檔案狀態:    住戶編號:2068377
 飛燕草 的日記本
快速選單
到我的日記本
看他的最新日記
加入我的收藏
瀏覽我的收藏
18日約翰‧奈斯比大師趨勢論壇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24歲的振爾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篇名: 演講:安寧照護之父‧鍾昌宏醫師
作者: 飛燕草 日期: 2011.08.09  天氣:  心情:
【愛心封面人物】
倡導「安寧照護」‧讓末期病人找回生命尊嚴──專訪鍾昌宏醫師(一)  

引進「安寧照護」(HOSPICE)理念,宣揚愛惜生命積極觀,鍾昌宏醫師終身奉獻癌症患者

小時體弱多病 立志當醫生

◎問:您當了40年醫生,畢生奉獻給病人,當初為何要當醫生,又為何成為腫瘤科的專科醫生?

◎答:我從小身體就不健康,生下來才3個月大,就得到嚴重的疝氣,把腸子給絞住了。那時是二次大戰末期,1945年的7月,父母親冒著空襲的危險,帶著我從鳳山坐火車到台南市去看醫生,因為那時台南以南沒有人會開這種刀。小時候身體多病,讓我從小就立志當醫生,以便照顧自己的身體。

家庭因素也有。我祖父是醫生,我父親從老師當到校長,雖不是醫生,但他鼓勵我:如果要幫助人,尤其要幫助痛苦的人,最好去當醫生。安寧照護創始人桑德絲,原本是護士,後來當社工員,而為了幫助更多人,她去讀醫學院,成為醫生時已40歲。

國防醫學院畢業後,我到榮總服務,那時腫瘤科是冷門科,乏人問津。我的老師是此科的兼任醫師,他徵詢我們這些新進的醫生,看是否有人願意加入。他說這一科很辛苦:首先,癌症的真正原因不明,未來10年可能還研究不出來,因此要控制病情是很困難的事,所以此科醫生常需閱讀很多臨床報告與論文。其次,一個人從頭到腳、從剛出生的嬰兒到百歲人瑞,都有可能發生癌症,而且越到末期越痛苦,越需要幫助。

我之所以選這一科,一來我從小就想當醫生,且有接受挑戰的個性,越困難越要去做;二來我是基督教徒,要幫助最痛苦的人;加上我也是個喜愛學習新知識與新事務的人,所以就選定腫瘤科接受完整的訓練。在台灣,我可能是第一個被訓練成腫瘤科的專科醫生。在當時,以我在校的成績,要選擇任何一個熱門科當醫師,都非難事。

引進「安寧照護」理念 被譽為「台灣安寧照護之父」

◎問:您是台灣安寧照護創始者,被譽為「台灣安寧照護之父」,從1983年引進安寧照護(Hospice)理念,經過實踐,再到今天被普遍接受,請您談談其間的過程與甘苦。

◎答:在台灣,50年前癌症一年死亡人數約二千多人,對國人生命的威脅排名第12位;到1963年則升到第8位;1982年進到第一位,癌症成為奪取國人生命的頭號殺手。40年來,癌症病人約有三分之一可以治好,但仍有一半的人走上臨終之路。病人在癌症末期至臨終時大都會感到極大的疼痛,很多人受不了,寧願拔管以求安樂死,有的雖送加護病房插管,以延長生命,但也延長不了一兩天。身為腫瘤科醫生,天天接觸到這種情況,我常在思考,有沒有什麼辦法,讓癌症末期的病人,可以減少痛苦,活得有尊嚴。

1982年,我到美國進修,了解到「安寧照護」的理念已在英國創建並實踐,心中的問題終於有了答案。接著又到英國去考察,看他們如何運作。次年我把它帶回台灣,但當時沒有人聽得進去。醫院行政人員認為安寧病房不會賺錢,醫生說急症病人都看不完了,那有時間照顧臨終的人?甚至有人開玩笑說,你知道我們為什麼稱為「醫生」嗎?就是要把病人醫好讓他存活下來,而不是為了「醫死」;護理人員也表示不曉得要怎麼做。所以剛開始時,這件事的推動可說並沒成功。

當時引進安寧照護的理念,在翻譯名詞時,我花了一番工夫。英文「Hospice」要怎麼翻譯呢?我曾參考其他國家,也到日本訪問,發現他們並無此字的漢字翻譯,而是以片假名將英文直接音譯,如果以中文發音變成「好死必死」,這怎麼可以呢?英文的「Hospice」,原意是接待收容旅人之處,引申為照顧癌症末期病人的地方。Hospice的Hos含有醫院(Hospital)與客棧(Hostel)的意義,都是在照顧旅人或病人;而pice音與peace相同,peace即安靜之意,於是我就自己造詞,把它翻譯成「安寧照護」,後為醫界與社會大眾沿用至今,成為專有名詞。

