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239077
 張小綠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重新開始關心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圖書館一遊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有關安寧聊護
作者: 張小綠 日期: 2013.03.24  天氣:  心情:
雖然之前浪費了許多的時間在某些方面,但現在該是要回來重新溫習囉!但資源總是有限!







一、 何謂安寧療護


(一)安寧療護的歷史:桑德絲(Dame Cicely Saunders1918年生於英國,1940年成為護士,後因患背痛無法再擔任護士,但她熱愛照顧病人,便轉修社工學分,於1947年成為社工人員,繼續在醫院中服務病人。


1947年她照顧一位年輕的癌症病人大衛.塔斯馬,兩人建立起深厚的友誼。由於當時醫生對癌症病人的疼痛束手無策,桑德絲突發奇想:「不知能否為癌症病人的疼痛做點什麼?能否給他們更好的照顧?」於是桑德絲決定為癌症病人建立一個像家而比較不像醫院的地方。


1948年大衛去世,並將他的遺產五百英磅都留給桑德絲,自此桑德絲便特別關心癌症病人,且繼續為她的理想到處演講,募款。為了有更多照顧病人的機會,桑德絲還想應徵晚上照顧病人的義工,但一位醫師建議她:「如果妳真想幫助癌症病人,就該去當醫生,因為是醫生遺棄癌症病人。」於是她在33歲時進入醫學院,40歲以前終於成為正式醫師。


1958年到1965年間,她與幾位醫師同事研究出許多能減輕癌症病人痛苦的新藥。1963年她開始建築醫院,1967年醫院落成,取名Hospice,原意是接待收容旅人之處,引申為照顧癌症末期病人的地方。


桑德絲開創了全世界第一家有特殊服務方案的醫院,以醫療團隊合作方式照顧癌症末期病人,陪他們走完生命全程,並輔導家屬度過哀慟時期。聖克裡思多福安寧院建立迄今已30多年,Hospice Care 成為文明社會與人道醫療的驕傲。


目前,英國己有一百多家Hospice,全世界也有十多個國家前往學習觀摩,臺灣則是第18個建立安寧照顧服務的地方。


(二)目的與對像


1.對像:安寧療護的服務對象是末期病患,在臺灣主要是以癌症病人為主。


2.目的:幫助、尊重病患、減輕痛苦、照顧他們,讓病患能擁有生命的尊嚴及完成心願,安然逝去;家屬也能勇敢度過哀傷,重新展開自己的人生。


3.作法:由一組醫療專業人員,用完整的症狀緩解醫療以及愛心陪伴癌症末期病人走完人生最後一程,提供身、心、靈的全人照顧,並且協助病人及家屬面對死亡的各種調適。


「安寧療護」始自英國,有「安寧住院照顧」(即安寧病房)、「安寧居家照顧」(護理及相關人員定期到府服務)、「日間照顧中心」(由醫療人員設計各樣活動,病人白天至中心參加之模式,此項目前在臺灣尚未提供。)


(取材自安寧照顧基金會網站:http://www.hospice.org.tw/)


(三)醫療費用補助申請者條件


1.為安寧照顧基金會合約醫院病房的癌症末期病患,其生命預估不超過6個月。


2.病患及家屬願意接受安寧療護,確定不做治癒性治療。


3.病患本身不享有其他機構相同款項的補助。


4.補助額度由社工師評估後提出申請,合約醫院應給予相對於安寧照顧基金會的補助為原則。


5.其他如保險外自費部分、未達相對補助原則、居家護理、護理之家、安寧療護所需的醫療儀器等,得以專案方式提出申請。


(取材自安寧照顧基金會出版之安寧照顧會訊)


二、安寧歸去的要素


(一)病人身體不適症狀減至最輕、可忍受的程度:以下症狀是臨終病患多半會有的不適:疼痛、喘、呼吸困難、失眠、食慾不振、噁心嘔吐、水腫、便秘、腹瀉、衰弱、咳嗽、頭暈、褥瘡、失禁、身體異味等。只要有一個症狀不能解決,病人便難得安寧,有些人因而自殺,減輕痛苦的症狀是安寧歸去的第一要素。


