還死死抱住農耕時代的「怨怨相報」的兩敗俱傷的
觀念則是莫大的悲哀。源于報復的仇恨心理是為了起到震懾作用以減少以後對自己的損害,
這是弱者的一種生存保護之道。而現在,大家都生活在文明社會裡,有固定的法律規範,人
們不需「冤冤相報」。封建的連坐懲罰制度消亡,乃至殺人者不用遭到死刑的懲罰都是人類
文明進步的象徵。
明辨「以德報怨」的有利效果和作用,擯棄「怨怨相報」在當代文明社會中具有重要意義。
「以德報怨」是中國智慧的結晶,是中國人對人類的一大貢獻。與所謂的「恐怖分子」進行
「怨怨相報」是美國人的麻煩所在。「有容乃大」真理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