1985年我再到美國進修,回來後,才開始有人聽了進去。那年馬偕醫院董事長及其夫人得了癌症,他們希望醫院好好研究,推動「安寧照護」的理念。兩年後馬偕成立了「安寧照護小組」,又三年後,台灣第一個「安寧病房」終於在1990年2月18日成立,就設在淡水的馬偕分院。到今年剛好20年。

第一個「安寧病房」1990年在馬偕分院創設

雖然我那時擔任馬偕分院的院長,但要成立「安寧病房」也不是說設就能設,仍有一段辛苦的過程,因為各科的床位多已分配使用。後來找到一個廢棄不用還會漏水的宿舍,整修後設為有18個床位的「安寧病房」。

繼馬偕之後,耕莘醫院設了台灣第二家「安寧病房」,但也隔了四、五年;接著是台大醫院等,至今全台的綜合醫院普遍都設有「安寧病房」。

在馬偕成立「安寧病房」那年,我結合各方成立「安寧照護基金會」,並赴各地去推動「安寧照護」理念,協助各醫院設立「安寧病房」;隨後創立「台灣安寧照護協會」,宣導「安寧照護」理念。而隨著腫瘤科醫生的增加,也籌設成立「台灣安寧緩和醫學學會」。「安寧照護」理念至此已在台灣被接受及實踐,這些團體機構都運作得很好。

隨著癌症病人的增多,不但醫院醫生及護理人員都願意做「安寧照護」的工作,衛生署也了解「安寧照護」對病人的重要性,遂於2000年提出「安寧緩和療護」條例,完成立法程序,健保開始給付。現在更進步了,連非癌症的八大類重症病人,所有的慢性衰竭症病人,也都納入健保給付的範圍了。

回首當初,一個理念開始推動時是非常不容易的,到被接受、實施,真的要花很多時間與心血。「安寧照護」理念引進台灣,7年後才有第一家「安寧病房」,12年後才有第二家,而到真正立法,也走了18個年頭。即使如此,台灣是世界上第18個設立「安寧病房」的國家,也算不錯了。

40年前,我接受訓練成為台灣第一個腫瘤科專科醫生,現在台灣安寧緩和醫學會的會員,即腫瘤科專科醫生將近有600個,全時間幫助及治療癌症病人。

癌症不是絕症 有三分之一的人治好了

◎問:世界衛生組織於上世紀末曾指出,未來世紀有三種病很難控制,即癌症、愛滋病及憂鬱症,尤以癌症最嚴重,現代人也談癌色變,認為是死亡的代名詞,身為腫瘤科醫生,您的看法如何?

答:癌症自1982年成為國人生命的頭號殺手後,排名一直居高不下。現在台灣每年約有14萬多人死亡,而因癌症死亡的人數是4萬多人,約佔三分之一左右,是第二名的一倍以上。可說每三個人就有一個人死於癌症,其對國人生命的威脅越來越大,是個相當嚴重的問題。

儘管如此,其實癌症是可以治好的,癌症不是絕症,很多人認為得癌就是死亡,這是錯誤的觀念。它是所有慢性病中,治癒率最高的,慢性病中的高血壓、糖尿病、心臟病……那個是可以醫好的?能控制已經不錯了。但是根據統計,有三分之一的癌症病人是可以治癒的,只是治好的人,不一定都願意像孫越先生一樣,公開說他得了癌症,而且治好了。願意這樣公開的人太少了,很多人怕讓人知道他得了癌症,即使治好了也不說出來。

如果能及早發現,及時治療,癌症治癒的機會很高。像子宮頸癌,第一期病人有93%治好,只有7%失敗,即使第四期的病人,也有14%的人能活過5年,所以癌症絕非絕症,國人不必自己嚇自己。
標籤:
瀏覽次數:230    人氣指數:2810    累積鼓勵:129
 切換閱讀模式  回應  給他日記貼紙   給他愛的鼓勵 檢舉
給本文愛的鼓勵:  最新愛的鼓勵
18日約翰‧奈斯比大師趨勢論壇 《前一篇 回她的日記本 後一篇》 24歲的振爾
 
住戶回應
 
時間:2011-08-28 02:50
她, 61歲,Los Angeles,家管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時間:2011-08-11 18:22
他, 45歲,台北市,其他
*給你留了一則留言*
  


給我們一個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