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有一派學者提出了「愛情是童年依附行為的再現」的觀點。根據依附理論的演化觀點,標明個人早期所形成的「依附型態」並不隨著時間開展而有所更動,在往後與重要他人互動時,便會顯現類似幼兒時所經驗的親子關係(李維庭,1995),Hazan 和Shaver(1987,1990)從這個愛情觀點發揮,結合幼兒的依附本能論,主張浪漫愛情也是依附作用。
他們檢視Ainsworth(1979)那三種展現於嬰兒與照顧者間的依附型態,進一步提出愛情關係中的三種依附型態。他們的研究發現,依附型態不同的受試者在愛情關係中所展現出的特徵有所不同:安全依附者對愛情的描述有較多的快樂、友善與信任,他們也較能接受對方的缺點,關係也比其他類型的依附者來的持久;逃避型依附者的特徵是害怕親密、情緒起伏較大和嫉妒,對愛情的正面描述低於平均值;焦慮/矛盾依附者帶有強迫的想法,渴望互惠與契合、情緒起伏大,以及重視生理上的吸引與容易嫉妒。在依附型態的脈絡下檢視愛情的成分發現,愛情就像大多數社會行為一樣,是一種先前社會經驗的部分再現。雖然依附型態起源於嬰兒時期,它們並不會在那個時期或其他任何時期定型。這些型態會持續地受到新經驗的影響,但我們如何知覺新經驗則視我們先前經驗的的概念化而定(Deaux et al.,楊語芸譯,1997,p.384)