(二)病人身體的整齊清潔,沒有惱人損形或摧殘:現今醫學發達,有種種藥物可恢復心跳、提升血壓,並有呼吸器及氣管內插管等,但各種病症及治療會造成軀體變形、皮膚破損、傷口開洞、感染、流膿、流血及產生臭味,很多病人因此不願會見親友,希望別人對他的最後印象仍保持美好尊嚴。故保持整齊與完整,也是安寧歸去的必要條件。


(三)在可能的範圍內,給予病人活動的空間:英國的安寧病房內,可以看到不能動的病人,被推到花園散步,室內有盆景、可種植花木,也有貓狗寵物圍繞,反觀國內,病人去世前多半不能動,看著白色天花板,直至過世。


(四)給予病人選擇,滿足需求,包括身體、心理、社會及靈性層面:要達成這項要素的先決條件是公開認知,要將選擇權還給病人,國內病人要打止痛針,要求醫生護士才得到。病人的疼痛是不必要的虐待,1983年世界衛生組織,出版「癌症止痛手冊」,其中「三階段用藥」,至少可以緩解95%以上的病人疼痛,另外5%也有先進的止痛法緩解。而抑制呼吸、腸子不蠕動等副作用,也可用其他醫療方法處理。至於大家都害怕的上癮問題,更是誤解。滿足病人的意願是真正的臨終照顧。


(五)病人能夠解除過往生活中的衝突:在生命的末刻,過去的新仇舊恨會纏住病人,需要有某種方式來解決過往的衝突,靈性的層次上,身旁的人,尤其是宗教人士,應該用靈性的方式幫助病人,使一切干戈化為玉帛。


(六)準備及交代後事,包括物質、社會性的告別,以及靈性上的準備:臨終病人多半都有遺言要交代、遺物要分配,並對家人親友作社會性告別,以及在靈性方面,要作某種宗教上的準備。


(七)保護病人不受到不必要、無意義的及毀人性的醫療措施:醫院裡常見CPR(心肺復甦術)、插管開洞、藉機器維生等,一些意外事故如心臟病、車禍、溺水等,應以急救技術挽回生命,但癌症末期、尿毒症末期的患者,醫院插管開洞,徒增痛苦,國外已有DNRDo not Resuscitation)的觀念及法律保障,病人或家屬可先簽署「不要急救」同意書。「安寧歸去」不是縮短生命,更反對安樂死,亦不以醫療方式延長臨終期。


(八)體會生命在宇宙中是有意義的存在:人有靈性方面的需要,安寧療護以意義治療法、懷舊治療法(即生命回顧治療法),以及宗教信仰方式,幫助病人。


(九)有某種信仰,使病人不畏懼死亡,且能保持希望:臨終病人能接受死亡,對死後的世界不再恐懼。且將希望放在被人記得,及生命的意義上。


(十)臨終前能夠由衷地說出三句話:安寧而有尊嚴歸去的人會說:「謝謝你」、「對不起」和「再見」。


三、 臺灣社會中安寧歸去最困難的問題


(一)病人對臨終的認知:由於病人及家屬對「臨終認知」認識不足,亦不正確,故阻礙病人的安寧歸去,在互相偽裝的情況下,不能坦誠溝通,而彼此疏離。


(二)家屬的主權超過病人本身:國內的文化特色是由醫生告訴家屬實情,由家屬決定醫療。


(三)醫療專業欠缺處理身體症狀的能力:臨終病人許多症狀因為醫療人員欠缺處理的知識與技術,而造成病患的痛苦。


(四)社會欠缺服務病人與家屬的資源──機構、專業人員、物質(藥物、器材)、文獻資料:臺灣每年死於癌症的病人超過三萬,能接受到安寧療護的病人每年只約110。而專業安寧照護人員不只是知道如何照顧病人,還要知道如何照顧家屬。


(五)國人缺乏預立遺囑的習慣,造成許多不必要的困擾、糾紛與傷害:不預立遺囑的結果,常是一個人過世後,造成家中一團混亂,困擾傷害、糾紛痛苦因而產生。


(取材自趙可式,1994,安寧歸去──如何面對生命終點,安寧照顧基金會出版。)














標籤:
瀏覽次數:46    人氣指數:246    累積鼓勵:10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重新開始關心 《前一篇 回他的日記本 後一篇》 圖書館一遊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